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法(六种阅读方法)
很多朋友在后台给我留言,问我为什么能一直坚持读这么多。今天我觉得是时候给大家介绍一些阅读方法了。
说白了,读书是我生活中保持热情,满足强烈好奇心的灵丹妙药。很多朋友也羡慕我盯着一本书看几个小时不动的精力。的确,我也知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信息充斥各种渠道的时代,我能坚持阅读习惯,多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获得了知识,掌握了一些好的阅读方法。
不要再说了,就说读书吧。
第一,在开始阅读之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看书,总是看几页就分心,想着其他的事情,有时候会忍不住拿起手机看一眼,聊一会儿,刷一会儿网页。读书的节奏完全被打乱了。如果阅读的媒介是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干扰和诱惑会更大,再好的书也会变成碎片化阅读。
浮躁?浮躁。你应该自责吗?这不全是我自己的责任。
毕竟就像我们开头说的,这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我们极度的忙碌和紧迫感不断暗示花大量时间阅读是奢侈的。而那种碎片化的阅读正好可以弥补这种心态:我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几分钟就能看完,不浪费太多时间。
但事实上呢?碎片化阅读并不能取代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阅读,效率和收获也不能相提并论。虽然我并不排斥碎片化阅读,但是在正式阅读一本书之前,我应该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一个稳定平静的状态,然后再开始阅读。
如果你在这方面有困难,你可以尝试在图书馆或者大学的自习教室阅读。当你周围的人都在安静的看书时,也会影响你的心情。如果你因为全神贯注,根本无法安心阅读,那就先解决困扰你的烦恼,等心态安定后再打开页面。
第二,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循序渐进的读。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翻书柜,找到了《三国演义》。当时就被里面的插画迷住了,试着去读。但是,当时的风格对我来说太难了。正在这时,父亲看到这一幕,告诉我:你太小了,还不能看这本书。而是给我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副本,找出东汉三国的副本,真的看起来容易很多。后来看了漫画《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我在比普通孩子早得多的年纪就自己通读了《三国演义》的正式版。
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阅读要循序渐进,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选择阅读。我知道有些朋友喜欢参考别人的书单,直接用,盯着一本晦涩难懂的书看很久,明明看不懂却不肯放弃。这是一种非常低效的阅读方式。
每本书的内容都有匹配的背景知识和阅读基础。如果对这些不熟悉,就找浅层次的同类书籍作为铺垫。如果一本书重叠的内容太多,应该先通读这些内容对应的基础书,然后在此基础上阅读重叠的内容书。否则,遗漏的信息点会对阅读造成很大的障碍。
什么是循序渐进?我举两个例子供大家参考。比如之前有个不太懂世界史的朋友咨询我,说看什么世界史的书都会觉得很痛苦,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当时给他的建议是先读读龙方的《人间故事》。这本书相当于一本儿童世界史。非常适合入门级阅读。上下文组织得很好,故事也很容易理解。
关键是,通过读这本书,你可以知道你是否真的想读世界史。毕竟是个有趣的读者。如果还是看不懂,就暂时不要深究了。同样,对于对哲学感兴趣的新人,我也会推荐阅读《苏菲的世界》。
如果发现自己很感兴趣,可以在快速阅读后,选择较浅的《世界五千年》或者较深的《世界通史》。有了这个基础,你就可以去读断代史和文明史,比如欧洲中世纪史,古代文明史,近现代世界史等等。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框架,了解了历史走向之后,再去阅读各个国家的民族历史,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详细著作,比如罗马帝国,二战,冷战。
有了深厚的历史知识储备,读文化、经济、政治等内容,包括理工科的一些内容,会更容易。这就是循序渐进阅读的好处。
第三,没有速度,精读才能真正掌握一本书的内容。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人喜欢吹嘘自己一个月看了多少本书或者一个晚上看了多少页等等。我一直觉得这种吹牛没有意义。说实话,读一本书和真正读一本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更不用说理解书中的关键信息,并在必要的时候灵活运用。
诚然,对于通俗小说、抒情散文,或者作为消遣的网络阅读,快速通读不成问题,但对于那些信息量巨大、条理清晰、贴近学术的经典著作,要想真正理解,就需要精读,甚至是查资料、做笔记。否则,你就会成为“好读书人,但不求多解”。
以上述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为例。这本书里有大量的古代人名和地名,包括国家和城邦的名称。第一次读的时候,突然接触到很多陌生的名词,不仅难记,还容易混淆。于是我在网上查每一个不熟悉的词,查找相关人的生活事件,相关的地方现在在哪里,在地图上找相应的位置等等...这对记忆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根据我的经验,在大量阅读之后,一个相对陌生的单词出现在一本书的不同地方,或者出现在不同的书中,你会对它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知识储备的一部分,这也是记忆曲线的作用。
第四,适当挑战阅读难度,收获会超出你的想象。
很多朋友都跟我说,有时候看一本书很难,看了几页就不想看了。我真的没有耐心。我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大部分都需要在阅读的时候进行大量的思考和分析。看到不得不回头看之前总结的书,有的甚至每章都留了习题。在我看来,如果你克服了第一条提到的浮躁心态和第二条提到的知识储备不足,你可以坚持下去,挑战一本需要大量脑力的书。
这样的书往往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只有凝聚了其长期思考的核心要素后才能产生。而且,这样的书虽然很难入手,但是当你理顺了作者的思路,一起沿着他的思路走下去,你会发现前途一片光明,仿佛一下子看到了一个新世界。你读得越多,你就越不能停止激动人心的头脑风暴。
好吧,如果你问我什么样的书可以归入这一类,侯世达的《异园集》是我当时看得最深的一本。
第五,轻重阅读需要一起进行。
毫无疑问,阅读难懂的书籍需要耗费大量脑力。烧脑之后也需要消遣,所以我的选择是轻重阅读交替进行。比如看完一本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我就会来本帕姆柯的《我叫红》来调整我的思想。这样,你可以更高效地阅读,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感到疲倦和困倦。
如何定义轻阅读和重阅读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个人认为,包括推理小说和历史小说在内的轻小说和散文,大多可以归入轻阅读的范畴。很多非小说类的,比如科普物理生物,或者文史专著,包括心理学,经济学等。,可以归为复读,需要逐章做笔记,耐心深入理解。
至于比较专业的,比如教材或者学术著作,就更要慢下来,同时练习,必要的时候参加讲座或者培训。比如IT教学,不亲自实践环境操作,光看书是没有效果的。所以这种学术充电之后,看一些轻松的书作为消遣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6.开卷有益。不要过分强调读书的目的。
在我看来,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持续阅读的习惯,无疑会大有裨益。但有些人为了追求快速的自我提升,学习目的性太强,这不是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这样做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如果过于强调读书的功利性,就会陷入一种难以分辨书中内容正确性的状态。如果他们说的不好,就“附身”了。
我一直很重视辩证地看待问题和批判性思维。即使在读书的时候,我也忘不了“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用今天的眼光看很多前人的作品,里面有很多偏颇的地方。而功利主义的阅读为了追求效果和速度,往往忽略了这些。
所以,不要进入这样的读书状态,选择读什么书,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不要只盯着某一类型或某一领域的书。开放的思维需要开放的阅读。
说了这些阅读方法,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阅读是一种学习,实践也是一种学习。只有把所读的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所谓“行万里路在,读万卷书”就是这个道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