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不耻下问的故事典故简介(不耻下问是谁说的?)

不好意思问是谁说的。(不耻下问的故事和典故介绍)

[成语]:不要羞于提问

【拼音】:b ch xi wn

【不耻下问的意思】

愿意向知识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感到尴尬。

【问心无愧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人们尊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没有人,包括他自己,天生就具有信息资源的知识。

有一次,孔子去鲁王祠堂参加祭祖仪式。他时不时地向人们询问几乎所有的事情。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貌,什么都问。孔子在这个听到一些评论后说:“有不懂的问我。这正是我要求礼遇的表现。”

当时,魏国有一位名叫孔倪(于)的医生,他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上有一种习俗,就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再给他们加一个头衔,叫施。按照这个习俗,孔死后,被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倪也有不足之处,就问孔子:“老师,子为什么能称为‘文’?”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意思是孔聪聪明勤奋,不耻于为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读书,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谥号。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