四平之战结果如何?)
四平是东北军事重镇,地理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把这座城市作为辽北省的首府,在这里激战了四次。后来被历史学家誉为“东方马德里”。其中以第二、第三次四平战役最为著名。两次国战,一攻一守,都以国军惨败告终。这是国共内战中中国军队为数不多的胜利之一,也是林彪一生中仅有的两次重大失败。
林彪的前线指挥官
第一仗,二打四平。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即新1军、新6军、52军、71军齐头并进,接连失利,使四平城立即暴露在国民党军队面前。
4月20日,郑洞国下令新三十八师投入作战,两师分别向城东南、西南、城西发起猛烈进攻。同一天,民主联军还命令北满7师67团入城,担负市区守备任务。21日,民主联军在3师21团作战。22日,国民党30师88团突入市区,直捣四平市政府。结果被民主联军在市区的守备部队围困,遭受重创后被迫撤出市区。此后,马仁兴组织了多次反攻,迫使疲惫不堪的新30师采取守势。
由于新1军第71军和第50师受到民主联军的强力阻击,始终无法在四平作战,使得新30师和新38师在4月27日凌晨击退民主联军守军的反攻后,无法再发动进攻。
5月12日,国民党东北保安代司令郑洞国得知四平外围部队全部到达四平城下后,命令副司令员梁华生组织前线指挥所,统一指挥第71军、新1军、新6军,准备从左、中、右三路总攻四平。此外,新1军第50师和52军第195师被抽调作为机动使用的预备队。
四平战役地形图
5月15日拂晓,国民党军队正式攻占四平城。由于此时的四平形势已不如一个月前,国民党军队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火力也高于民主联军。于是林彪在四平一直呆到18日,为了保存实力,经党中央同意,命令守军当天下午放弃四平。19日凌晨,四平守军在分批掩护下成功突围,向北撤退。下午一点,国军新30师占领四平。
第二次四平战役虽然以民主联军的失败告终,但四平内外的封锁破坏了国民党军原定于4月2日占领四平的计划,成功地为友军占领黑龙江重要城镇争取了时间,为巩固后方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国民党也承认:“虽然在四平取得了最后决战的胜利,但拖延了两个多月,使敌人从容离开战场,未能突破敌人主力。之后,你将遭受共产党无休止的镇压。”
第二仗,三打四平。1947年6月14日晚,天气大变,雷声隆隆。然后夜黑了,下起了倾盆大雨。部队进入前沿战壕,准备进攻。15日拂晓前,我部突围,占领了敌人进攻方向的前线。在四平市,敌军利用日伪时期的建筑特色。在大街小巷和建筑物里,密密麻麻布满了明亮的碉堡和各种防御工事。很多房子和院子也被建成了据点。房子的门窗都被堵住了,或者堆积了一袋袋的粮食,如沙袋和大豆大米。城墙四周开设射击孔,与附近的主要工事形成区际交叉火力网。他们相互支援,配合进行防御,配合他们的炮兵对抗我们。当我们的军队入侵这座城市时,他们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巷战。初期部队经验不足,重兵出击伤亡惨重,战斗进展缓慢。城内地形复杂陌生,路西地区多为坚固建筑,易守难攻。敌在暗处,我在明处。躲藏在各处建筑物和工事里的敌人用密集的交叉火力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压制我军的进攻。部队每前进一步都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敌人疯狂的枪林弹雨中,他们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他们的进攻不断受阻。甚至抢救和运送伤员都非常困难。在此期间,守势凶猛的敌军不断发起反冲锋,双方在激烈的肉搏战中不时发生肉搏。混战中,敌我成了一团,刀枪溅得血肉横飞,骨头和头骨碎裂的声音不绝于耳,十分惨烈。
四平程门
战争的日子里,硝烟弥漫的四平市到处是瓦砾,断壁残垣上布满了血块和焦土尸体。6月中下旬的高温天气,战场上很多尸体已经膨胀腐烂,苍蝇蛆虫蠕动。空空气长时间令人窒息,腐臭不堪,就连后方送来的食物在嘴里也是一股臭味,难以下咽。此时,我们已经浸透了汗水和鲜血。这个时候,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胜利而战到底!
三四平战役是一场硬仗,以林彪的失败而告终。但为四野后攻大城市积累了经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