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花木兰是哪个朝代哪一代的?)
花木兰是中国最熟悉的女英雄之一。但她究竟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她的姓名、国籍、时代、故乡,历来众说纷纭。
在此,笔者将根据《木兰词》中的八句关键诗句,破译木兰的人生时代,分别是:爷爷无大儿子,木兰无大哥哥,她愿做城池的鞍马,从此为他签名。东市买马,西市买鞍,南市买缰绳,北市买鞭子。显然,在木兰那个时代,即将出征杀敌的士兵需要自己购买马匹、马鞍、缰绳和鞭子。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这是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争的事实。
这个历史时期是从北朝的东西魏对峙到唐朝的安史之乱,当时采用的军事制度是官制军事制度。
那么,驻军制度是怎么回事?
这个军事体系是由西魏一位很有权势的大臣宇文泰在公元550年左右建立的。经过西魏、北周、隋朝三代,逐渐完善,到唐太宗时期达到顶峰。之后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停止废除,持续约200年。
政府军事系统有两个特点。第一,成年男子一旦成为政府军士兵,在老年退休之前,必须承担为国家而战的义务。作为回报,政府军士兵家属免税,退役或牺牲后还可以得到后代可以继承的土地。二是兵农合一。政府军士兵平时给农民干活,种地,间隙训练,战时参军,自带武器马匹。
从木兰参军前自己购买马匹、马鞍、缰绳、鞭子等装备来看,她应该是政府军制时期的骑兵。那么作为北朝的一员,她应该生活在北朝后期的西魏北周。
一切准备就绪后,木兰和朋友们去了塞北前线。“告别父母,留在黄河边,听不到父母呼唤的女声,却闻到黄河流水溅起的味道。当我离开黄河时,我在黄昏时去了黑山。我没听见我妈叫女声,只听见燕山胡骑马鸣叫。”从去黄河一天,去黑山头两天的行程来看,木兰的老家应该在鲁豫皖三省交界处。这一带原属东魏和北齐管辖,公元577年北齐灭亡后成为北周的疆域。也就是说木兰从军应该是发生在这个历史事件之后。
顺带一提,东魏和北齐先后实行了兵农分离的兵制和全国征兵制,与政府兵制无关。
木兰参军后抵抗的异族入侵者,一般认为是长期困扰北魏的柔然部落,但如果木兰是北周的骑兵,那么她和战友们战斗的敌人应该是突厥。
因为在两国对抗的大部分时间里,北齐国都比北周强大,所以突厥总是和北周联合起来攻打北齐。在北周最终崛起,并凭借驻防制度等因素消灭北齐后,突厥开始视北周为敌,打着恢复国家的旗号向逃往漠北的北齐王室发动了对北周边境的大规模进攻。木兰代替父亲去燕山参军,应该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
北齐灭亡在北周的笑声中,但北周并没有真正笑到最后。四年后,作为祖父的隋文帝夺取了孙子周景帝的国土,建立了隋朝。他就是隋文帝。
木兰词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只能用北周被隋朝取代来解释。
请看木兰凯旋归来时的描述:百战将军死,十年壮士归。回来见天子,天子坐在堂上。转十二圈,赏十万壮士。可汗问他想要什么。木兰不需要成为书郎。她愿意不远万里送儿子回老家。
《木兰词》全诗中,先用可汗称呼最高统治者,再用天子代替上面的前六句,最后恢复可汗称号。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词,理应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笔者说它有一个特殊的现象。
但是“百战将军死,十年壮士归”这句话正好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注脚。
公元577年左右,木兰北上参军。当时,在位的皇帝是鲜卑族的宇文允、周。当然也可以叫可汗。十年后她凯旋的时候,隋文帝,汉族的隋文帝,正坐在皇帝的宝座上。自然,她应该被视为天子。
为什么587年木兰凯旋而归?一是木兰和战友浴血奋战,拼死拼活,发挥了巨大的威望和气势;二是因隋文帝的分化政策引起突厥内乱。
那么,木兰属于哪个民族呢?木兰回国后的情景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我妈听说我女儿,就出去支持我。
妹子,她一听说要来,就负责红妆。
听说姐姐来了,我磨刀霍霍的对着猪羊。
打开我东阁的门,坐在我西阁的床上,
脱下我战时的长袍,穿上我的旧衣服。当窗户上装饰着云彩和寺庙时,
后视镜贴花是黄色的。红妆、猪羊、东馆、西馆、云庵和花是典型的汉族词汇。为什么我们不认为木兰是汉族女性的杰出代表?
至于木兰的姓氏,既然《木兰词》中没有“秦有好姑娘,名唤罗府”这样的描述,也没有“江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唤莫愁”这样的笼统表述,那么木兰就应该是她的全名,也就是我们的女主角姓穆了。之所以现在叫她木兰,是因为明代戏剧家徐渭创作话剧《女木兰》的时候。
在木兰时代之前,穆氏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孔(子)春秋时期宋朝的大夫;一个是端木昭,孔子弟子端木词(即子贡)的后代,没有和少数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的穆姓分布目前无法考证,但从孔和端木词都生活在现在的豫鲁交界地区来看,这一带应该是穆姓的主要居住区。
这与木兰的故乡在鲁豫苏皖交界地区,是从军旅中推断出来的基本一致。
一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穆氏的分布已经遍及华北和东南沿海的许多地方,但其中只有一个属于鲁豫皖交界地区,即山东平邑。因此,笔者不妨在此打个大主意——如果我们去平邑拜访穆氏宗亲,查询穆氏家谱,或许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为最终解开女主人公花木兰的身份之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网上信息资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