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北伐战争的意义!)

北伐的意义!(北伐的意义是什么?)

蜀汉建兴六年(228)到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平定曹魏,历时七年。关于蜀汉北伐,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蜀汉北伐是为了推翻曹魏政权,实现收复中原的目标;另一种观点认为,蜀汉的北伐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略。这两种说法都是孤立地谈论北伐,没有把北伐与蜀汉的政治战略联系起来,这样就找不到北伐战略的真实意图,也不能充分揭示北伐的意义。笔者认为,诸葛亮北伐是基于夷陵之战失败后蜀汉对隆中对政治战略的修正,是在新的政治战略基础上进行的。总而言之,这个新政策就是闭关锁国,发展国力。放弃对外争夺荆州,换取与孙吴的重逢,从而确立与孙吴、东西河、曹魏的战略态势。在此基础上,再看诸葛亮的北伐,可以看出北伐的战略意义有以下四点。

首先,它具有弥补蜀汉之前政治事件的意义。

朱大伟先生在《隆中对与夷陵之战》一文中,分析了夷陵之战前蜀汉政治上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由于长期纠缠于荆州,失去了夺取关中的良机。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为了拿下整个荆州,刘备在这方面努力了很久,直到建安十六年(221)年底才进入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拿下益州后,并没有立即北上攻占汉中、河关、龙隆。建安二十年(215年)夏,回战荆州。正是在这个漫长的时期,曹操把主力放在进攻关中、汉中,并于建安二十年(215年)五月,彻底击溃马超、韩遂。如果刘备没有死守荆州,那么他早就提前拿下了益州,然后主力北上,和曹操几乎同时拿下了关中。他的主力不会和孙权在一起,而是和曹操在一起。即使夺取益州的时间不提前,但是从夺取益州后,迅速北上,有可能在曹操之前拿下汉中。当时关中的将领还没有被彻底打败。如果刘备以“极擅辛”[1]的马超为先锋,兵随后,与孙权联手进攻香坊、范或合淝,那么他的主力始终是集中的,加上孙武的辅助,在关中局势不稳的情况下,曹操两面受敌,自己拿下关中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是这样,三国的情况会改变。[2]

这个分析是合理的。夷陵之战后,蜀汉的政治战略发生了部分变化。在新的政治战略方针下,诸葛亮频繁进攻陇右,以建立对中原的新夹击。显然,他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错误,拼命想弥补之前的损失。

其次,诸葛亮北伐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蜀汉的国力能否进一步增强。

无疑,与曹魏的国力相比,蜀汉显然是弱小的。在地理上,曹魏占有青州、冀州、兖州、兖州、幽州、永州、凉州、泗州、并州,还分别占有东吴荆州、扬州的一部分,而蜀汉只有益州。从人口角度看,《通典》卷七《历朝历代食货兴亡记》记载:三国处于对峙状态,战事不断,与蜀作战,28万户,94万人,10.2万带甲兵,4万官吏。家庭总数为943,423户,人口为5,372,881人。除去平书收入,魏家当时只有663423户,人口4432881人。后人怀疑这一记载的准确性。但以此为参照物对比魏蜀人口,无疑是可信的。蜀汉人口94万,曹魏人口443万,魏国人口约为蜀汉的5倍。这种力量的悬殊一目了然。地广人多,所以兵多。拿这两点来对比魏、蜀,孰强孰弱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寻求自我完善的途径只有两条:一是挖掘自身潜力;第二,扩大地盘,向外发展。入关陇,是诸葛亮为自强而开拓的努力。

关陇地区对蜀汉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陇右自古以来就是勇将来强兵的地方。《汉书·卷二十八·地理》说:“安定、北地、尚军、西河,皆近戎狄,习战备,提高兵力,射猎为先。”陇右靠近匈奴,边境战事频繁。所以那里的人崇尚武艺,勇猛精悍。这种习俗延续了几百年,隋唐时期依然如此。唐代郑伟《隋书地理》卷二十九谈陇右风俗时说:“地遇边荒,多有武举节。”汉武帝时期,成立了祁门军和林玉军,他们的士兵大多来自陇西、天水、安定、北地、尚军、西河等“良家六郡”。[3]西汉时,民间有一句话:“山东将出,山西将出。”[4]这里的山东、山西不是今天的地理概念,而是萧山(今陕县、渑池县交界处),萧山的东、西。“出国”的山西,指的是关陇,而关陇地区的陇右,自汉至三国,确实出了不少名人。例如,在西汉时期,与匈奴作战的著名将领包括费将军李广、等人。李广是陇西季承(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人,赵充国是尚云(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两人同属陇右地区。三国时期,曹魏的庞德、蜀汉的马超、姜维都是陇右人,也是当时著名的战争将领。

陇右是一个兵勇、民风浓厚的地区,这对于需要转弱为强的蜀汉政权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刘备入蜀,就成了马超,但由于他重点在荆州,马超在陇右发挥不了作用。当蜀汉需要马超扮演一个角色时,马超不幸去世了。诸葛亮先出祁山,得了陇右人姜维,对于推进占领陇右,以陇右兵加强蜀汉的军事实力,无疑是如虎添翼。

陇右不仅是强兵姜勇的发源地,也是战马的原产地。据汉代史书记载,凉州“风俗独特,地广人稀,水草适牧,故凉州之畜为世人所饶”。[5]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的河西牧场主要包括陇右地区。河西牧场畜牧业兴盛时,马匹200多万,骆驼100多万,牛羊不计其数[6]。北魏钟君使用的数十万骑兵主要由陇右地区供应。到了隋唐时期,《陇右地理风俗史志》仍说:“俭,行仁义,勤耕多牧。”[7]从西汉到隋唐,陇右地区一直以畜牧业发达著称。这对诸葛亮的蜀汉的意义不亚于兵源。诸葛亮北伐主要是和曹兵展开陆战,然后东进关,特别是在平原土地上作战。为此,蜀汉不仅需要强大的步兵,也需要强大的骑兵。

龙游还是产粮大区。从西汉开始,朝廷就移民到这里的实边开荒。陇右“勤耕”的习俗,说明这个地区有比较发达的农业。三国时,曹魏大将夏在武都县大打出手,从檀仁谷接下十万余斛。[8]曹操与刘备汉中之战失利后,担心刘备占领汉中后取武都,利用那里的少数民族势力向关中推进,问张有何良策。张曰:“吾可劝武都百姓北下山谷,以避贼。如果我们偏爱那些先北上的人,我们会先知道好处,然后才会佩服他们。”[9]结果曹操退出汉中后,把五万多人从都城武都迁到扶风、天水。曹操把他们迁到天水、扶风,放纵他们的内容之一就是北上山谷。可以看出,天水和扶风地区的粮食产量高于其他地区。这个记录是可信的。因为曹操控制了关陇地区后,采取措施发展陇右地区的农业生产。为了稳定陇右的民心,曹操曾经要求军中的陇右籍将领放假回家,让他们“治理民宅,制作水檞子”。【10】水葫芦是利用水利进行粮食加工的器具,可见龙游盛产粮食。魏明帝时,徐淼任凉州刺史,“广开水田,养贫租之,家家丰裕,仓满溢。”[11]

除了军事和经济意义,陇右进攻关中还有地理优势。从汉中直接攻坚,走幽谷栈道运送军需物资非常困难。但从陇右到关中,水路有渭河顺流而下,通往关中的路上没有天然屏障。强兵的猛士、战马和士兵,以及丰富的粮食,无疑是国力的标志。因此,陇右的占有将大大增加蜀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实力,而且还具有东移的地理优势,将树立起对曹魏有极大威慑作用的进攻态势。[12]

第三,诸葛亮北伐的成功,关系到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目标的实现。

诸葛亮北伐的直接目的不是北上中原,复兴汉朝。虽然他说要北定中原,讨伐汉奸邪灵,复兴汉室,还其故都,但我们知道,这只是号召天下的口号和旗帜。诸葛亮北伐的直接战略意图是占领陇右,然后地图关中,为日后定下中原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曹魏从长安、陇右两地的军事据点,来对付从汉中北上的蜀汉大军的局面,蜀汉不慌不忙,夺取陇右,斩断魏军的右臂,巩固汉中—陇右线,然后东进长安。

历史上有很多从关中东征中原的例子。三朝的,春秋战国的秦,西汉的高祖刘邦,十六国时期的,北朝后期的北周,都是从关中中东来占领中原或者统一天下的。当然,每一个来自关中的成功案例都有其固有的特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条件。不过,关中确实有它的优势:有条件等待合适的时机。如果出东时机不成熟,可以封河等待封锁;它的好处是不失时机,因为离关东近,所以可以紧盯关东局势的变化,及时了解对方的各种信息。它有支持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条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三国时期,关陇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关中-渭水流域号称农业发达地区,即使闭关锁国,也能得到经济支持。具备进攻中原的地理条件,从关中到中原几乎没有天然屏障。潼关天险是中原西进的屏障,却是关中东进随时可以打开的大门。由东向西进攻中原是必须的,但这个东路的钳形臂膀不是蜀汉本人,而是东吴。对蜀汉来说,进攻中原只是出关的一条路。如果得不到陇右,就很难占领关中,也不可能占领关中。为什么说北方定中原?

第四,北伐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和孙吴一起建立对曹魏的新夹击。

夷陵之战失败后,蜀汉调整了以往的政治战略,放弃了与孙吴争夺荆州,以寻求吴栋在东线的支持与合作。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钳制中原的战略计划。钳形的一只手是蜀汉本人,另一只手是盟友孙武。虽然这个“钳子”没有之前设计的那么好用,但却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选择。孙吴的钳形臂能否奏效,取决于蜀汉与东吴联盟的巩固程度,蜀汉自身的壮大程度,以及蜀汉与曹魏势力竞争的强弱。事实上,诸葛亮一次次领兵北伐,震惊陇右,攻陷曹魏各郡各县,斩杀曹魏将士,令魏军统帅司马懿畏首畏尾,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实力。这对我们的盟友孙吴也是一个鼓舞。于是,吴和蜀加强了合作,联盟在与曹魏的竞争中进一步发展。蜀汉的几次北伐,在东线都得到了孙吴的呼应和配合。

早在诸葛亮积极准备北伐的四年(226年),孙权就开始进攻曹魏。孙领兵五万,攻曹魏江夏郡,同时派攻襄阳,各派将攻襄阳。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夕,孙权在石婷之战中设计大败曹秀,死伤俘虏一万多人,缴获马、牛、骡、驴一万匹,以及几乎全部军事装备。要不是贾逵轻军及时增援,曹秀的军队可能全军覆没。蜀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大举进兵撤出汉中遭到抵抗后不久,孙吴又在东线进攻曹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孙吴也出兵攻魏。这一次兵分三路:由鲁迅和诸葛瑾率领的西路军约一万人,从江夏和夏口进攻襄阳。东路军由孙绍、张承率领约一万人攻打广陵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孙权正在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新城,目的是为了吸引魏国的援军,包围部分援军。[13]

纵观东吴对曹魏的进攻,都是围绕着诸葛亮的关陇北战。东西战线没有统一指挥,影响了配合的效果。但孙武配合诸葛亮北进的意图很明显。

同时,诸葛亮也经常向东吴汇报北伐的情况。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给哥哥诸葛瑾写信说:前朝赵子龙退兵,烧赤壁以北百余里的亭路,亭梁一端入山腰,柱一端入水中。今天水又大又急,没法抛锚,所以穷得不能坚强。[14]不久,他又给诸葛瑾写了第二封信,说:大水决堤,赤壁已知南桥亭破。当时的和邓(邓芝),一个赤壁屯田的守备,一个赤壁口的守备,却只是因为边崖,才和扯上了关系。[15]诸葛亮在准备攻打陈仓之前,曾上书诸葛瑾,说:有绥阳谷,虽绝壁极重,溪流纵横,难用行军车,出入要道顺理成章。今前军治此路至陈仓,足以止贼,使其不能分兵东进。[16]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屯兵五丈原,给东吴西陵巡抚回信说:前军在武功以西十余里的五丈原...马忠在武功以东十余里,声势浩大,不便进攻。[17]

这些事实表明,的北伐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得到了东吴盟友的支持和配合,使吴蜀联盟在战斗中得到发展。纵观诸葛亮北伐的七年,除了街亭损失了少量士兵,西城一千多户被退回汉中外,在以后的长期战役中,不仅没有损失士兵,而且在第三次、第四次北伐中也打了胜仗,还赢得了魏国的地民,仅武都县就有2万户、8万户[18]。在两次因粮退军途中,他杀了两个有名的魏兵。武都和萍萍两县位于蜀汉西北边境。他们可以北上陇右,作为汉中的左膀右臂,有利于蜀汉北疆的防御。建兴八年(230年),诸葛处于防御战,派魏延打外线,即武都至阳西(今甘肃武山县西南),郭淮、魏军大败。后来,姜维的“数军西进”,也从武都和萍萍北上。如十年(247年),胡离开陇西(今甘肃陇西)、南安(今甘肃陇西西南)、金城(今甘肃兰州东),迁居他部还钱。十二年(249年),回到西平(今青海西宁)。十六年(253年)围攻南安。十七年(254年)回到陇西,卫帝道(今甘肃临洮)升为市。姜维败魏军,土合关(今甘肃临夏县西),滴道、临洮(今甘肃岷县)居绵竹、范县。十八年(255年)出滴道,攻破为魏勇府刺史的洮西(洮水以西,今兰州西南),死伤数万人。最后魏军打蜀,后主姜维表说:“文忠要统治关中,现在要想进步,就派张仪、廖化督守阳安关(指阳平关)和桥头(指险道),以防万一。”[19]由于黄浩的垄断,邓艾不顾魏彪,潜入萍萍,灭亡了。由此可见,萍萍、武都两县在蜀汉北部边防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率领精兵十万,以二十万之众与魏国名将司马懿作战,以弱小的蜀汉与强大的魏国作战,多次主动出击,节节胜利,将主战场推至魏国。司马懿不敢与他决战,连魏国官员都说:“公畏蜀如虎,何以见笑?”《通鉴·吉炜》太和五年(231年)胡《注》说:“畏光……而后不敢战,必被诸将耻笑。这大大提高了蜀汉的国威,激发了蜀汉君主、大臣、军队和人民振兴蜀汉的雄心。因此,虽然诸葛亮北伐的预期战略目标没有实现,但对于增强蜀汉国力,防御主要敌人曹魏,具有积极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