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历史简介(圆明园的由来)
圆明园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皇帝经营了近150年,最终于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圆明园的修建经历了清朝政治经济的鼎盛时期,也见证了清朝的迅速衰落。可以说,安圆明园就是一部清朝兴亡史。
清朝的皇帝比任何一个皇帝都更热爱和依赖皇家园林。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中,嘉庆、咸丰生于圆明园,雍正、道光死于圆明园。乾隆皇帝去虽然是正月初三,但是因为正月初一清帝要在太和殿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所以正月清帝是住在故宫的,不然乾隆皇帝肯定死在他最喜欢的圆明园。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一蹶不振。后来虽然建立了圆明园遗址公园,但很多游客对圆明园只是走马观花,对圆明园的了解远不如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所以圆明园发生的很多重大事件并不为人们所熟知,或者说很多改变清朝乃至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并不为很多人所知。
圆明园是怎么建成的?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左右,康熙帝把长春园附近的一块地给了当时三十岁的第四子胤禛,让他修建自己的花园。因为长春园靠近康熙皇帝经常居住的长春园,皇帝的第四个儿子胤禛非常重视它。他在花园的设计和建造上花了很多心血。据《康熙实录》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我死的时候,多罗贝尔皇帝的第四子尹恭恭敬敬地请我在幸园设宴”。十一月是十一月十一日(1707年12月4日),康熙帝在热河打猎后,刚刚回到长春园半个多月。可见康熙四十六年,圆明园已经初具规模。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园林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康熙皇帝题写“圆明园”的皇家牌匾挂在圆明园大厅的门楣上方。从此,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圆明园。
关于圆明园的含义,雍正帝后来解释说,圆明一词取自儒家经典《中庸》,其中说:“君子之时,贵在中,君子之时,贵在明,贵在智。”寄托了康熙皇帝的政治期望,希望当皇帝要有睿智的洞察力,坚守儒家的中庸之道。“圆”是指个人品德完美,超越常人,“明”是指政绩光明磊落,完美睿智,是康熙帝对后世皇帝的鼓励。另外,“圆明”是雍正自太子时期就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帝信佛,对佛教有很深的研究。所以,或许“圆明”二字一直是雍正自己的政治理想。至于这是否是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对他的期望,就不得而知了。
据胤禛为太子时的诗集《永帝集》记载,太子时期的圆明园共有“山水诗十二首”。《世宗宪皇制诗赋》七卷中,《山水十二首》诗与《太上皇制六十年》一起编于第六卷。写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十二咏”的目的是:和我草堂周围的柳树、竹园、吴彤园、葡萄园、桃花坞、耕之轩、菜园、牡丹亭、金鱼池、胡中天、剑阁、莲花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