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800字(论语中学生的感受)
《论语》蕴含着古代先贤的思想和精神,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做人,要像孔子说的,“君子之精”,“君子之旅”,“君子之风”。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做更好的自己。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关于《论语》的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论语1
世界上的道理永远是最简单的,就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论语》告诉你的永远是最简单的,却激活了你内心的良知。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被学生电影记录了下来。这些记录主要基于课堂笔记,由他的学生汇编而成,后来被记录为《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似乎没有很严密的逻辑。很多都很实用,里面很少有冗长的话。几乎每一段引文都很短。其实沉默也是一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力和人格魅力的人。孔子带给我们一种生活在地球上的信仰,像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一种庄重、理性、善良的美。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体现。在孔子的形象中,凝聚了他内心传递的饱和力量。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的心中,才能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量。如果我们学会提取和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像孔子一样获得头脑。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态度很平和,但他的内心是10分庄严的。因为有一种力量——信仰的力量。孔子是一个特别讲信义的人。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和敬仰。子曰:“天能说什么?4.当时机成熟时,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你在说什么?”(《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天是无声的,但四季在转,万物滋生,天要说话?”
《论语》终极是一种态度,一种简单而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就是这样影响他的弟子的。众所周知,除了“恕”字,还有一个“仁”字,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和精髓。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只回答了他两个字:“爱”。爱别人叫仁。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知人”。知人善任是智慧。关心他人是仁,理解他人是智。就这么简单。《论语》的真正含义是告诉你如何过我们内心需要的那种幸福生活。不远,让我们在圣贤之光下学习成长吧!
论论语2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接近常识,但依然深邃,在世俗中崇高,在平凡中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像隔着千年与孔子对话,让我明白:关注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基础的辩证法,孔子是以“中庸”为基础,法家、兵家崇尚“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读了《论语》,很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爱精神。《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可谓是对这种精神的精辟诠释。孔子曾说:“墨家爱二者,即使无父;你收养一个没有我的孩子,你就没有君子,没有父亲,没有君子,你就是一个畜生。”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却让我明白,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伦理体系中,才能真正体现个人价值,彰显个人个性。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教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把“学”和“想”结合起来,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功。就像程子对后世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如果其中一项被废了,那就不是学问了。”
子曰:“鱼失水则亡。如果鱼失去了水,它仍然是水。”这样才能教育君王实行仁政,得道时助人,明民心。对于政治,成功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赢得人心。赢得民心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唯仁。这个儒家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孔子说,“君子不好”。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人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才能,这样他们的个性才能全面发展。孔子本人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了3000弟子。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闻道可以,夜死也。”“不修身,不谈学问,一听仁义就动不了,不好就改不了,我就担心。”为了学生,为了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这是多么难得的品格啊!子曰:“轻食,饮水,屈臂枕之,乐之。”但是富可敌国对我来说就像浮云。“在当今这个浮躁、嘈杂、繁华的社会,这种精神是多么难得啊!
《论语》让我感触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尤其是“中庸之道”符合当今提倡的和谐社会。儒家的道德品质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生活和精神皈依的归宿。就像论语一样?《永夜》中提到“质胜于文,而文胜于史,温柔敦厚,而后君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