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准出炉?(中产阶级标准)

中产阶级标准(中产阶级十大标准发布?)

几天前的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带着手表挤进了早高峰的地铁。在沙丁鱼罐头般的车厢里,我小心翼翼地把用作时尚编辑的袋子放在胸前装饰,然后像往常一样打开微信回复消息。一个叫“X北京校友会”的群,我设为常年无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没有其他原因。最新消息是一篇文章,标题虚张声势,《中国中产阶级十大标准》。

说实话,那时候我很犹豫要不要进去看,甚至盯着手机屏幕看,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中产阶级?这个词可以说是熟悉又陌生。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抽象到连经济学家都争论了很多年也没能给它下定义。有人说要看年收入,有人说要看净资产,有人说要看马斯洛的需求水平。目前不同标准差距较大。

但是,我们似乎通过各种影视作品和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隐约知道中产阶级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但这些理解都是物化的标签。

无论是上个月热搜的《一无所有不过三十》,还是两周前朋友圈刷屏的《钢琴只能排最后》。儿童利益阶层鄙视链”,这些内容都满足了大众对中产阶层私人欲望。

作为一个有着体面工作的时尚编辑,我自诩自己的生活还不错。我背着几万块的包,中产阶级标配戴森吹风机,床头放智能助眠灯和香薰石。我更愿意花钱买护肤品和化妆品,每天去公司对面的星巴克买咖啡。我虽然不能成为富人,但也不应该和贫穷扯上关系,所以我很可能是中产阶级吧?

但我很清楚,这些都是表象,我所在的地铁暴露了我的处境;我的包包需要小心保管,因为我每天早上挤地铁上班;我的高跟鞋需要胶水,因为小牛皮鞋底经不起摩擦;我家戴森吹风机恐怕不用除尘了,因为是用信用卡分期买的。买口红的时候,因为口红保质期不长,我一般只选择几个暖心的颜色中的一个。当我点星巴克的时候,我会点两杯加冰的小杯大杯,因为这比直接从美国点冰要便宜8美元。

当一些事情很模糊的时候,你可以欺骗自己。当它被解剖,血淋淋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十个标准》这个标题很神秘,它体现了这个抽象的概念。

再者,如果我没有达到十大标准中的任何一条,岂不是很尴尬?

我犹豫再三,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本着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省的精神,我点进去了。

屏住呼吸,说实话,查高考成绩的时候我也没那么紧张。毕竟考完试给了自己一个分数,但对于自己是否属于中产阶级,一直处于自欺欺人和自我麻痹的状态。我下意识的避开了这些所谓的标准,然后用有价值符号的东西来装饰自己。

我不到三分钟就写完了一篇长文章。如果十大标准是成为中产的充分条件,我大概能满足两个。如果说十大标准是成为中产的必要条件,那么我很抱歉我试图把自己划分为中产。按照这个标准,我大概属于伪中产阶级的无产者。

然而10W+的阅读量,上千的阅读量,以及下面网友的激烈讨论都赤裸裸的证明了“中产阶级标准”这个概念有多火。

有人说中产阶级是个伪概念,也有人说中产阶级只是有点钱而已,觉得有必要和下层阶级区分开来,于是创造了各种规则和各种玩法来欺骗人和自己。

不管是不是骗人的,中产阶级要做到“有点钱”并不容易。这里我们回到问题: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让我们来看几组标准:

国家统计局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5万-42万人民币。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国的中产阶级是年收入在9万到36万人民币之间的人。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无所适从——这个标准是不是有点太低了...按照这个标准,全国70%的人可以算中产阶级。

而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2019新中产白皮书》中认为,家庭年收入200-100万,家庭年纯收入10-50万,可投资资产200-500万,家庭净资产100-2000万才算中产。

这与去年《中国各阶层收入统计表》中年收入超过18万的扶贫门槛基本一致,而这个数字对应的是月薪1.5万,全国只有12%左右的人达标。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准中,给出了更高的标准。它引用了一个北亚中产阶级的调查,最后得出一个更准确的下限——月收入45202元,年收入50万元的家庭可以自称中产。这个标准几乎是国家统计局的10倍,中国94%试图成为中产的人都被挡在了门外。

没错,文章认为要想成为中产,首先需要达到底线标准:年收入50万。

如果年收入是一个过滤网,那么在通往中产的道路上没有被过滤掉的那6%的人就不能掉以轻心。他们将面临下一个筛选指南:在一线城市有房、有好车、无贷款。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比年收入更高的门槛。

首先,目前国内公认的一线城市只有四个,分别是京沪广深,统称为“贝尚广深”,加上15个新一线城市,总共有19个。

这19个城市的房价有多高就不用说了。80平米的房子均价450万。除了远郊区,市价300万以下的房子几乎找不到带灯笼的。全款买这样的房子,贷款都拿不出来,基本就是“拼爹”。

如果一定要按这个标准划分的话,说服老公贷款3,000 W买了江景豪宅的顾佳,除了三十,连中产都算不上。

至于好车,要符合身份,就得对得起一线城市小区的30万车位。那你就得是特斯拉,宝马5系,奔驰c级,奥迪A6L,都在50万左右。

当全款买车或买房成为中产阶级的必要条件时,只有不到1%的人能满足条件。

认为自己年薪50万,有房有车有存款无贷款就能成为中产,那就太天真了。

文中给出的第三个指标是:流动资产要有几百万。

流动资产不是汽车和房子,而是真实的门票,基本上是现金、银行账户存款和短期投资的组合。

都说中国人爱存钱,但央行的调查报告显示,房产占中国家庭总资产的77%,23%是金融资产。中国人的钱基本都困在房子车子的,很少有家庭能真正拿出100万现金。难怪总有人说摧毁中产阶级需要大病一场。虽然这类文章基本都是在卖保险,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不夸张的说,满足前三个条件重新加权后,只剩下0.05%,也就是万分之五。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中产阶级,前三个条件都满足,也就是达标而已,后七个标准是从各方面来考核真实的生活质量。这些都是很难量化,标签最多的东西,只有满足了,你才能算是中产阶级的精英。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较高的社会地位。

好的学历无非是名校毕业,海归,EMBA镀金必备;而社会地位关系到话语权和建议权。说白了,有人听吗?

其实这些东西归根结底指的是职业,从事的是专业或者管理类的工作。这样的人大致有三种,各行业白领,体制内成员,文教专业人士。

即使一些“蓝领工人”工资很高,他们也被这个标准排除在外。

二是追求健康,注重运动。

每个中产阶级都会有一张年费5000元的健身卡,但有的人可能只去卡一次,也就是办卡的时候。其他时候,这张健身卡连洗澡卡都算不上,毕竟没时间去。

有些人还是会定期去健身房,只是想在CBD高层的落地窗前对着镜子照照,打卡,发朋友圈。

严格来说,这些人不得不被贴上“伪中产精英”的标签。

所谓的“中产精英”学生,除了每年的健身房卡,还要安排500节私人课。他们不仅仅局限于有氧跑步和铁打,高空瑜伽和拳击都是中产阶级精英的热门运动。骑行、滑雪、登山等高能运动都是高级标签。

至于众所周知的高尔夫,很抱歉这项运动目前处于中产阶级精英运动鄙视链的较低层次。

除了运动,吃也很重要。养生汤,用保温杯泡枸杞,都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中产阶级精英流行戒油戒糖,其中一部分人经常吃麦片,意思是“吃空气”。

第三,旅游购物娱乐缺一不可。

定期外出度假是中产家庭不可或缺的标志。逛密云水库,爬泰山,都不能叫旅游。这里的旅游基本是指出国的那种,新马泰除外。

比如,目前有些国际学校的高考老师会直接问孩子“你上次出国去哪里玩了?”可以仔细品尝。

第四是生活品质又不失格调。

中产阶级的学生往往喜欢在购买带有中产阶级符号的东西,以证明自己属于这个阶层,所以价格并不是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只有给他们带来更高生活质量的商品才值得消费。在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他们也愿意支付一定的品牌溢价。

戴森的吹风机,Anova的低温慢煮棒,宝格丽和卡地亚的手镯戒指,劳力士手表,海蓝之谜面霜.............................................................................................................................

除了温饱,你看过歌剧吗,你能尝出不同红酒的葡萄种类和年份吗,你能说出喝茶与否的区别吗?这些都是中产阶级精英的过滤器。

第五,有道德,有礼仪,有素质。

这个过滤掉那些因为钱而专横的暴发户。

第六,有好的穿衣品味。

“好衣服”这个词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不是说衣服要买名牌,而是衣服要质量好,有设计感。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搭配它们,以及在任何场合穿什么衣服合适。

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毕竟有很多有钱的老板穿polo是为了竖起衣领。

如何打扮成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针对不同场合定制两套西装,不同季节买一两件优质衣服,选择大地色系突出穿衣风格,保持衣服干净顺滑,用一些小饰品装饰自己。这些都是中产精英着装的必备功课。

第七,注重精神追求。

据《胡润百富2018年中国新中产阶级白皮书》显示,48%的中产阶级每天花1-2小时在自我提升和学习上,36%的中产阶级每天花2-3小时。

白皮书还称,中产阶级每年在自我提升上的花费平均为1.9万元,占阅读的59%。请注意,那些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看个剧,吃个鸡,打个王者荣耀的,都不是合格的中产。

当你看十大标准的时候,你会发现,难怪经济学家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

也许中产精英真的是一个伪概念。毕竟如果十个标准变成十层过滤,顺利通关的现实几乎不可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