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布鲁纳指出:“学生积极形成认知结构。”只有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为基本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同样,要在课堂上取得高效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心理和充分的语言实践,老师讲得再精彩,也无法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更谈不上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学生是具体的、生活的、发展的主体,具有丰富的个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

第一,激发兴趣是重点。

一位日本教育家曾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发展顺利,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英雄和天才。”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心理学家还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一种积极认知某事物或某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创设情景和各种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能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不断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跳下去,你能到达果实”的问题,利用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不断给学生成功的机会,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

第二,教学过程就是方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为主体服务。在教学中,他们要因“学”而授“教”,以“教”导“学”,把课堂的主体活动还给“主体”,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1.指导提示在自读提问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通俗易懂、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指导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力提前初步阅读课文。要加强巡视指导,重点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圈评提问的能力。收集学生自读的各种信息,总结整理,为下一步做准备。如果把《在雨中》引入新的课堂,说明要求:(1)自学新单词。借助词典或上下文理解生词;(2)正确、清晰地阅读课文大意;(3)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小节;(4)准备交流自己已经知道或不了解的内容,在书中标出相关的地方,并允许讨论交流,让学生沉浸在积极探索新知的乐趣中。

2.指导教师把握教学时机,认真提问,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以阅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阅读,及时组织学习和交流,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语言训练。师生可以利用评语和反馈来修正自读的结果,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评价文章语言的精妙和结构的完善,并积极地积累、运用和积累。比如在“船过三峡”这一课的教学中,关于三峡的山气、水急、船险等段落,都可以写在课文中。根据三节相似的结构,可以通过“帮—半帮、半放—放”来引导学生学习三节。第一节完成后,启发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整理顺序、思考特点、品味单词短语、阅读背诵。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学习剩下的两节。

3.启发自我复习阶段,启发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启发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第三,师生关系是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亲师”,师生关系和谐,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苏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那些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的老师,把学生当成朋友和志同道合的人。”教学民主化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直言不讳地讨论;教师以温和协商的口吻向学生提出“建议”,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形成互助、合作、友谊的和谐关系;然后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情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早已确定,“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生动有趣的特点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在学生的个体活动中,利用图片、音像、实物等媒体,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调动情绪,促进思维。

第四,抓住提问的桥梁

对学习有疑惑。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多思考,多讨论,让他们的各种感官和谐运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它更重要。”刚开始,学生往往缺乏思考,问题简单幼稚,老师一定不能否定。在肯定其大胆质疑的同时,有必要教教如何质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可以找到有针对性的问题,问题可以切中要害,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课堂评价是关键。

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进取的主体意识,就要赋予学生评价的权利,组织讨论,善于运用促进评价的诱导方式。比如:“你觉得他(她)对吗?为什么?”“你对这个答案满意吗?为什么”“你觉得他的悟性怎么样?”这样,把学生放在评委席上,可以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大胆发言,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还应注意将教师纳入评价范畴。一旦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评价不当,可以提出异议并陈述理由,以体现师生平等。让学生逐渐适应提问和评价的问答模式。比如“我觉得某某是有道理的,因为……”“我觉得这种理解不对,因为……”“这种理解是好的,但你再想一想,就会更全面……”这些评价语言的运用,既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又能沟通老师、学生、同学之间的心理,让课堂成为大家畅所欲言的“自由世界”,既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应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它的起点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训练点,再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地,都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