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取长补短的成语(成语典故——取长补短)
互相学习
[解读]
吸收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也指在类似的事物中吸收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来源]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今滕必取长补短。就算是五十里,也还能是个好国家。”
【成语故事】
公元前327年左右,孟子从齐国来到宋国。当时宋朝的王彦宣称要实行仁政,孟子让医生向宋朝推荐贤士。
当时,滕国(今山东省滕州市)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滕文公还是一个王子,还没有继承王位。有一次,他去楚国,路过宋国,去拜访孟子。孟子告诉他人性本善,鼓励他以尧舜治国。
过了一会儿,滕文公从楚国回来,经过宋国,又去见孟子。孟子告诉他要仁政,并引用颜元的话鼓励他:“只要他下定决心去做,就可以像智者尧舜一样。”
孟子在也说:“今滕会取长补短,即使五十里之外,仍可为好国。”意思是“滕国现在,如果把长的地方从去掉,把短的地方补上,方圆大概有50里远!”只要实行仁政,滕国一定会富强。"
后来“取长补短”引申为成语“取长补短”。意思是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也指在类似的事物中吸收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