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中国人均寿命从35提至77(人均预期寿命)

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从35岁增加到77岁(人均预期寿命)

(梁/摄)

(本文首发于2019年9月26日《南方周末》)

长寿反映了生命的长短,而健康反映了生命信息资源的质量。2018年,中国的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为68.7岁,居民大约有8年的时间带病生存。

在北大工作了30多年,郑小英对人口健康这个话题再熟悉不过了。

她是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第一任主席。

按照建国初期的生活条件,她可能平均只能活到35岁。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77岁。通俗点说,2018年出生的这一代人,平均可能活到77岁。七十岁的寿命不再罕见。

降低婴儿死亡率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背后,人口死亡率尤其是婴儿死亡率的下降是主要原因之一。”郑小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建国初期,中国婴儿死亡率高达200‰。婴儿死亡率高也降低了预期寿命。那时候传染病很普遍,尤其是在环境恶劣的农村。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和麻风病肆虐,严重威胁人群健康,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婴幼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疫苗接种工作开始了。当时国内没有健全的冷链系统,只能在春季或秋季进行突击接种。1978年,我国将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此后,疫苗品种适时进行了调整和扩充。

得益于高接种率构建的免疫屏障,麻疹、白喉、百日咳……越来越多可预防的疾病淡出人们的视线,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下降。

出生缺陷也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30年来,郑小英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工作在中国生育健康研究和实践的最前沿。

2001年,郑小英被任命为中国出生缺陷干预项目首席科学家,随后带领研究团队到全国各地开展人群健康指导。在出生缺陷高发贫困地区,重点开展了复合营养素引进试验和出生缺陷干预示范项目。两个出生缺陷高发试点县的阶段性评估数据显示,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从2004年的889.4/万、447/万下降到2007年的1.37/万、265/万。

一系列随访人群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干预措施大大降低了我国高度集中地区神经管缺陷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项目地区数十万人终身受益。

“健康预期寿命”可以反映生活质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中国平均预期寿命排名第52位,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岁。凭借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日本排名第一,达到84.2岁。

根据人口学家塞缪尔·拉斯顿(Samuel Lastun)的观点,经济收入和人均预期寿命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这也被称为“普拉斯顿曲线”。当然,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因素还包括医疗服务水平、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等。

人口学家、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概括为三个“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个人健康意识的提高。

在乔教授的人口政策课上,他会向学生们展示“老古董”——粮票,讲述当时粮食配给的情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在摄入足够的营养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在不断提高,死亡率在降低。

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17万个增加到99.7万个,卫生人员从310万人增加到1230万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很多原有的疑难杂症都有了缓解解决方案或手段。

不过,乔肖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单纯观察人均预期寿命并不能全面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健康水平。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推荐使用“健康预期寿命”作为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指标。如果把人的一生简单地分为健康期和患病期,大量研究表明,全世界都存在一种令人担忧的情况——平均寿命确实延长了,但主要是患病期延长了。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官方数据,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健康预期寿命为68.7岁,这意味着居民大约有8年的时间带着疾病生存。

"长寿反映了生命的长度,而健康反映了生活的质量."乔解释说,目前,急性传染病已不再是影响中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常见的慢性疾病。

一些城市已经注意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2017年,上海户籍人口预期寿命达到83.37岁,不仅全国领先,也接近日本。2019年8月,上海发布《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首次提出到2030年“人均健康预期寿命”超过72岁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