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家长在辅导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差点被逼疯的视频也在网上疯传。看客们在笑的同时,也忍不住问:“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其实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喜欢学习,只是激发每个人学习兴趣的动机不同而已。如果能把其他场景的学习能力转移到应试学习上,是否有可能突破学习之间的壁垒?如果把游戏的乐趣引入到日常学习中,孩子会爱上学习吗?
如何像玩游戏一样热爱学习?
相信所有家长都有一个深深的疑惑。为什么孩子玩游戏那么起劲,但自主学习却那么难?因为玩游戏本身就是一种主动行为,我们并不是被迫去做的,而且在玩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庞大的中获得快感和成就感。
游戏之所以让我们上瘾,是因为它有这样一套机制:首先,它设定了一个我们可以完成的目标;其次,提供困难任务,让我们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最后,请立即反馈给我们。
试想,如果学习也符合这三种信息资源,或者我们把学习任务设计得像游戏一样好玩,孩子会爱上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制定有效的目标。
学习目标一定要具体,就像游戏中的位置一样。以数学为例,如果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我要学好数学”,这个目标就是模糊的。如何“学好”?不如给自己定下“我要学会计算20个数学公式”。
目标必须可以量化。很多孩子会说:“我要更加努力,在这次考试中取得进步。”这样的目标很笼统。一个进步就是进步,100个进步也是进步。目标不明。
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我们的目标应该通过努力来实现,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你希望自己能在3个月内拥有一口流利的伦敦腔,但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学习英语口语。这种目标是行不通的。
第二,选择困难任务,跳出舒适区。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提出舒适区理论,将我们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区,即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是我们熟悉的环境,我们常常在其中感到舒适。学习区是一个我们很少接触的区域,充满新奇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挑战自己。一旦进入恐慌区,我们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根据这个舒适区理论,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们应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跳到学习区。比如我们学过书上的英语单词和句子,可以订阅一些英语报,或者参加一些比较难的口语培训班或者夏令营。
除此之外,还可以找“私人教练”。这里的“私人教练”是指在某一科目上比我强的老师朋友,向他们请教学习某一科目时如何逐级提高难度,尝试他们平时的练习方法。
第三,及时反馈。
适时反馈有两种,一种是成绩反馈,一种是奖惩反馈。
结果反馈是什么?以数学为例。用录音笔把读的东西录下来,用原版播放,然后自己找茬。分析是因为发音吗?还是心情不到位?结果反馈就像打扫战场,给自己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什么是奖惩反馈?以数学为例。第一个学习阶段是两周。这两个星期,我每天都要打卡练习英语口语。如果能坚持,我就奖励自己看一场电影。第二个周期是一个月,以此类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都可以爱上学习,只是我们往往把学习当成父母老师布置给我们的必修任务。或者是我们遭受了太多的挫折,导致我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坤不置可否,怎么知道自己不是黑马?试着按照这三个步骤去做,也许你会发现学习也可以变得像玩游戏一样上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