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温度计(为什么要禁止水银温度计的生产?)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从202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产含汞温度计和含汞血压计。
这意味着,再过几年,我们将告别伴随几代人成长起来的水银温度计。
为什么水银温度计被禁止生产?有什么危害?我们如何正确应对?
今天就来回答这些问题吧。
日本上世纪的水俣病
1956年,熊本县水俣市附近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先是口齿不清,走路不稳,最后因大声喊叫痛苦而死。
这种疾病被称为“水俣病”。经查证,水俣病其实是有机汞中毒,是附近渔民食用有毒的鱼虾贝引起的。
为什么海洋生物含有致命的有机汞?
调查的最终结果是当地工业废水排放,相关企业已经被居民起诉,并支付了大量赔偿金。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汞控制措施,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水星的危险,这一次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含汞的东西,那就是水银温度计。
与有机汞中毒导致的水俣病相比,这种小小的体温计水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其危险性不容忽视。
破损的水银温度计必须正确处理。
水银和水银温度计
水银的学名是“水银”。因为它既有水的流动性,又有金属银的光泽,所以又俗称水银。它是一种在室温下以液态存在的金属。
水银的冰点是38.83°C,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温度及以下,它才会和其他金属一样坚硬。
为什么水银被用来制造温度计?
事实上,任何特性随温度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都可以用来表示被测温度,水银的体积变化就符合这个指标。
在水银之前,还有其他类似水和酒精的液体温度计,但其精确度和稳定性都不如水银。
当然,就体积变化来说,我们也可以根据颜色变化来制作温度计,比如低温时蓝色,高温时红色。
目前,水银体温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
二甲基汞
汞的毒性
纯汞是有毒的,它的毒性是当我们口服、吸入或者接触它的时候,会造成大脑和肝脏的损伤。
此外,大多数汞化合物和盐都是剧毒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水银在常温下会挥发。
也就是说,即使不加热,汞也能变成汞蒸气,容易被吸入。
汞蒸气被吸入人体后,可在人体内形成有机化合物,而这种化合物就是致命毒性的来源。比如二甲基汞,只要几微升接触皮肤就会导致人体死亡。
汞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它很容易被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
开头提到的水俣病是有机汞中毒,更详细的过程是工业排放的含汞废水污染了海洋环境,使得汞在这些依赖海洋为生的海洋生物体内逐渐积累。
当附近的渔民吃这些海鲜时,更多的汞“进入”他们的体内,汞含量越高,导致疾病越严重。
汞不仅能破坏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还会对口腔、牙齿和黏膜产生不良影响。长期接触高含量的汞可能会导致脑损伤和死亡。
水银温度计坏了怎么处理?
我国环境空气体质量标准规定空气体中汞的浓度不得超过0.05mg/m,水银温度计中汞的质量一般为0.5-1.0g g。
假设在一个100㎡ 2.5米高的房子里,如果没有通风,汞只需要挥发2.5%就超过了规定的安全浓度。
虽然汞在常温下会挥发,但挥发速度没有那么快。
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破碎的温度计中的水银大约要在三四个小时后才会挥发到可以引起中毒的浓度。
那么在这三四个小时里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首先,打开家中所有窗户,可以有效降低空气体中汞蒸气的浓度。如果有电风扇,也可以打开让它散热更快。
然后,戴上防护手套。可以使用橡胶手套或丁腈手套,因为水银无腐蚀性,对手套没有材质要求。
戴口罩是必须的,但是家里一般没有防毒面具,而且上面说的汞挥发速度并不快,如果处理得快,也不会造成吸入性中毒。
所有的窗户都打开,防护工作做好之后,地面上的汞就开始处理了。
首先,小心翼翼地把地上所有的玻璃碎片捡起来放在纸巾上,然后把纸巾折叠起来放在密封的塑料袋或瓶子里。
然后用纸板慢慢将散落的水银颗粒聚集在一起。如果是在黑暗的角落,可以打开手电筒照亮地面。具有明亮反射的小颗粒是小的水银颗粒。
汞颗粒聚集在一起后,用滴管滴入或铲入密封的塑料袋或纸板瓶。装完后,往瓶子里倒些水。
水银的密度比水大,可以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挥发。
最后用强力胶粘住可能残留在地面上的小汞粒或看不到的玻璃碎片,再将胶带装入密封的塑料袋中。
最后,以上中的含汞、碎玻璃、胶带的密封塑料袋或瓶子不能随意乱扔,可带到最近的医院询问处理方法。
汞处理后,建议房间通风24小时后再入住。
记住,不能用拖把或抹布直接擦水银,一则可能粘在手上,二则只会加速水银的挥发。
最后
生活常识往往离不开科学知识。只有运用科学的处理方法,才能在突发的险情中转危为安。
当然,越来越多的人转向电子温度计。除了更准确的温度值,其安全性也备受推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