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上火了吗?(为什么吃荔枝容易上火?)
这个夏天,荔枝的生活一点也不轻松。
前几天网上一篇文章“空 10个孩子吃了荔枝死了!医生的呼吁给大家敲响了警钟!在社交网络上刷屏,将荔枝推向舆论漩涡中心。文中提到空腹部大量吃荔枝可能导致“中毒”,严重者甚至死亡。
虽然后来专家证明“荔枝病”其实是空腹部吃了大量荔枝导致的突发性低血糖,患者只需要口服糖水就能缓解症状,但关于荔枝的“负面信息”仍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
在市场上,从七八十岁到三四岁,大家都知道荔枝“暴怒”。荔枝吃多了会上火已经成为共识,但是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加君将为您讲述荔枝上火的故事,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明上火的机理,阐明荔枝与上火的关系,为这一民间俗语盖上“科学的印章”。
一枝荔枝三把火?
千百年来,不少文人墨客不遗余力地赞美荔枝:“红尘骑妾无人知是荔枝”“岭南生长三百颗荔枝”。同时在民间,荔枝很愤怒,大家都知道。在岭南地区,“荔枝吃多了会上火”、“一个荔枝三把火”的说法更是在人们中流传。
荔枝的“脾气”真的这么火爆吗?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副主任钟德宇表示,“荔枝吃多了会上火”的说法有道理但不科学。有些人确实会出现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暴食荔枝上火的症状。荔枝和上火的关系很混乱,很暧昧。
其实上火是普通人用来区分疾病的一种表面分类。以前由于现代医学发展落后,人类关于疾病的认知还不清晰,很多症状会被归到上火的名下。
毫不夸张地说,上火是家喻户晓的“医学词汇”。经常以牙龈出血、口腔溃疡、嘴角起泡、便秘等名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但是你听到看到就搞不清楚细节了。
后来,内热被纳入中医范畴。在中医热证范畴内,火可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内火的临床类型有心火和肝火。对付上火的办法是“祛火”,也就是中医清热泻火的方法,可以滋阴清热,解毒消肿。
这些叙述仅限于宏观层面,缺乏客观的理化指标来鉴别。毕竟在医学领域,引起上火的疾病可能有上百种。
众所周知,牙龈出血几乎是内热的代名词。但公认牙龈出血主要是由牙周病引起的,牙周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口腔微生物。
其实口腔是一个细菌环境,清洁的牙齿表面覆盖着一层唾液膜,各种细菌会在这层膜上“安家落户”,逐渐成熟生长,形成牙菌斑。
牙菌斑中的细菌代谢可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可刺激牙龈组织发炎。在炎症状态下,牙龈充血脆弱,稍受刺激就会出血。
同样,现代医学也证明,嘴角和舌头上的水疱不是愤怒的积累,而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结果。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12年,全球至少67%的50岁以下人群感染了这种病毒。
在现代医学坐标系中,过去只能以内热为标志的疾病有了新的坐标。比如牙龈出血是牙周病,嘴角和舌头起泡是病毒感染,便秘可能是肠道蠕动不足。
如果这些症状不属于上火,那荔枝不是得了哑巴亏吗?科学证据表明,荔枝不是无辜的。
上火就是发炎的代名词。
很多人研究过荔枝和上火的关系,但总有疑问。要了解荔枝与上火的关系,就必须在现代医学的地图上为上火找到对应的症状。
荔枝和上火有什么关系?很多人都为此做过研究,以求解开谜团。
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荔枝气味纯阳,性微热。那些吃新鲜食物多的,就是牙龈肿,嘴疼。”从理论上讲,荔枝上火主要与“性温”有关。
然而,中医和食品中的“性”和“味”是复杂的,现代医学并不能完全解释荔枝的“温”性。
也有人表达过一个观点:“荔枝吃多了会上火”,因为它含糖量高。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员周一川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的口腔里有大量的细菌,它们与口腔免疫系统相互对抗,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但如果大量的糖倒进嘴里,人体的免疫力就会下降,口腔细菌就会趁机“崛起”,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相关媒体曾报道,人的口腔表面有一层粘膜,粘膜下的结缔组织中有许多分泌唾液的唾液腺,对口腔内渗透压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吃了甜食,局部渗透压会升高,导致口腔黏膜内的细胞脱水,形成炎症反应,继而出现口腔溃疡。
但这种说法在网上也遭到了质疑。既然糖是上火的关键,那么甘蔗是不是因为不够甜而成为“上火”的代表呢?
显然不是。数据显示,甘蔗总糖含量为100-200 g/kg,荔枝为100-150 g/kg,具有可比性。不仅如此,甘蔗荔枝的糖分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成分差别不大。
由此可见,“含糖量是上火的原因”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一时间,“荔枝吃多了会上火”的研究陷入了死胡同。
想要突破研究瓶颈,关键是能否在现代医学的版图中找到上火的对应体。
多年来,医学对内热机理的研究从未中断。一个主流观点是,生气是炎症的代名词。2008年,从治疗的角度,研究人员证明了控制上火症状可以通过抑制促炎因子前列腺素(PGE2)的产生来实现。2011年,研究人员从症状角度论证了炎症与内热的相似性,以红肿疼痛为主要症状。
从科学上讲,炎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有两个关键因素: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细胞被激活后,会释放出大量的炎症因子,也就是“感恩”的意思,会进一步刺激炎症细胞,让更多的炎症因子有机会占得先机,形成循环。
2014年,上火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张“科学名片”——当时国内有多家医学院联合进行了一项上火机制的研究,他们在论文中是这样定义的:
在遗传背景下,各种刺激的涌入导致人体内环境改变,能量代谢紊乱,进而损伤黏膜上皮细胞,使原本用于调节葡萄糖平衡的关键分子AMPK活性和黏膜免疫系统的能力下降,导致促炎因子分泌增加,细菌、病毒等继发性微生物感染和局部炎症反应。
总之,上火是炎症的表现,是身体对刺激的防御性反应。所以吃荔枝会上火。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引发炎症。
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促炎物质是什么?它们在人体内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
水溶性蛋白质——吃荔枝的“真正杀手”
早在2002年,研究人员就发现荔枝中的水溶性提取物可以引起炎症因子的释放。10年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学博士生颜惠卿利用细胞模型筛选出柑橘中的挥发性物质——水溶性蛋白质,“橙子吃多了会上火”的谜题得到了解答。受此启发,华中农业大学2015级园艺学研究生王晓丽想知道荔枝中是否存在某种水溶性蛋白质,可以促进炎症。
当时王晓理正在准备一篇硕士论文,题目是找出荔枝让人上火背后的科学机制。
顺着这个思路,王小利开始了实验研究。荔枝去皮去核后,她榨汁,在4℃下分离上清液,然后冷冻干燥,透析除去小分子糖...她的目标只有一个,从荔枝中提取水溶性蛋白质。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细胞培养,王晓丽发现提取的荔枝水溶性蛋白“气场十足”,具有干扰炎症细胞的能力。下一步是验证荔枝水溶性蛋白是如何与炎症介质相互作用的。
这一步的关键是选择标记。王晓丽采用培养基通量法,选取促炎因子IL-1、iNOS、COX-2和抗炎因子HO-1作为标志物,监测其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在研究基因表达的维度上,信使RNA(mRNA)相当于“KOL”。科学家将研究它翻译蛋白质数量,以判断基因表达能力的强弱。如果想知道这些炎症因子是否有活动迹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知道它们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不负众望。在荔枝水溶性蛋白面前,这些隐藏在巨噬细胞中的促炎因子变得躁动不安,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纷纷增加,前列腺素E2的产量更是飙升。就连平时“冷冰冰”的抗炎因子HO-1也开始行动,抑制促炎因子的基因表达,两种因子在人体内“打架”“吵架”。
如果两者势均力敌,那么促炎因子就无法在人体内“胡作非为”,人体安全也就有了保障,因为抗炎反应会阻止局部炎症发展为全身性炎症或癌症。
本质上,实验是一种“狩猎”操作,研究者是侦探。在确定荔枝含有促炎蛋白后,王小利必须找出哪些蛋白是诱发炎症的“幕后黑手”。
这时质谱仪的出现推动了“案件”的进展。这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蛋白质的仪器。只要被照亮,原本躲在暗处的蛋白质就会脱下伪装,露出真面目。谁是“凶手”,谁是无辜的,一目了然。在圈定了19种活性蛋白质后,王小利深入挖掘蛋白质的成分,经过多次比对,终于找出了三个“元凶”:14-3-3种蛋白质GF14、14-3-3种蛋白质GF14和14-3-3种GF14。
结束了,真相大白了。14-3-3蛋白质家族的三个成员是诱发炎症的“幕后黑手”。先前的科学研究表明,14-3-3蛋白家族调节许多生理活动,如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代谢和细胞侵袭。在人类生活中,这个蛋白质家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