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简介(叛变将军冯玉祥)
有人说他是阴谋家,伪君子。有人说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一位可敬的民主斗士。虽然是将军,但绰号“改章将军”、“败将”。据历史学家统计,他一生中有八次叛逃。他就是冯玉祥。
“普通人活着是为了普通人,而不是为了美貌或财富”
冯玉祥,生于光绪八年11月,生于直隶保定(今河北保定)。他的名字叫吉山,他的名字叫张欢。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七个兄弟。他是我家的老二,但是因为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家里5个人都死了。他直接从老二变成了最小的孩子。
他的父亲冯是个文盲。他在武学考试中失败后加入了吴。跟随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在保定“五营练军”。冯玉祥十一岁时,因家境贫寒而失学。他不得不住在他父亲的营地里自学功课。
据说冯玉祥从小好学,因为家里穷,不能供他读书。开悟后,冯玉祥自学功课。他甚至没有钱在家里买纸和笔。他用捡来的细竹筒,一头扎上一束麻,蘸上泥巴,在地砖上练字。
这种好学的精神也伴随了冯玉祥的一生。他当兵的时候,经常通宵看书。为了晚上看书不影响别人休息,他找了个大木箱,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光线看书。后来,冯玉祥在部队担任旅长,驻扎在湖南常德。他还规定每天早上读两个小时英语,他的学习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榜样。
开了两朵花,每张桌子一朵。话说回来,当时他爸希望补当兵,拿点钱贴补家用。因为他父亲的军队是当时有名的“关系户军队”,没有任何关系很难进入。
1892年,机会终于来了。同营一个叫苗官岱的人,决定把营中的一个位置空让给冯的小儿子,却忘了事先问清对方的名字。无奈之下,他只好临时编了个“冯玉祥”来登记。从此,冯积善正式改名为冯玉祥,他一生的传奇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记得八次叛变吗
14岁加入淮军后,冯玉祥享受着一路青云直上的仕途。
1902年,20岁的冯玉祥转入袁世凯的武威右军,随后参加了滦州起义。这是他第一次叛变,是腐朽的封建满清政府。这次起义失败了,因为敌人比我们强大。后来冯玉祥被撤职,应该被执行死刑。但是,军阀王怀庆看他年轻,让他去,交给了保定。
后来冯在奉命领兵入川与蔡锷的护国军作战时,一度击败蔡锷,从袁世凯手中夺得第三男爵。后来又秘密联系蔡锷,1916年3月协商停战。这是他第二次叛逃。是袁世凯恢复了帝制。
1918年,冯玉祥奉命打击孙中山等人为维护临时协议、恢复国会而与西南军阀联合的“护法军”。他电了主,还了湖北平安。这是他第三次变节,却是段。
1924年第二次直接战争中,冯玉祥收受张学良贿赂50万银元。在两军激战之际,他率军入京发动政变,囚禁了时任总统曹锟,推翻了北洋政府。他还带领军队脱离北洋军系,自己把军队改编成“国军”,然后打电话给孙中山请他北上。这是他第四次叛逃。
第五次投诚,他把郭松龄拉到张;第六次,发誓要在婺源打败北洋军;第七次,国民党分裂,他转投国民党。上一次,他在中原大战中推翻了蒋介石,转投我党。
频率最高的时候,冯玉祥在短短一年内叛逃三次。古代吕布多次换门,绰号“三家仆”。落到冯玉祥身上,只能用“随风摇摆”来形容。
“咬紧牙关,我就是我。努力就好。”
冯玉祥无疑是军阀混战时代最特殊的存在,变节一直被人们所不齿,尤其是在传统的法家文化中,忠君爱国是一体的,连自己的国君都会背叛他,真是不忠不义之人。
但在乱世,生命和忠诚哪个更重要?如果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恐怕很难给出答案,更何况冯玉祥本人就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身材魁梧,但胆小。前战友白崇禧、张发奎等人在《抗战回忆录》中记载了冯玉祥因过度恐惧日军空部队进攻而引发的笑话。
他很无情,但也很感恩。冯玉祥得到时任北洋军第四镇七联负责人陆的赏识,处处帮助和支持。他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然后被许淑铮暗杀。于是,冯玉祥命令张之江在1925年12月30日乘火车经廊坊出京时劫持并杀害了许淑铮,为其叔父报仇。
他出身贫寒,无依无靠,靠自己训练和战斗,逐渐往上爬,都是因为他愿意和下属同甘共苦。但因为他终日叛逃,抛弃了军人最重要、最基本的忠诚原则,多次被部下背叛。
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选择皈依基督教,1917年受洗。他提倡“教育治军”,要求官兵洁身自好,提倡节俭。但他在河南发起灭佛运动,逐渐扩大,在北方盲从,几乎导致了华北佛教的衰落。
他从不背叛国家的正义感,在混战中接受利益,大捞油水,但他从不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共产党斗几天,不顾国家的正义感。
终其一生,他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受邀回国,但在女儿乘船从苏联回国时,船上意外失火,父女双双遇难。
神奇的是,他的人生充满了背叛,但他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似乎都卡在了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上。他在所有军阀派系中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以至于所有派系都会在需要的时候利用他、拉拢他,但在不需要的时候又转回来打压他、歧视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要求他对某个派系忠诚和热情呢?冯玉祥的部下和他们的老上司一样,大部分时间都换了门道,只是后来,有的为国捐躯,有的成了走狗,遭到唾弃。通过考察他们的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近代中国寻求转型、积极自救的过程。
也许,我们离那个时代太遥远了。无论是用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观念来评判前人的行为,都太片面和武断了。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最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