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味精是化学合成物且致癌?(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味精是化学成分致癌?)

味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但近年来,关于味精是否有害健康的争议不断。

味道鲜美,人见人爱。然而,味精和鸡精这两种能提神醒脑的东西,却让很多人担心:

听说味精加热有毒?吃多了会致癌?

有人说味精吃多了会致癌!有人说味精是化学合成品,而且是化工产品。有人说我家很注重健康,做菜从来不加味精。有些人甚至去面馆吃面,告诉他们不要加味精...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鸡精和味精对人的健康有害吗?应该用味精吗?快来看!

味精对人体有害吗?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是日本科学家在1907年通过蒸发大量海带汤得到的。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它存在于许多天然食物中,不是有毒物质。

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通常以玉米等谷物为原料,通过发酵或生物工程技术制成,然后制成谷氨酸钠,再经过提纯得到风味精。这个过程类似于酒、醋、酱油的生产。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原料”。

科学家长期研究味精的安全性,但没有发现它会造成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膳食指南都将味精列为“最安全”的类别。

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通过收集文献和实验数据,得出“在目前的使用量和方法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无害”的结论。通过国内相应的毒理学实验也得出味精食用安全的结论。

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加热到120℃以上,就可能产生焦谷氨酸钠——传说中的味精致癌“元凶”。

但是焦谷氨酸钠就太不对了,焦谷氨酸钠不致癌。

但是没有味精,味精的味道就少了很多。所以味精最好在70℃~90℃使用,这也是为什么建议菜出锅前放味精的原因。

鸡精比味精更安全健康?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用鸡精代替味精来提鲜。他们认为鸡精是从鸡肉和鸡汤中提取的产品,比味精更天然,更健康。

鸡精的主要成分和味精一样——谷氨酸钠。此外,还会加入盐、糖等香料,口感层次更加丰富,可以理解为略显“高端”的鸡味味精。

大部分鸡精都不含任何鸡肉成分,更不用说是从鸡汤中提取的了。也许某些厂家生产的鸡精含有鸡肉成分,但含量一定不高,所以说鸡精比味精更安全更健康是没有道理的。

与味精相比,鸡精具有风味更复杂、口感更丰富的优点,非常适合炖品。但味精口味单一,适合做鱼或凉菜。鸡精和味精没有明显区别。

加上味精,可以帮助控制血压。

众所周知,盐吃多了会血压升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钠的日摄入量不应超过2.3克(即盐不应超过6克)。按照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习惯,很容易超过这个量。

因为很多人认为:好吃的也很重要。没有咸味是吃不到的。

然后试着用少量味精代替一些盐。

鸡精中的味精、核苷酸、谷氨酸有“增咸”的作用。

也就是说,同样盐度的食物,用“味精+盐”的组合,其实比单独用盐含钠量要少。

这样,不仅菜肴更加入味、可口、美味,而且我们可以少吃钠,有助于控制血压。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适度”。如果直接往菜里放一勺,对健康没有任何好处。

用味精要注意什么?

1.味精和鸡精都含有一定量的“钠”。高钠饮食对健康有不利影响。所有需要限制钠的人都应该控制味精或鸡精的摄入量。

一般来说,味精在菜肴中的添加量在0.2%左右,就能产生足够的风味,过多会让人感到口渴。

成人每天食用味精不宜超过1~2克。另外,鸡精含有核苷酸,其代谢产物是尿酸。对于痛风患者,要控制鸡精的摄入。孕妇、婴幼儿和儿童不宜过多食用味精或鸡精。

2.味精在常温下不易溶解,但在70~90℃溶解最好,风味最细腻。炖、烧、煮、煮、蒸的菜,味精不宜过早放入,应出锅。

3.味精不宜用于碱性原料。味精遇到碱会转化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味。

总结

如果你习惯做菜不放味精,就不要放了。

但是如果你想放味精,也不用担心。味精和鸡精都是安全的调味品。

用味精和鸡精代替部分盐,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钠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适量。

不过说真的,与其纠结放不放味精,不如更现实的做法是,做菜的时候注意少放油少放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