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如何正确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铜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如何正确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第一,从青铜器的腐蚀来辨别真伪

众所周知,青铜锈具有层状结构,青铜基体旁边是一层红色的氧化亚铜,上面是黑色的一氧化亚铜,上面是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孔雀石。无色蜡状氯化亚铜穿过铜锈各层,在表层,与孔雀石、粘土结合,中间有灰白色二氧化锡。由于青铜器的腐蚀环境不同,原来的表面也不一样。青铜器的原始表面一般存在于黑-氧化铜层,可以从铜锈密度的差异来判断,但这种差异是非常细微的,判断需要经验。如果青铜器的青锈形成过程缓慢而均匀,就会形成一层“珍贵的青锈”,美观、光滑,往往有光泽。对于这件带有珍贵青锈的青铜器来说,“珍贵青锈”层的表面就是原始表面。原始表面也可以从人工制品的x光照片上看到。

馆内复原的青铜器一般为黑色(氧化铜)、棕色(硫化铜)、红色(氧化亚铜)或绿色、蓝色(碱式碳酸铜),与我们在古玩市场看到的制坑器完全不同。这是很多藏族朋友困惑的普遍问题。我们可以从叶家山出土的一件处理前后的不同面貌得到印证(1,http://v . ifeng . com/documental/history/201410/0396 ae41-3f5e-4699-a4a 7-821 f 093730 de . shtml 2,http://v.ifeng.com/ documental/culture/201410/0359620 a-3c 77-4c 8b-bd67-ce 970 e 932 e 00 . shtml)。因为无色蜡状氯化亚铜与水和氧反应生成“粉状锈”,不断腐蚀青铜基体,所以必须清除。机械去除一般很难清洗干净,所以经常用锡纸代替。具体操作是将锡纸贴在器皿需要更换琼脂的部位,然后将器皿放入更换盒中,重复操作直到锡纸不变不氧化,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这样可以保证氯化亚铜的完全去除。

第二,从青铜器铭文中辨别真伪

在古玩市场上,凡是有铭文的青铜器,铭文越多,价值越高,有铭文的往往比无铭文的价格高出数倍。造假者往往在青铜器上造假铭文。从碑文辨析,主要从掌握碑文字体的风格特征入手。

1.青铜器铭文的字体风格特征

青铜器铭文字体的风格与不同时代铭文的形成方法密切相关。从商代到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一般都是铸字,即先在内模表面或外模内壁刻上凸出的阳字,铸字底宽面窄,而战国时期的铭文则是用工具直接刻在青铜器壁上,铭文口呈V字形,字体细长。

商青铜器铭文字数少,字体与甲骨文相似,字大,笔画粗,端庄工整。西周铭文规范正确,两端齐平,自然结体,横平竖直。春秋早中期的碑文,长而硬,纵横交错,有的还很肥。

战国时期的铭文字体长,笔画细长,口浅。汉代铭文多为隶书,呈长方形。

2.金文造假技术

(1)补充或添加题字。真船上没有铭文,或者原铭文较短。伪造者在真铭文后添加铭文或刻上假铭文。这种添加的假铭文往往与真器皿上的原铭文神韵不符,或者铭文与时代的形制、纹饰不符。

(2)腐蚀法伪造铭文,是指伪造者在青铜器上需要铭文的地方涂上蜡或黑釉,在蜡或漆上刻上铭文,然后用三氯化铁在刻好的铭文上咬烂,最后去掉蜡或漆,造成铭文凹陷。但咬文字体不正,深浅不一,是三氯化铁融化后流动不均匀造成的。

第三,从青铜铸造技术上辨别真伪。

青铜器的鉴定主要是断代和真伪鉴定。传统的鉴定方法除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外,主要是综合考虑器物的铸造工艺、形制、纹饰、铭文、铜质等。专家把这种方法总结为几个字,即“抓其形,看其纹,认其铭文,查其锈,寻其痕”。

从铸造工艺上辨别真伪。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采用陶瓷模型法。这种方法,无论是铸造小件还是大件的青铜器,效果都很好。对于一些造型和雕刻比较复杂的器皿,可以单独铸造,然后再一起铸造。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失蜡铸造法,使青铜铸造工艺更上一层楼。后世的假青铜器大多不用范涛法。不同的铸造方法有不同的特点,这是鉴别青铜器的主要依据。

1.陶范发

范涛法是陶瓷块浇铸法的简称,其浇铸工艺主要包括成型、翻面、制作内模、合模、浇注、抛光、修整等。

(1)在制作压铸件之前,先制作一个泥塑的模样作为第一个胚胎,这是制作模型的基础,这种陶瓷模型也叫母模型。如果你想用图案装饰物品,首先在模具上画出图案,用小刀雕刻出图案的四进部分,然后用泥粘贴凸起的部分。

(2)将细筛过的土翻拌均匀,拍成块,捧在陶模外面,用力压,使陶模上的花纹能反映在泥块上。泥块半干后,根据待铸物体的特性,将其分成若干块。每一片泥都经过阴干或微火烘干,再合成一个外腔,就成了待铸物体的外模。

(3)一般简单青铜器(如工具、兵器)由两个简单的(如鼎、爵)制成,铸空体,需要内外模。内部模型,也称为蓝帆,比外部模型小。内模的制作方法是将原粘土模型刮去一层成为内模。外风扇和内风扇之间的空间隙是在熔融注射时两者之间的距离(空),即要制造的物体的壁厚。浇筑前,应将外模板拼在一起。

(4)浇注为了防止拼装好的模板被浇注铜液时产生的上升力推开,模板内填土加固,并留有浇注孔和排气孔。将铜液倒入内模后,待其冷却凝固后,将外模周围的泥土和内模打碎,取出制作好的物件。

(5)抛光修边后,表面往往粗糙,图案不够清晰。经过打磨、修整,成为表面光滑、花纹清晰、色泽鲜艳的青铜器。陶器铸造是“一模一器”,所以没有两件青铜器会一模一样。

2.陶器铸造器物揭示的特征

所有范涛法铸造的青铜器一般都有以下痕迹:

(1)扇痕(又称铸痕)铸造器物时,无论扇与扇的结合处多么紧密,都会有缝隙,铜液从狭窄的缝隙中溢出,冷却后留下残茬,称为扇痕。尤其是器物的耳、足、小腹或底部等隐蔽处的铸痕,即使打磨后也无法去除。

(2)花纹错位痕迹铸造有花纹的物件时,花纹往往在几个接缝处配合不紧密、不规则,出现微小的错位痕迹。采用失蜡铸造法,不存在图案错位的可能性。

(3)铜熔体浇铸时内模和外模之间应有一定的支撑,使内模和外模始终保持正确的间距。所以铸造工人往往在内外陶瓷板之间的空缝隙中放入小铜片,使内外板由于铜片的信息资源支撑而保持相对稳定,最终使铸造器皿托壁的厚度一致。这一小块铜片叫做垫圈。涂层变成了固体。1000度左右的青铜熔体倒入陶瓷风扇,铜液会和垫片结合,但不可能完全熔化垫片。因此,预先放置的垫片标记将固定在设备的壁上,或隐藏或存在。

(4)范突法施法者,因小空隙内脚、耳、柱等。在器物中,范图往往是用完就不拿出来的。陶土是在铸造过程中烘烤出来的,一般呈红灰色,非常坚硬,用指甲抠也不容易脱落。

3.蜡损失法或翻砂法暴露的特征

用失蜡法或翻砂法铸造时,物体表面通常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砂眼。由于是整模铸造,往往会有铜液浇不进去的地方,从而形成小缩孔(即砂眼),这在范涛法则中是很少见的。

4.从青铜器中辨别真伪。

青铜器是铜和锡的合金。时间长了,又绿又灰,故名。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在青铜冶炼中加入锡可以改变其熔点和硬度,不同用途的青铜器使用不同的合金配比。在公元前5世纪成书的《考公基》中,有关于青铜合金不同比例的记载:“中(剂)为其金、锡的六分之一”,“斧金为其金、锡的五分之五”,“葛吉齐为其金、锡的四分之三”,“大刃的为其金、锡的三分之一”,“砍杀目标为五分之五”根据有关部门对一些出土实物的测定, 青铜器的合金成分比例基本符合这个“药方”的比例,《花王公基》中的记载是可靠的。 如司母戊鼎的化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铜占84.77% (11。64%的锡和2.79%的铅),接近总量的六分之一。对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的一把剑进行了无损检测。发现它的主要成分是铜和锡,还有少量的铅和镍。加入锡不仅可以降低熔点,还可以使合金更加坚硬。但如果锡的含量超过25%,就会使其变脆,容易破碎。因此,古人的经验是“葛集思齐居其金锡之首”。

由于古代青铜器都是由一定比例的合金制成的,所以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各种青铜器中的合金含量都有所变化。宋、明、清、民国时期仿制品的合金含量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有很大不同。通过测量合金成分和比例的变化,可以知道其真伪。

战国以前的青铜器都是用铜和锡(铅)合金制成的。锡含量越高,铜的灰色越浅。宋代青铜器中,铜色偏黄中带红,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锌,降低了锡的含量,增加了铅的含量(由于锡更为贵重和稀缺,所以用铅和锌代替锡)。明清民国时期锡少,铅锌多,铜色偏黄。一般可以通过耳、足、口沿和器物底部外露的铜来观察铜。在古玩市场,一般凭经验判断铜色,合金比例即可得知。这虽然不如现代科技手段可靠,但在没有科技设备的情况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