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重阳的来历)

重阳的由来(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一个人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知道哥哥在爬山,就少一个人插山茱萸。”唐代诗人王维的《山节思山东兄弟》,在重阳节写满了乡愁。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九月初九。谐音“九九”是“久”,此时古人祭祖,开展敬老活动。喝菊花酒,吃重阳糕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

然而,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又叫“重阳节”?

重阳节还包括登山节、重阳节、菊花节等等。按照汉代中期以后儒家的阴阳观,有六阴九阳。是九阳之数,所以叫重阳节。

资料图:人们根据秦礼、仿古制和中国传统礼仪表达重阳节的祝福。此图中,中新。com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中的《纪》提到“九月,应命家宰,备耕,赐五要事”,“是日,可为大帝,尝祭,备帝也”。

可见,当时在秋、九月庄稼丰收时,都有祭祀活动,感谢神和祖先。

到了汉代,重阳节内涵进一步发生了变化。《西京杂记》说:“九月九日,佩山茱萸,食散饵,饮菊花酒,云使人长寿。”相传,从此,祈求长寿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南北朝《荆楚纪年》中说:“九月九日,,四人结伴野炊。”本文所说的“饮酒宴饮”活动,是从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宴饮发展而来的。这时,长寿和宴饮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在唐代,它被定为官方节日。此后,重阳节的习俗内容不断扩大和丰富,流传至今。

重阳节起源的另一种可能

有趣的是,关于重阳节的起源还有其他的说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肖方曾在《重阳节民俗漫谈》一文中提到,九月节习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烧”的仪式。

资料图: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此时,黄山已进入最佳赏秋期。张强

这里的“大火”指的是大火星。夏被称为“九月火”。作为古代时令星的象征,“火”在九月隐退,这让把它奉为神的古代人感到莫名的恐惧。寒冷而漫长的冬天即将来临。

古代的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严冬往往意味着寒冷和缺粮。火星撤退的时候,正如它的出现,要有迎火仪式,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和祭祀仪式。

这种仪式的具体过程现在几乎无法考证。但还是可以找到线索的。江南一些地区有重阳节祭灶的习俗:“今天是晴天。人们用红豆饭祭灶,“灶神”是家的“火神”。

小方说,古人常把重阳、上集或寒食,9月9日、3月3日作为对应的春秋两个节日。葛洪《西京杂记》说:“三月已过,九月重阳,女子戏,我登高。”上思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火”为基础的。

秋冬交接的“地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历法的变化等原因,九月祭火的仪式逐渐式微,但爬山的习俗依然保留。从时间上来说,重阳已经成为人生中秋冬交接的地标之一,节日和习俗围绕着人们在这个季节的感受。

资料图:孩子和老人一起做重阳饼。

“登高”是重阳习俗的中心内容,大概萌芽于汉代。晋代重阳节,有赏菊饮酒的习俗。陶渊明在《九天闲情》的序言中写道,“我留在闲情,爱九之名。秋菊花满,酒满。空取九华,表心意。”至此,酒和菊花都准备好了。

山茱萸、高登和喝菊花酒都是为了消灾。山茱萸芳香四溢,具有驱虫祛湿、祛风散结、治疗寒热的作用。人们选择佩戴山茱萸以辟邪求福,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山茱萸节”。

如果说“舌尖上的重阳”,一定有重阳饼的一席之地。“糕”与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原意是庆祝秋粮丰收,享受品尝新粮,于是就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有步步登高的吉祥寓意。

小芳说,重阳还是出嫁女儿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是重阳的另一个习俗。俗话说“九月九日,搬回女儿歇手”。因此,重阳和端午节一样,被称为“女儿节”。这就像是一顿社交餐,体现了人生的意义。

重阳节在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资料图。

在几乎人人都在忙碌的现代社会,重阳节呼唤人们亲近自然。这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人们可以离开喧嚣的城市,体验古人“登高望海”的胸怀。

肖方认为,重阳是一个祈求生命的传统节日,它为依恋生命空的人们开启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其特定的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我们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活动,以示对老人的关爱。”肖芳建议,在敬老活动中,可以请老人讲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人也可以从中获得道德和精神上的收益。

重阳节民俗漫谈的最后,萧方总结道,“留野夜宴”的口哨和歌声远胜酒吧大厅里的浅唱,祈福长寿的菊花品尝着杜牧九日登山时赠的香浓咖啡:“天下难笑,菊花须插头。”虽然心情有点低落,但是“可以作为我们秋节爬山的一个鼓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