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震(防震五招)
地震离我们不远。还有自然和人为的灾害,如洪水和火灾。每年都有许多人因为这些灾难而丧生。
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在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在内的各级学校开设一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必修课,系统培养一个人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火灾、洪水、大规模传染病和车祸等)的能力。).
中小学教育强调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大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救援能力。让每一个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公民都具备防灾救灾的能力。
我们认为这种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其意义远远大于学习京剧、锻炼形体等美育课程。
此外,关于地震预防,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虽然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预测地震,但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有效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一般来说,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与六个因素有关,即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时间、地貌和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建筑物的质量和地震防御状况。后三种因素是人为可控的,采取有效措施完全可以降低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
1.对位于震区的居民区进行地质构造调查,通过研究分析,对部分地质条件非常危险的居民区进行搬迁重建。
在汶川地震中,北川县所在的曲江镇是遭受严重破坏的地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座城市的地质结构。北川县城位于山谷中的江上,是古河道摆动留下的松散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这些松散的沉积物在地震时容易液化,导致地基破坏(建筑术语,即由于荷载过大或承载力降低,地基土发生过度变形和位移而使建筑物受损的现象),瞬间造成建筑物的整体倒塌和破坏。同样,因为城市规划的选址问题,国外也有相应的例子。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连续发生8.1级和7.6级强震。距离震中约400公里的墨西哥城也受灾严重,市内主要办公楼和高层建筑全部倒塌。调查后发现,墨西哥城建在古代湖泊的沉积物上,地震时造成地基破坏。
2.提高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据统计,地震中95%的人员伤亡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
如今,我们居住的城市里有许多高楼。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在这些高楼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一旦地震发生,这些建筑无疑是对生命最直接的威胁。特别是对于一些人群密集的建筑,比如学校、商场、剧院等。,应全面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实现“大震不倒,小震不损”的要求。唐山地震时,启新水泥厂的办公楼经受住了地震的冲击。因为它的设计者曾在地震多发的日本学习过,注重建筑的抗震性能,地震后建筑仍在使用。如果建筑物在地震的瞬间倒塌,人们根本来不及反应和躲避,就会被压在废墟下。所以,只有抗震性能增强的建筑在地震中幸存,在地震中失败,人们才有逃生和生存的希望。
3.提高震区人民的防震意识。
地震时,人们由于强烈的求生欲望,容易产生恐慌情绪,甚至经常发生跳楼求生、踩踏事故等不必要的伤亡。一般遇到地震,第一选择当然是冲出家门,但是地震的时间很短。大多数情况下,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比如所在的大楼是大楼,响应不及时等等。,所以最好躲在屋内安全的地方(如书桌下、角落等。)并在地震后迅速冲出家门。相反,如果地震时马上跑出去,很容易被空落下的砖头和物体击中,造成人员伤亡。对于学校、写字楼等人员密集场所,组织逃生演练尤为重要。唐山大地震后,对947名幸存者的调查显示,258人采取了避震措施,188人成功并安全逃生,占采取避震措施者的72%。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首先是普及地震相关知识,让人们对地震有更多的了解,不再对地震感到恐惧和恐慌。同时,完善地震监测信息公开机制,让老百姓及时了解地震监测的具体情况,消除不必要的社会恐慌。比如加州的居民可以随时从相关机构的网站上查询到加州每天24小时内发生地震的概率。最后,树立人们的防震意识。防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平时有了防震意识,才能有效地把防震措施落实到位,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减少灾难来临时造成的损失。
4.根据居民区的类型,建立和规划相应的避难场所和疏散区。
大城市高楼密集。在地震发生时,必须有相应数量的开放区域,供人们在地震后逃生和救灾。这些开放区域通常以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的形式存在和使用。只要做好相应的抗震预案,一旦地震发生,紧急启动相应的工作步骤,就可以成为应急避难场所。
5.建立地震应急系统。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确定地震的位置和强度,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快而弱的P波与慢而强的S波的时差,在破坏性地震波到来之前发出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紧急措施,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在成都以西100多公里处,地震面波到达需要40秒左右。如果利用地震附近的地震台站(假设50公里内有两个台站),根据地震的P波特征,可以在十秒内初步确定地震位置和烈度,成都可以有20秒以上的预警时间停止重点活动(学生上课、重要会议、医院手术、高铁、金融交易、军事演习、危险工业生产等)。)并暂停电、气、自来水等设施。
▲地震后,汶川人民用自己的劳动重新创造了新生活(2010年4月摄)
照片拍摄于汶川县映秀镇映秀中学地震遗址前。背景是映秀中学倒塌的教学楼。这是一张让本报记者非常感动的照片。地震过后,危房还在,花儿却已经盛开。人们在这样一个破败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人终究是伟大的,他们的力量足以改变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