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家乡的风俗600字春节!(实用家乡的春节作文600字)

实用家乡春节作文600字(家乡习俗600字春节!)

【第一篇:山西海关-包饺子】

王津元

俗话说“百里之风不同,百里之俗不同。”我的家乡山西也有自己的习俗——包括饺子。

为什么要吃饺子?传说女娲造人是因为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被冻掉。女娲为了保持耳朵不动,就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并用细线把耳朵扎起来,把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这样耳朵就好了。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把饺子包起来,用面条揉成耳朵的形状,用馅(线)包起来,用嘴嚼。

除夕夜吃饺子和面条意味着团圆。因为面团中的“和”字代表“和”,饺子的“焦”和“焦”谐音,“和”和“焦”有团圆的意思,所以饺子象征合欢团圆。北方的春节喜欢吃饺子,这意味着团圆、好运和辞旧迎新。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人忙了起来,开始准备食材。妈妈开始和面,往亮晶晶的面粉里加水,搅拌,搅拌,搅拌,搅拌,搅拌...然后等面团醒过来。爸爸开始切菜切肉,“当当当当……”过了一会儿,菜和肉已经切好了,然后放在锅里,拌了一锅好吃的饺子。

终于好了。大家围了过来,开始包饺子。妈妈负责揉面擀皮。我和爸爸负责包饺子。母亲揉好面团后,将面团均匀地分成小面团。刚开始感觉像是伴着擀面杖“咯噔,咯噔”一下,然后白色的脂肪面团从擀面杖里钻出来,变成了面团。我和父亲拿起面团,用勺子舀起饺子,放在面团中间。然后扁扁的面团摊在我的手掌上,我感觉饺子像肉丸子,坐在面团上像一条白色的毯子。后来我们把圆圆的饺子皮沿着边缘合起来包饺子馅。想到洗完澡后裹浴巾的样子。最后,我们把包好的饺子整齐地放在盘子里,就像一盘盘可爱的金元宝。我感到无比幸福。这是我们全家一起工作的时候。有的胖乎乎的,圆圆的饺子像个球;有的又扁又长;其他的很匀称,像一只耳朵。

接下来,我们要煮饺子了!锅里的开水“叮叮当当”作响,滚烫的蒸汽弥漫了整个厨房,白色的金元宝在锅里翻滚着,小心翼翼地搅动着。

可是我等不下去了,一直在厨房门附近徘徊。等,等,等,等,终于,妈妈出来了!饺子端上来了,菜做好了,我们开始攻饺子。吃完饺子,看完春晚,听着门外的鞭炮声,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家里充满了和谐共处的味道。

“李湘三里外,尤远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我们也来了解一下各地的风土人情吧!

[第二部分:湖北春节]

黄天骄

我的家乡是湖北,那里有很多独特的风俗。我最喜欢的是春节的习俗。

在我们这边除夕夜12点,家家户户都会送一个完成的金元宝模型上门,代表着新的一年里会带来财富。虽然看起来没用,但还是希望自己发财,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意义和愿望。制作这个金元宝还是很难的。有一次,我做了四遍才做完,做完了还是很有成就感。

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必须早起。人们拜天地,敬长辈,然后出门拜年。拜年被称为“拜年有大有小”。我特别喜欢在拜年的时候问亲戚朋友的问题,因为有时候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难免会被邻居问的尴尬。来家里做客的客人一定要留下来,以礼相待。俗话说“拜年,汽巴发裂。”我当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觉得有点奇怪,因为为什么拜年和茨坝有关?

大年初一、初二,人们不扫地、不用火,食物先熟,称为“压岁”。我在想如果我们不扫地,家里的人会吃很多。在我的家乡,很少有人把它扔在垃圾桶里,大多数都在地上。如果不扫地,那岂不是一座垃圾山?但是我觉得可能我家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不会发生。三年级可以开始挑水,在井池旁烧纸钱表示“买水”。第二天第二天也要把守门员撤下来烧掉。俗话说“初三,烧门神纸,大家找生理。”

新年伊始,用笔写字,过去要先在红纸上写一幅“有了新的正动蛇笔,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图画,贴在墙上。以前都是自己写对联,现在都买了。我很喜欢看对联,因为对联上的字都是繁体字。虽然看不懂,但是觉得很搞笑,会慢慢看,总会有一些类似楷书的细节。但是每次看的时候,总有一些字我认不出来。我会向我妈求教,也会问这个词是怎么演变的。我觉得认对联很有意思。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喧天。没有锣鼓或者锣鼓少的时候,人们会用铁锅当锣鼓。在这里,我们把这个习俗叫做“正月班半敲铁罐”。我总是在正月十五戴着耳机,因为那时候会很吵。如果你不合群,你会觉得很烦。有时候,我会因为这个一个人生闷气,心想:怎么这么吵?如果没有这样的活动,那就太好了!特别是他敲什么东西都敲锣打鼓。本来锣鼓响,现在只是再敲敲这个。哦,我的天啊!

我还是很喜欢我家的春节。每当春节来临,我的生活都很充实。每天都有不同的事情等着我去做。虽然春节期间爸爸妈妈辛苦了,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所有麻烦的习俗都是为了给新的一年开个好头。

[第三部分:舞龙灯]

舒思佳

俗话说“百里之风不同,百里之俗不同。”我的家乡湖南有一个特殊的习俗——舞龙灯。

很久以前,农村很落后,没有电。当中国新年是一个淡季时,人们有舞龙灯庆祝春节的习俗。

做龙灯要编一些圆柱形的灯笼,一个灯笼就是一个节日。龙灯长短不一,可以任意组合。每节用红绸布连接,每节要用竹竿固定,方便舞龙者搬运。当蜡烛插入灯笼时,龙灯就完成了。龙灯的先锋是一个各种形式的小灯笼,包括小鱼,小虾,椭圆形,五角星...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几乎没有重复。舞好龙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舞龙灯里大家缺一不可,大家要互相配合。舞蹈的领舞者要掌握节奏,不能快,不能慢。一不小心,整个“龙”就倒了。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龙灯舞队都会出发。天黑了,人们怀着喜悦和期待等待着“龙”的到来。突然,在看不见手指的黑夜里,对面狭窄的小道上,一条长长的红龙映入人们的眼帘,有二三十米长。只见长龙一会儿俯冲,一会儿盘旋,一会儿转弯,形成一个S形曲线。那条长龙不停地转动,跳舞,然后飞上天空。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这条长龙真的挣脱束缚飞走了。仿佛真的有一条龙在空里飞来飞去,令人兴奋。龙灯舞队越来越近,敲锣打鼓的声音越来越大。人们屏住呼吸,看着声音的方向,等待龙的到来。突然,黑暗中出现了一颗明亮的龙珠,龙来了。一眨眼,龙就在我们面前了。龙头巨大,双眼闪闪发光,散发出两束光芒,给人一种威严感。龙在龙珠周围盘旋。随着鼓声的加速,龙的动作越来越快,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不时拍手叫好。到处都是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非常热闹。

如果遇到有喜事的人,舞者会说祝福和赞美。比如乔迁之喜,“老龙背三黄道,主人家坐好房,坐龙首,生天子,坐龙腰。老龙背上有三块鳞片。今天,他来到了主屋。终其一生,桃李满天下,强将无弱兵,子弟皆受良好教育,皆是名大学生”。如果主人高兴,他会给红包,糖果和一些食物。如果有人家前几年不顺,主人家会请风水先生打死一只公鸡,在房子周围滴鸡血,然后请龙灯在房子周围转两圈,以求摆脱厄运,希望来年顺利。不管去年发生了什么,人们都希望来年一帆风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夜已深了,但人们的心似乎仍依恋着这条龙,不愿离去。

漆黑的夜晚,这么长的龙带着人们的美好祝愿飞来飞去: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阖家平安,万事如意。舞龙灯的那一幕也深深的记在了心里。

【第四条:古城的味道】

前天在王紫嫣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每一种风格都是多姿多彩的,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每个地区都会在节日期间举行独特的活动,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

我的家乡在阆中,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古城街道以中天楼为中心,像棋盘一样向四面八方展开。纵横交错的街道两旁,是各种特色鲜明的店铺。站在中天楼上,可以将远处的金平和嘉陵江尽收眼底。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每年农历十二月,古城变得日益热闹,灯笼高高挂。人们来参观古城,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商贩们开始陆续展示春联、鞭炮、灯笼等各种商品,年味越来越浓。

大年初一是古城最热闹的一天,家家店铺都挂着灯笼和对联,有的店铺还卖灯笼。每家每户的门上都贴着喜庆的对联和祝福,处处洋溢着繁华和年味。

到了晚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古城入口上方挂着灯笼,夜晚格外明亮,散发着浓浓的年味。每家店铺的屋檐上都挂着一串灯笼,有圆形的灯笼,也有长方形的灯笼,各种各样的灯笼挂满了整条街。每一个都亮着红灯,每一个都充满了欢乐,弥漫了整条街。街道两旁是各种颜色的商店,有的卖土特产,有的卖传统乐器,有的卖紫玉雕刻,有的卖小吃........................................................................................................................................运气好的话,还能从一个穿着古装的白胡子老头那里拿到红包。这是古城特有的民俗活动,寓意着老人在春节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

继续走,在古城的中心,你可以看到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木塔。古塔三层楼高,下面有八卦广场,古色古香。这是古城的地标,中天塔。中天大厦的挑檐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灯光不断变换着颜色,光彩夺目,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中天大厦旁,一群人正在表演舞龙。数十人高举龙灯,金色龙灯在夜色中翩翩起舞空。龙头一抬,龙身一降,随着龙头上下飞舞,左右扭动,锣鼓喧天,像真龙在黑夜中飞翔空。

古城的热闹从初一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也就是在第一个月之后,一股浓浓的年味依然没有消散。这些古老的街道和庭院讲述了小城镇的悠久历史。

【第五章:家乡的中秋习俗——火烧塔】

前天的高要

中秋节仅限于吃月饼赏月吗?我不这么认为。今天,我将介绍我的家乡的奇特习俗——烧塔。

烧塔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相传元朝末年,蒙古贵族采取种族歧视,对汉人十分刻薄,经常没收汉人送来的一切马匹和金银。这引起了汉人的不满,但蒙古贵族觉得这还不够,就把五个家族分给一个蒙古贵族控制。蒙古人做贼心虚,只允许五口之家共用一把菜刀。这使汉族市民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他们秘密地将八月十五日起义的消息传递给其他市民,他们纷纷表示同意,有人建议用燃烧的塔作为标志。虽然起义没有成功,但是烧塔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烧塔之前,先建塔。这座塔是由石头、瓦片、木头和其他物品建成的。建造燃烧塔有一点特别:第一,要注意合理的结构,避免塔倒。瓦当也是讲究的。大瓦塔的塔基要用红砖和灰砖砌成,然后按之字形建造。为了使塔通风,造型美观,一个大的瓦塔往往是由两块瓦拼成之字形框架。塔下留有两个门,一个放燃料,一个挖木灰。塔的上端留有空口,用于喷火和生火。建造砖塔的地方大多在空地和广场上。

8月15日,除了吃月饼,还要建一座烧火塔。那一天,人们早早起床,去路边或老房子里捡瓦片。我看着勤劳的人们起得这么早,我就跟着他们。他们有的弯腰在地上种树枝,有的爬上房子找瓦片,有的去倒塌的老房子里找红砖和灰砖。

我兴致勃勃地跟着父亲,四处张望。我父亲对我笑了笑,然后对我说:“你贪心吗?走,我们自己去找材料!”我喊了几声:“万岁,万岁!”我跟着父亲去树林里捡树枝和瓦片。这些东西是为晚上烧塔准备的。我和父亲越来越深,材料越来越多。我激动得时不时喊几声:“唉,唉!”捡起来后,我回去睡午觉,却听到了一首甜美的歌。我奇怪地跳下床,好奇地往外看:人群从树林里回来了!他们一边走,一边大声唱着:“捡完了,回家吧!”人们在这种欢快的气氛中度过了整个上午。下午,我午睡后跳下床,对爸爸说:“爸爸,我们现在怎么办?”“我们要建一座塔!”爸爸对我说。我大步走出来说:“我们开始造塔吧!”

晚上,人们搬出下午搭建的燃烧塔,带上早上捡来的树枝。围观群众看到了,欢呼鼓掌,好像在欢迎主席!过了一会儿,人们把木头放进燃烧的塔里,然后喊:“一,二,三,放!”瞬间,燃烧塔的底层瓷砖已经烧红了!火花随风越烧越高,越烧越猛!此刻,火焰熊熊,像一朵盛开的红杏!围观群众激动不已,有的大喊“壮观!”有的举起手机拍照,有的踮起脚尖看得更清楚。

不一会儿,燃烧的塔里的火渐渐熄灭,人们的心从兴奋变成了不舍。临行前,人们恋恋不舍地看了一眼燃烧的塔,然后恋恋不舍地走回家睡觉。我跟着父亲,回头看了看已经被火花烧得只剩下木灰的燃烧塔。我感到有点失望。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我们明年再看,可能会比这更漂亮,更精致!”红色的火焰在人们的梦里燃烧,他们会永远记住这壮观的一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