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还是阳历(阴历和阳历有什么区别?)
农历,又称阴历;公历,又称公历。农历是中国古代的历法,阳历是西方的历法。农历和阳历的区别主要在历史渊源、计算规则、时间和天数、适用意义四个方面。
第一,历史渊源不同。
1.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也被称为阴历,有夏历、汉历、农历和国历等名称。农历起源于夏朝,以中国始祖黄帝轩辕氏在位为元年,以殷鉴月为正月,开始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经过商、周、秦和西汉初年,月份有所提前,直到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恢复了夏朝历法原有的月份顺序。后来的朝代基本都遵循这个月序,一直沿用至今。
2.20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的公历也叫公历,又称儒略历、公历。起初,是古埃及人对尼罗河和天狼星升起的长期观察,制定了一个方便的日历。
之后,公元前46年的罗马统治者尤利乌斯·恺撒和公元前8年恺撒的侄子奥古斯都两次修订,称之为儒略历。
到16世纪末,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又进行了一次修订。这种修改后的儒略历被称为公历,也称为公历。公历最早在天主教国家使用,20世纪初在全世界广泛使用,所以也叫公历。
第二,计算规则不同。
1.农历是阴阳合璧,以月相变化为周期,以太阴月为月长,按照太阳回归年的周期计算一年的时间。一般每个月的第一天定在初一,两个初一之间的日期为一个月(农历满一周)。每个月的时间是根据新月的长短来决定的。
同时,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和闰月,可以使平均日历年适应回归年。
它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农历月圆一个月,29日历时12小时44分2.8秒,农历月圆一年,历时354天8小时48分33.6秒。在每年的12个月中,有6个奇数月(即1月、3月、5月、7月、9月和11月)是“大建”,每个月有30天;6个偶数月份(2月、4月、6月、8月、10月、12月)为“小施工”,每月29天;在每一个闰年,12月的“大月”会是30天。
历法以30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中的第2年、第5年、第7年、第10年、第13年、第16年、第18年、第21年、第24年、第26年和第29年为闰年,没有闰月,但在12月底设定了一个闰日,为355天,其他19年为平年,每年为354天。因此,年平均时间为354天8小时48分钟。按历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少10天21小时1分左右,一月相差2.7年,一年相差32.6年。
通俗的理解是,月球一月绕地球一周,然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2.阳历就是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回归年”,即春夏秋冬的循环,是基本循环,与月亮的变化无关。其中,每年的天数和月数是人规定的。
第三,时间和日子不一样。
1.农历,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年平均12个月,年时间354天或355天;闰年是13个月,全年是384天或385天。
2.在阳历中,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特殊的二月日,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每四年一个闰年。
第四,应用意义不同。
1.农历根据太阳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冷热的气候变化,以便从事农业活动,所以也叫阴历。自古以来就是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科学实用,所以流传至今。
农历有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事活动,为广大农村所用。农历不仅取决于地球回归年的时间,还取决于月相的变化,以周围的气象物候条件和农耕活动为参考。很实用,已经成为一种四季分明,容易记忆的日历。
2.在公历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的冷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