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为什么是国宝(大熊猫为什么能成为国宝?)
什么“国宝”?
说“宇宙宝藏”太过分了!
如果找一种动物代表中国,可能是“龙”;如果找一种现实中存在的动物,那无疑是大熊猫。黑白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太极阴阳,也是中国特有物种大熊猫的专属配色。
最可爱的国宝
长期以来,“国宝”大熊猫一直是中国的形象大使。从全球来看,没有大熊猫的动物园永远称不上世界顶级动物园。从奥运福娃晶晶到好莱坞功夫熊猫,“熊猫热”遍布全球,从未降温。
熊猫征服成都
如果你和一群外国人聊四川,他们可能对川菜和火锅兴趣不大,但你一提大熊猫,他们就会围坐在一起,两眼放光地问问题。事实上,熊猫不仅生活在四川,还生活在甘肃和陕西。与熊猫对我们的贡献相比,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太少了。
看那只熊是谁?
大熊猫,小熊猫,大熊猫?
大熊猫是猫还是熊似乎是个问题。把黑熊、中国园林猫和大熊猫相提并论,似乎显而易见。但是黑熊,猫,小熊猫呢?还要加一只浣熊?好像我有点傻,有点迷茫。
宋世全扮成熊猫
目前熊猫圆点指的是大熊猫,但起初“熊猫/熊猫”这个名字只属于小熊猫,被认为是介于熊和浣熊之间的新物种。19世纪60年代,西方接触到“黑白熊”。当时的动物学家认为它的头骨结构、牙列、毛足等特征与小熊猫(小熊猫)相似,因此将其命名为“熊猫”。结果,熊猫被分为大的和小的,以至于现在的人们不得不称“小大熊猫”为熊猫幼崽。
小熊猫
大熊猫的外貌、生活习性(如吃竹子)和地理分布与小熊猫相似,即使在动物园里也是好邻居。但是,这两个可爱的大/小生物是无法科学分类的。一些人说他们属于熊科,而另一些人说他们属于一个单独的熊猫家族。现在主流的观点是大熊猫应该归为熊科,小熊猫单独归为小熊猫,是美洲浣熊的近亲。
浣熊
“熊猫”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大熊猫的拉丁文直译是大熊猫,今天在台湾省仍叫它。抗战时期,重庆曾在一次展览中展出大熊猫标本。工作人员按照西方语言从左到右的书写习惯写下拉丁名字,按照中文从右到左的书写习惯写下“熊猫”,导致游客和媒体的误解,反而是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可爱就是正义。供图/soojif
说到单语感,“熊猫”听起来比“熊猫”更可爱;在英语世界,虽然普遍承认熊猫不属于“小熊猫家族”,但还是保留了熊猫这个名字,听觉自然比某某熊可爱多了。
熊猫不显摆你以为我吃素?
大熊猫是熊。虽然它们的日常食物99%是竹子,但它们是真正的食肉动物,消化道很短,类似于狼、屠夫和其他素食者。
▲我知道你可以整天盯着我看。小声点。供图/soogif
吃素可能是“适者生存”的原因,但科学家最近发现,大熊猫从竹子中获得大量蛋白质,能量份额其实和吃肉差不多。大熊猫是吃竹子的专家。它们只吃27种左右的竹子,不同季节选取的部位也不一样,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高的。看着是吃素的,其实是在“吃肉”!
强大的咬合力
为了更好地吃竹子,大熊猫进化出了一系列的“进食工具”,比如除了五个手指之外还有一个“假拇指”——其实是一个从腕骨发育而来的有毛无爪的假拇指,方便更好地抓竹子。竹子比较硬,所以需要坚硬的牙齿和强大的咀嚼肌,这也让熊猫成为了最可爱的肉食动物,头大脖子粗。同时,为了防止被竹片划伤,大熊猫的胃壁也变厚了。
谁头大?
竹子是一种高纤维食物,但由于大熊猫的牙齿和消化道保持了食肉动物的结构,消化效率低,营养吸收慢,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停地吃,不停地吃。科学家观察过一只成年大熊猫:48小时内,这只大熊猫花了25个小时吃竹子,154公斤,边吃边96次,共排出85公斤便便,相当勤劳,非常勤奋!
环游世界:《国家宝藏》如何征服世界?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物种,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至少800万年。但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活化石”。大熊猫为什么会成为「国宝」?
历史上,大熊猫广泛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越南、泰国和缅甸北部。由于古人信息交流不便,文献中疑似大熊猫的名称有几种,如豺、豺、猴...而且同一个名字可能指各种各样的动物。《诗经》里说“白虎有黑条,不吃生物”,所以很可能就是熊猫本身。
野生秦岭大熊猫
在古籍中,那些“疑似熊猫”可能是部落战争中使用的猛兽,是皇帝禁园中的观赏品,也可能是它们的皮毛作为礼物送给大臣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最终缩小到四川盆地和秦岭山脉的山区和深谷。
所以,当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曼德·大卫(Armand David,也是业余博物学家)在四川宝兴山区发现“黑白熊”并向世界介绍时,更不用说震惊外国人了。大多数中国人也是第一次听说这种神奇的动物。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在中国最动荡的时期,大熊猫成为西方探险者猎杀的目标,与4亿中国人民一起受难。
第一个把活熊猫带出中国的“熊猫夫人”露丝·哈克尼斯和第一个留在外国的熊猫苏林。图/"的
1941年,为感谢美国在医疗和食品方面的援助,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政府将大熊猫潘达和潘迪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由此开启了中国独特的外交模式——熊猫外交。从1955年到1982年,24只大熊猫作为新中国的大使出国,肩负着外交使命。1972年,尼克松访华,大熊猫玲玲和欣欣来到美国,开启了中美邦交正常化的大门...
熊猫大使
“白送”的好日子在1982年结束,从此发展成了出租模式。目前,中国已与全球12个国家的14个动物园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关系,有40只中国大熊猫(包括它们的幼崽)生活在海外。出租方每年要向中国支付50-100万美元;租借的大熊猫每产下一只幼崽,租借者要向中方支付60万美元。幼崽属于中国,3岁后必须回国...
大熊猫“萌萌”在德国的五岁生日
即使面对“不平等条约”,世界各国依然热情高涨。为了把熊猫带到荷兰,当地政府准备了16年,历经三任首相,来回中国20多次。2017年,大熊猫武文和兴亚住在潘代萨,这是荷兰奥维汉兹动物园耗资700万欧元建造的豪华熊猫馆。租赁费、建设费、生活费加起来,动物园不到两个月就能还上。日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吸引熊猫”。如果不是为了看熊猫,谁会去动物园?
听说你下辈子想当熊猫?
除了吃饭睡觉拉,卖萌躺着也能成为抢手明星。下辈子当熊猫就好了,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事实上,熊猫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熊猫宝宝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
熊猫出生并不容易。例如,圈养大熊猫的交配是“困难的”。出于雄性在野外战斗并获得交配权的习惯,单纯把两只熊猫关在笼子里,只能是没有爱情的“动作片”。最著名的例子就是20世纪60年代伦敦动物园的“吉吉”(也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会徽的原型)和莫斯科动物园的“安安”的婚姻失败,两只熊猫看不到对方的眼睛,互相打了起来,成为冷战史上的尴尬插曲。
下面两张图,小朋友,非礼勿视,哈
一只野生大熊猫的势力范围约为4-7平方公里。实际上每天的活动半径只有500米。“孤岛”生活导致的近亲繁殖成为熊猫繁殖能力下降的一大原因。这对圈养的熊猫来说尤其如此。四分之一和130多只圈养大熊猫是已故大熊猫潘潘的后代。为此,中国于1990年成立了“大熊猫繁育研究组”。十几年后成功攻关,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稳步上升,方法更直接——人工授精。
在工作人员的注视下交配。
其实大熊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冷漠。有科学家在野外观察到,雄性大熊猫在与雌性交配的同时,70分钟内爬了42次,其中39次成功。同样令人惊叹的是择偶时的“竞亲”。两只雄性大熊猫在为爱情而战,雌性大熊猫在看比赛(比如吊在树上),发信息资源发出“咩咩”的呼吁,充满了性。
抱歉打扰你,但之前我在树上。供图/soogif
《熊胜》也是这么难。
从熊猫妈妈怀孕3到10个月到幼崽出生,一场艰难的“熊生”开始了。
一只新生的熊猫幼崽
新生熊猫宝宝的平均体重只有120克,而成年熊猫的体重是80-120公斤,几乎长了1000倍。不仅如此,刚出生的熊猫“眼睛”是黑点,没有视觉,但“耳朵”没有耳廓,没有听觉,免疫器官也没有发育完全,所以真的很脆弱。熊猫幼仔存活率低。上世纪80年代,上海动物园的大熊猫“京基”6年生了6对双胞胎和1对三胞胎,共15只幼崽,无一存活。
满月;婴儿满一个月
如果你能活过第一天,你就得活过第十五天。新生的熊猫宝宝是一个粉红色的肉球。15天左右,宝宝肩带、四肢、耳朵的皮肤逐渐变黑(据说是为了伪装),稀疏的背毛也变得浓密。大概需要30天才能有熊猫一样的样子。然而,他们直到6-7周后才能睁开眼睛看世界,直到60天后才能听到声音。他们真的可以东张西望,听八方,直到三个月后。
每天都在成长
熊猫妈妈是最好的家教,也是最严格的教练。首先,幼仔和妈妈一起学习独立生存的技能。在它们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熊猫妈妈会强迫它们离开,独自环游世界。另一方面,在“内圈”中,随着人工繁殖种群的不断扩大,如何让圈养的熊猫保持野生,回归山林,成为“人类母亲”的一大课题。
放归野外的大熊猫
自1869年阿曼德·大卫“科学发现大熊猫”以来,正好是150周年。50年来,大熊猫从被猎杀到被保护,从圈养到人工繁殖,从“濒危”到“易危”;也正是在这150年里,它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地球人疯狂追捧的动物明星,成为动物保护的代言人,改变了动物和人类的历史。
50年后的今天,与其说大熊猫离不开人类,不如说人类离不开大熊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