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如何科学解释“一夜白头”(一夜白头)

一夜白头(如何科学解释“一夜白头”)

没有比“一夜老去”更适合形容一个人极度焦虑的状态了。你会在小说、电影甚至社交媒体网络中看到一夜婚姻的案例。

白发魔女,金毛狮王,想当食神的周晓庆,这些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经典案例,但今天我不打算扯这些虚构的故事,毕竟剧情跟着作者脑洞走。

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一夜白头”到底存在不存在?可能没有答案,但这个问题不简单。

从常理来说,一夜之间变老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有拔白发的癖好,那你一定拔过半白半黑的阴阳毛。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白发和黑发没有明确的界限,有的是平滑过渡。

头发的主要成分原则上是角蛋白,角蛋白是表皮细胞角质化形成的,其颜色由黑色素决定,而且头发中没有活细胞,不再受身体控制。

即使我们假设某人从某一刻开始突然失去了合成黑色素的能力,他的头发也不会很快变白,已经长出的部分仍然会保持原来的颜色。就像一个满头黑发的白发老人,如果不是一尘不染,至少也要几个月才能恢复白发。

比如1980年在新疆出土的“楼兰美人”,距今已有3800年,她的棕发依然保存完好。其实头发和骨头是人死后最容易保存的部分,可见其稳定性。

所以,长出来的头发就像泼出去的水。一般情况下,除非人工脱色或染色,否则颜色不会改变。

如果你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夜晚的最后决定,你想得太简单了。事不宜迟,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有据可查的案例。

2019年1月,央视播出反腐纪录片《红色通缉令》。第四集第38分钟,出现了主角是红色通缉令三号人物乔建军的案件。他的罪行我们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

乔建军在2018年6月被瑞典当地警方逮捕,可能是因为他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潜逃计划会失败。他在被捕当天“烧了一夜的头”。纪录片有图有真相,负责此案的工作人员作证。恐怕可以算是一夜婚姻中有据可查的案例了。

除了罪犯被抓,还经常听说亲友去世,家人遭受巨大打击。在人民网的一篇报道中,接受采访的东北老刑警彭树斌回忆了2001年的一起命案:大学附近一家网吧的老板被凶手用锤子砸死。

彭树斌当天在案发现场见到了死者父母。两人都是知识分子,可能比较注重保养,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第二天彭树斌去死者家探望时,死者母亲已经满头白发:“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到,一夜白头是什么感觉。”

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病例,包括18世纪法国37岁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她在走上断头台前一晚都是光头,所以在西方更常见的名字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综合征。

托马斯·摩尔的故事是英国“一夜结婚”的经典案例

另外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作者描述她在一次国外报道时,唇毛突然变白,有些透明。

一名48岁的印度男子,一只脚的头发突然变白,另一只脚却没有变化。他没有报告疼痛,皮肤也没有变色。他身体健康。医生无法确定病因,只是怀疑这是白癜风的早期迹象。

可见,隔夜美白不仅可以是头发,也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毛发丰富的部位。

虽然有各种真实的案例,但是很多人还是认为所谓的一夜白头可能夸大了头发变白的速度或者只是其他原因造成的错觉。

一种解释是,法国王后一夜白发,可能是因为被捕入狱后无法使用染发剂,导致她原本已经花白的头发再次出现。那个年代染发的效果可能不会持久,但考虑到她已经37岁了,这个解释就没那么有说服力了。

这幅关于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油画也描绘了她的白发。

但是,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一夜白头可能是某种生理现象造成的“错觉”,而不是真正的变白。

他们中的一些人支持斑秃是所谓的一夜白头的原因。斑秃脱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典型症状是毛发成片脱落。由于发病迅速,有时一觉醒来就少了一根头发,所以民间也称之为“鬼剃头”。

斑秃有时不是典型的斑片状脱发,可能是大面积的部分脱发。因此,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猜测。如果一夜白头的案件中的主角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白发,那么他们通常被黑发覆盖可能并不明显。斑秃发生时,黑发脱落量更多,剩下的白发更明显。另外,头发的减少也遮不住头皮,也会呈现浅色。

斑秃的典型症状

另外,斑秃的特点也符合一夜白头病例的规律。一般认为,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重大变化是导致斑秃的重要因素。一些统计学研究也得出结论,斑秃患者半年内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的比例高于正常对照人群,可以认为精神压力与斑秃有关。

而且斑秃的发病年龄几乎不受限制,多为青壮年,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与一夜白头病例基本不相悖。

然而,斑秃假说也有致命的问题。目前认为斑秃的发病机制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毛囊为靶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脱发了,但是毛囊没有被破坏,可以恢复生长。

虽然斑秃也有永久病例和反复发作的特点,但据统计,约80%的患者可以再生头发,但国内外各种一夜秃发病例都没有恢复正常的,所以仍有疑问。

如果我们的放宽了条件,所谓的一夜白头可能被夸大了。例如,罪犯在被捕之前可能已经意识到灾难即将来临,精神压力的突然增加可能发生在被捕之前。被捕后,他们可能会被关押一段时间,也可能是消息公开后的几天。

那么,如果把“一夜”看成是体现快速的虚拟手指用法,头发是不是几天之内就快速变白了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人的头发在正常情况下是怎么变白的。其实原因很多,这里很难全面介绍。主流的解释是合成黑色素的功能出了问题,导致黑色素减少,还有一种比较新的观点认为和身体产生的过氧化氢有关。

为头发合成黑色素的细胞本身会产生过氧化氢,可以使头发变白,但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会有相应的过氧化氢酶来清除。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酶的活性和数量会下降,头发也会变白。

如果是“年轻白头”,情况也差不多,因为过氧化氢的前体自由基量超过了身体的清除能力。举个例子,如果把双氧水的积累看作财富的积累,少年白就像开源,老白就像节流。

当然,这些正常的头发美白方式都不会很迅速,几个月到几十年不等。然而,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了一种可能使头发快速变白的生理机制,它是由压力引起的。

2020年1月22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报道,应激小鼠的毛发在短短五天内就变白了。研究人员用三种方法模拟黑毛小鼠的应激:束缚应激、慢性不可预测应激和损伤诱导应激。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哪一种都能使头发变白。

三种应激源都能使小鼠毛发变白,其中注射辣椒素类似物RTX的效果最快最强。

起初,他们认为压力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色素细胞,但在缺乏免疫细胞的小鼠身上再次进行实验,结果仍然相同,这就排除了这种猜测。后来,他们推测这与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有关,皮质醇是一种与压力直接相关的激素,因此他们切除了小鼠的肾上腺,但发现结果没有变化。

在排除各种原因后,研究人员最终发现,老鼠毛发变白与交感神经系统有关,交感神经系统在压力下驱动了所谓的“逃斗反应”。

黑素细胞干细胞(黄色)周围的交感神经(洋红色)

实验中,应激小鼠的交感神经细胞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促进干细胞分化。毛囊中有黑素细胞干细胞,定期增殖分化,补充原有死亡的黑素细胞。

去甲肾上腺素使毛囊中的干细胞迅速分化为黑色素细胞,只需要5天就可以耗尽干细胞的全部“存量”,而分化出来的黑色素细胞并没有停留在毛囊的底部,因此无法继续为头发制造黑色素。

实验证明,应激可以使小鼠的黑毛迅速变灰变白,但由于小鼠体表毛发的周期较短,新生毛发生长脱落只需20天左右,因此可以观察到毛发变白较快。

如果人体内也存在同样的机制,或许可以只保留男性的短发就能快速观察到头发变白的情况。以头发每月1cm左右的生长速度,可能需要一两个星期才能发现明显的变化,但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发白的程度。

照片中这个“一夜白头”的病例,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才完全变白。

所以,尽管有各种科普,我们仍然没有找到一夜白头的确切机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人在精神冲击或压力的情况下,确实会失去快速长出黑发的能力。

所以,过分担心自己有白头发也会带来心理压力,反而会越来越白。总之,放松,人生没有障碍,只是漫漫长夜和未解之谜。

如果你有任何一夜白头的真实案例,请分享给我们,和我们一起讨论,看看你是否能找到一个解释,或者找出其中是否有任何疑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