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景德镇(景德镇为什么成为一代瓷都?)
不要手厚挖山,工欲善其事。有人去海外,崎岖的高陵是坦途。诗人陈之穗的这首《景德镇》,用简单写实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历史印象。诗中的“土陶”、“王都”、“高陵”三个字,是景德镇成为引领中国陶瓷艺术史乃至世界陶瓷史的三个关键词。
“土陶”之所以直接命名为景德镇,根本原因是它出产瓷器。“王度”表示景德镇瓷器的地位,用于皇宫。“高陵”指的是“高岭土”,是一种烧制瓷器的专用粘土。它耐高温,可塑性强。由于盛产于景德镇高陵村,成为景德镇瓷器在海外享有盛誉的关键因素。
景德镇是中国瓷器之乡,中国瓷都。中国瓷器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瓷器对中国人来说就像衣食住行一样普遍。中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烧瓷的地方和制瓷的工匠。宋代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烧制的瓷器早已驰名中外。五大名窑就算脱了官服,也有柴窑和建窑。
单论瓷器的制作水平,工艺上的优势,五大名窑的瓷器未必会输给景德镇瓷器。单单汝窑出产的甜白瓷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赏心悦目。然而,无论是汝窑的白瓷,还是哥窑的紫黑瓷,或许曾经风靡一时,但最终无一例外都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今天所谓的景德镇,早在春秋时期,就属于当时楚国的东部疆域。秦始皇一统天下,采用郡县制。景德镇在秦朝属于九江县范县。承汉秦制,景德镇划归张羽鄱阳县。东晋时,景德镇所在的地方叫新平镇。隋灭而唐李,唐成隋制,行“道州郡”三级行政区划制,唐高祖李元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新平镇为新平县,因地处江南,故又称“昌南镇”。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昌南镇改名为“浮梁镇”,这就是景德镇浮梁瓷局一词的由来。它建立于唐朝宋真宗赵恒元年(997年至1022年在位)。浮梁镇出产的青花瓷让他爱不释手,于是给浮梁镇起了“景德镇”的名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景德镇这个词。此后,景德镇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的景德镇位于江西东北部。地理上,景德镇属于黄山、怀玉山和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常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景德镇历年年平均气温在17.8度左右,甚至极端最高气温也不超过42度。在江西这个地方,气候宜人。
作为世界瓷都,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据史料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代”,但元代以前,景德镇历代工匠都在默默无闻地制瓷,名声并不明显。或许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景德镇工匠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赏识。从元朝到明清,皇帝任命专门官员监督景德镇宫廷瓷器的烧制。从此“黄袍加身”的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最终成为瓷都。
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水平在元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元代景德镇瓷器在磁州窑、钧窑、龙泉窑等传统名窑的基础上,首创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开创了中国大型瓷器的烧制历史。在工艺上,工匠们借鉴以前的技术,推陈出新,大胆烧制,创造出许多前所未见的造型和釉色。如元青花、釉里红都是这一时期烧制的。在窑址管理上,朝廷正式设立“浮梁瓷业局”管理窑址事务。元代景德镇制瓷水平的提高,是明清[/k0/]以前景德镇制瓷业繁荣的重要支撑。
一千年后的今天,外国人提起中国,首先想到的是瓷器。提到瓷器,首先想到的是景德镇。中国以烧制瓷器闻名的地方有数百个。在无数的瓷器作坊中,景德镇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瓷都,成为中国瓷器的名片?景德镇最终成为瓷都,我认为有五个原因。
一个原因:景德镇有丰富的适合制瓷的水土资源。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见,要想有所成就,仅靠人力是很难有大作为的。人要学会利用“天”,才能与天合一,“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事。中国人与自然的相处,也体现在“金木的水火”五行中。一个好的工人结合阴阳,揉捏五行。中国的制陶技术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完美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只是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做一件瓷器,金、木、水、火、土缺一不可。其中,土、木、水最为重要。虽然陶器和瓷器都是用土加水揉成一定的形状,然后高温氧化制成的,但瓷器作为后来者,对土的要求更高。制作陶器所需的土壤几乎随处可见。然而瓷土并不常见。瓷土的本质是天然硅酸铝,烧制优质瓷器所需的高岭土就更少了。
好在景德镇瓷土资源丰富,有瓷石,高岭土。在遥远的地质时代,景德镇地区是浅海区。经过亿万年的大自然鬼斧神工,在浅海地区形成了花岗岩体。此后,经过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景德镇地区形成了大量瓷土资源。
瓷石不需要人工二次制备。景德镇天然瓷石几乎涵盖了制作瓷胎所需的所有元素。天然瓷石可以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瓷器,没有任何比例。如果在景德镇瓷石中加入一点草木灰,在高温下就会变成天然的灰釉。景德镇出产的瓷石,品相极佳,含铁量极低。这种瓷石是生产青白瓷的极好原料。
单一的瓷石虽然可以烧成瓷器,但其硬度和白度远远不够,一旦烧成温度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变形。对于烧制大型瓷器来说,单一瓷石的局限性就出来了。聪明的工匠偶然发现,如果在瓷石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高岭土,此时烧制的瓷器洁白如玉,胎体硬度更高,在1200多度的高温下也不会变形。
将土与火混合的艺术成就了瓷器。现在,景德镇拥有优质瓷石和高岭土,储量丰富。只需要一把大火,就能做出举世惊艳的瓷器。好在景德镇地处江南丘陵地带,最重要的是木材燃料丰富。烧制瓷器所需的燃料也有讲究,其中火焰高、温度高、粉尘少的松木成为烧制优质瓷器的专用燃料。景德镇最需要的是松木。
现在有了土,有了火,显然烧出来的瓷器需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出口到世界各地,才能保证景德镇瓷业的快速发展。于是,交通成了景德镇瓷器走出家门的最后一道障碍。幸运的是,景德镇地处江南,其主要河流长江穿过景德镇,为其提供了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
两个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
制作一件精美的瓷器,就像生下一个可爱而脆弱的婴儿。它不仅需要完美的基因,还需要适宜的自然环境。瓷体的成型需要充足的光线。陶瓷材料的加工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瓷土初步揉成胎体后,最怕的就是遇到霜冻。严重霜冻会使畜体颗粒松散,畜体形状变形。这就要求制瓷的地方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天赐景德镇,地处江南。景德镇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这个地方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各种条件似乎都是专门为烧制瓷器而生的。
景德镇的地理优势还体现在地理位置上。成为瓷都有三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可以生产精美的瓷器。如上所述,景德镇做到了。第二,交通便利。景德镇虽然地处丘陵地带,陆路交通不发达,但水路交通相当发达。长江及其支流是景德镇瓷业原料、燃料和成品运输的生命线。长江下游直达鄱阳湖,从鄱阳湖往南,经赣江可直达广州、漳州。这两个地方真的是元明清最重要的瓷器外贸口岸。第三,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交通需要便利,但生产基地的选择需要偏僻隐秘。远离政治经济中心,能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文化氛围。再者,地理上远离政治中心,可以免受战乱,保证技术的世代传承。
三个原因:景德镇制瓷工匠宽容创新,积极适应市场需求。
自古以来,无论是中医,我们的国宝,还是中国武术。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原地踏步,闭门造车。技术进步需要交流,取长补短,吸收百家之长,成为一家。长期以来,景德镇的工匠们吸取了历代窑工的优点,在继承他国长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举世惊艳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窑工给世界瓷业的一份完美答卷。青花瓷虽然萌芽于唐代的巩县窑,但成熟于景德镇。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吸收了宋代青花瓷和磁州窑釉下黑彩瓷的工艺,大胆引入波斯青花钴料。最后烧制出中国神韵明显、色泽典雅大方、纹饰丰富、釉色稳定、无铅毒的元青花。
青花瓷一诞生,就迅速在宫廷贵族和海外民众中流行开来。对于中国制瓷史来说,青花瓷的成功烧制,打破了单一枯燥的和单色釉瓷一统江湖的局面。此后,瓷器走向了更加绚丽多彩的色彩。
景德镇工匠还根据康熙的五彩瓷器技术烧制出独特的粉彩瓷器。康雍经历了三个乾朝之后,粉彩的造型、釉色和纹饰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而景德镇青花瓷成为了一个新品种。
四个原因:官民互动,官方行政支持的结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景德镇的瓷都地位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宋代景德镇的制瓷业已经出现,呈现出繁荣的迹象。只是在这个时候,景德镇的瓷业才得到民窑的推动。宋代的《冀涛》专门记载了宋代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其中记载了当时景德镇有300多座民窑,遍布景德镇,初步形成了几大瓷窑。
虽然是在民窑里制作,但宋朝的皇帝们开始注意到这个小小的制瓷基地。到了宋真宗赵恒,偶然得到一件景德镇青瓷,深受皇帝喜爱。赐名“景德镇”后,皇帝还任命姚澄主管瓷器烧制。元政府统一全国之前,派人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器局”。从此,瓷器的制作和销售被置于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可以说,后来元青花、釉里红等新产品的诞生与此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时候,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似乎对艺术非常热衷,或许是为了满足皇室陈设的需要,又或许是真的喜欢瓷器。朱元璋称帝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地在景德镇设立御窑,拨专款烧御瓷。
明代这种做法,不计成本,不计金钱,不计人力,生产出了很多精美的明代瓷器。明末战乱不断,御窑一度停产。直到清朝统一中国,顺治皇帝才恢复官窑生产。
官窑虽然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推广,但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景德镇民窑的瓷器生产。但这种耗费巨资人力,拥有珍贵原料的官方推广生产,却大大提高了景德镇的制瓷水平。
五个原因:具有现代分工合作思想的生产过程。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景德镇一样,你是一件事情的专家。技术发展最难得的就是这种类似“达芬奇画蛋”的重复技能。景德镇专门制瓷,擅长制瓷。在一个农业社会里,景德镇早在南宋就完全脱离了农业,从此只做瓷器。这种“瓷都”的生产氛围,是景德镇站上瓷都地位的重要因素。
据《冀涛》记载,景德镇制瓷:“印、画、雕各有所工,有序有规,各有乱。”根据现代考古的结果,景德镇瓷器可以分门别类,某家公司会长期从事某几类零件的生产,技术和价格最好。例如,湖田窑的“吴佳”、“段家”等作坊专门生产瓷盒。
元代“浮梁瓷局”这一官方机构建立后,尤其是明代官窑,景德镇原有的小规模家庭作坊生产逐渐转变为更加精细的分工协作生产方式。官窑作坊内部分工明确。瓷器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景德镇雇佣工厂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从此,在单一的车间里,每道工序分工明确,专人负责。大大提高制瓷效率和制瓷水平。
车间之间,也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意识。景德镇陶瓷工业整体分为四个主要行业:原料开采和加工,胎体制作和釉下彩,窑烧和釉上彩。其次是为四大主业服务的各类服务业,如砖家户、木匠户、铁匠户等。当然,餐饮业也不可或缺。
车间内各工种专门协作,车间外各车间密切合作,各取所需。景德镇制瓷效率明显提高。一方面,瓷器生产规模成倍增长,满足了国内外瓷器贸易的需求。另一方面,精湛的工艺和合作负责的工艺流程使生产出来的瓷器更加精致,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综合来看,正是这五大因素,让景德镇在古窑址遍地、竞争激烈的瓷器制造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海外著名的瓷都。这些都缺一不可,有了瓷都景德镇的名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