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道德象征(腊八粥的福报是什么?)
“孩子,不要贪心。过了腊八,年就新了。”每到腊月,农活就已经干完了。随着春节的临近,腊八节的习俗充满了节日的色彩。泡腊八蒜,走亲访友,更少不了一碗香气四溢的腊八粥,有着温暖的亲情,浓浓的年味。
中新社发李波摄
祝你假期愉快。
孙倩(化名)是北京人。她记得自己从小就特别重视腊八节,节日里要喝腊八粥。往往腊八节前几天,父母已经开始注意采购各种原料。
大米、小米、核桃.....父母来回买东西,准备容器,洗各种食材。孙乾曾经数过,五谷杂粮和干果蜜饯加在一起有十几种。
腊八粥不繁琐,但是需要一些耐心。仁红枣、去皮花生备用,尤其是各种颜色的米、豆类要在前一天晚上提前泡水,这样第二天煮的腊八粥会有不一样的香味。
煮粥的时候,温度是最重要的。孙乾说他用高压锅做腊八粥。然而,用铁锅煮粥需要很多时间。粥要稠好吃,还得煮三四个小时,一直搅拌。
在大文豪《腊八粥》中,沈从文是这样描述的:“把小米、米豆、枣、栗子、糖、花生仁组合起来糊在一个锅里,让它们像一声叹息一样在锅里沸腾。只看那一声叹息,闻那香味,咽下三口以上的口水就够了……”
“腊八粥真好吃。”在腊八节,孙茜特别期待和父母一起喝一碗粥。“一开门,闻到它的香味,总觉得暖暖的。”
八大节日是什么样子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追根溯源,腊八节并不是现在这样。
人们过去称腊八节为腊八,指的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它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好运。
它的前身是古代的“拉日”。一年结束的月份叫做“拉”。在古代,腊日是最重要的年终祭祀日,一般在一年结束的日子举行。人们会向上帝和大自然的祖先献祭。当时腊月的意义相当于后来的春节。
《说文》解释说:“冬至三日,腊祭百神。”意思是入冬后的第三个驻军日是腊月。从先秦时期开始,腊八节就一直受到疫病的困扰。民俗专家肖芳说,腊月敲锣打鼓驱疫的习俗至今仍存在于新化、湖南等地区。
起初,腊月的时间并不固定。直到南北朝时期,宗彝在《荆楚年谱》中提到:“十二月八日为腊月。”可见腊八已经成为腊月的一个重要节日。
隋唐以后,灶神祭祀和驱邪活动从腊月中分离出来,移至岁末。此时腊八节有了新的习俗,就是喝腊八粥。
讲究一碗粥。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纪念佛祖开悟,缅怀忠臣岳飞等等。一个关于腊八粥起源的民间传说反映了老百姓勤俭节约的美德。相传,早年有一对老夫妻,非常勤劳,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但他们去世后,两个儿子非常懒惰,渐渐变得贫穷。
这一年,腊月初八,兄弟俩没饭吃,只好找了个扫把,到原来存放粮食的大店小店里,扫出一点杂粮,加了几颗干红枣,煮了一碗粥。
兄弟俩后悔了,第二年就变勤快了,没几年就过上了好日子。为了记住懒惰的教训,人们在腊月初八吃这种杂粮粥,也称为腊八粥。
其实,中国古代就有冬至给神灵献红豆粥的习俗。冬至过后,腊八逐渐从“冬至粥”变成了“腊八粥”。
小方解释说,腊八粥作为最早的时令食品,很难考证。但宋代《东京梦华录》中已有记载,北宋开封府十二月初八,“寺院作佛浴会,送七宝五味粥及弟子,名曰‘腊八粥’……”
《武林旧事》记载了宋代杭州腊八粥的配方:腊八粥是用核桃、松子、香菇、柿子、栗子熬制而成。
一般来说,腊八粥的原料是大米和水果,水果越多越好。据卓仲志记载,明代皇宫腊八粥的烹调方法是:腊八前几天,将红枣捣碎,用清水浸泡,腊八早晨,加入糯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荸荠煮粥。
腊八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做法,五谷杂粮水果也不同。到了清朝,几乎北京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在腊八节喝。
当年味越来越浓,美好的意义和温暖
俗话说“腊八粥为使者”,这个“消息”就是春节要到了的消息,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腊八粥洋溢着浓浓的年味了。
无论是黄米、糯米、红豆、枣泥、榛子、花生,腊八粥的食材都包含了相应的民俗含义。放些桂圆,象征团圆;放一些百合代表百事和谐;莲子象征着爱和心连心,蜜饯橘子和栗子象征着好运。
因为寓意美好,按照民间习俗,有些地方煮腊八粥,第一碗要祭祀祖先以示感谢。更多的地方,除了自己喝,好吃的腊八粥还要分给邻居。
如果家里有一个小院子,有几棵大大小小的桃树和枣树,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树上撒腊八粥,希望来年花团锦簇,硕果累累。
腊八节原本是新年节日的前奏。孙乾也认为,人们过腊八节,爱喝腊八粥,大概是因为新年将至,人们有了新的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