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儿童心理健康你知多少?(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你对儿童心理健康了解多少?)

小学生时期是人类行为、人格和智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身心变化快,加上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小学生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疾病。消除小学生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障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优化学生的知、情、意、行,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是小学阶段不容忽视的内容。

01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健康协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六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和行为习惯。

智力发展水平

虽然智力发展优秀的人不一定有健康的心智,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就根本没有心理健康。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应该是正常的。反之,如果智力水平低,就不是心理健康。

情绪稳定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情愉快、快乐、乐观、信息资源开放、满足等积极的情绪状态,但同时又能随着事物和对象的变化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就是一种反应,有喜事让你觉得开心,遇到不幸的事让你觉得难过。另外,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平时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感觉很轻松。对学习内容始终有浓厚的兴趣,愿意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

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自我中心转变到自我中心阶段;我们可以把自己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是从周围环境中寻找参照点来评价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社会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平时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感觉很轻松。对学习内容始终有浓厚的兴趣,愿意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界刺激反应温和,不过度敏感和不敏感;他们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脾气,也很少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行为举止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

02

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的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自尊心要求迫切,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威胁自尊的某些因素的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不安和恐惧。当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会生气,愤怒,往往神经质,多疑。

2.叛乱

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渴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孩子看待。同时,他们很容易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性而批评任何事情。

3.羡慕

这是一种内心对他人优越感的不愉快的感觉。当别人比自己优秀的时候(比如学习,长相,人缘等。),他们表现出不快乐、自残、怨恨、愤怒甚至破坏性的负面情绪。

4.失落的

小学生有很多幻想,希望把幻想变成现实,他们会做出各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会出现挫折,主要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沮丧、失望。

5.自卑

是一种过度自我否定导致的自我羞辱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自己的能力被低估,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慎、退缩行为、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孤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和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锁定心理,由此产生的感到孤立和孤独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0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俗话说“心脏病还是要心药”。虽然精神疾病的病因很复杂,很难处理,但它不是先天的,更不是不可治愈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对症下药,取得积极效果。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和交流

首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学生磨练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要求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成人,理解家长和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成人也会犯错。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努力提升自己;最后,要求家长和老师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喜悦和苦恼。

2.消除自卑和孤独——增强自信。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做出正确的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最后,是引导学生通过刻苦地弥补不足、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家长和老师要帮助这些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努力在某些方面做出成绩。

3.消除敏感脆弱的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提高学生的自控水平,培养挫折承受力;三是克服悲观消极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学生如何释放负面情绪,摆脱悲观失望:可以通过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各种兴趣转移注意力,结交更多知心朋友,或者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看心理医生),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的初始阶段,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品质、爱好等等都会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只有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才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