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打仗厉害吗(东北人能打仗厉害吗?)
在经久不衰的地域话题中,各地老少爷们的战斗力一直被津津乐道,但榜单上大多是东北地区占据榜首。有意思的是,能不能打仗,不取决于各地的军事素养和科学素养,而取决于直观的“能不能打仗”,或者说是愿不愿意打仗。说白了就是看好打不打。显然,这只能算是素质不足的表现,而不是战斗力。当今世界公认的战斗力第一的美国人,在生活中一般都很有礼貌,不会动不动就拿着枪和刀打生死战。(大部分枪击案是失控杀人,或者人格扭曲的人不能代表大部分美国人)
很明显,真正因为枪击事件而死亡的是一小部分人。美军善打不代表所有美国人都是暴力的,中国也是。
但另一个参考因素不得不重视——历史因素,那些历史上频繁出现强军的地区,确实可以称得上“能战”。所以东北地区一直高居榜首,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那么东北人或者起源于东北地区的古代军队能打仗的原因是什么呢?
血缘带来的强大凝聚力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明清以前,东北地区和云南一样,都是以少数民族为主,历史上来自东北的强军,大部分也是少数民族军队。
这些来自白山黑水的“骑兵”(其实马产于东北,但靠近蒙古高原等产马区,更容易获得优质战马)具有非常鲜明的部落特征,而这也成为了他们战斗力的来源。
以著名的女真为例,号称“无敌”。仅仅几万人就轻松灭了号称八十万皇军的北宋,风头很劲。女真战斗力的来源之一,就是她们凶猛而有保障的体制。安穆克原本是女真部落的联盟组织。“孟安”是一个部落单位,“莫克”是一个宗族单位。每个孟安由7-10名顾问组成。领头的叫博吉列。理论上每个顾问带领300户,但实际作战往往少于这个数字。
契丹和女真的权力来源于部落纽带。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部落成员往往几代人都生活在当地,每个宗族都有很强的地域羁绊,比今天东三省的孩子的感情要严重得多。
这样的部队往往对首领非常忠诚,在中非常愿意听从自己首领的指挥,作战时不怕死(部落制度保证了部落士兵死亡后长辈、妻儿的基本生存),更不用说与平民生活后期的宋朝皇军相比,常备军确实会败多胜少。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清末的客家人身上。他们以氏族为纽带,拥有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太平天国的几万“老兄弟”把整个东南翻了个底朝天。要不是后期太平军的内斗和“老兄弟”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耗,曾国藩真的赢不了。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的军队结构也差不多。湘军虽然战斗力不如客家人,但也是以宗族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完全被同期其他清军滥用。
可见,真正靠军纪、军衔制度、晋升制度维持的现代军队形成之前,以血族为纽带的军队往往是最强大的。
那么,是什么让它们如此适合军事这样的地方呢?
八旗也是由宗族和血亲联系在一起的军队。随着进入中原,清朝越来越难以维持部落联系,这是八旗衰落的关键。
恶劣的环境促进了半军事化系统的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源之一是本地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争斗。这种生活环境迫使客家人建造类似于南北朝军事建筑“吴彼”的土楼,把自己包围起来。在这样的“碉堡”里,客家人同吃同住,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
这使得他们一旦对某个群体开战,就特别容易形成编制和战斗力。
军事外行经常喜欢说一支军队有多少人,但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编制是一支军队的根本,一群临时拉过来的,连军官是谁,军队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的单身壮丁,在战场上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军事术语里有个词叫“组织歼灭战”。无论这支部队遭受多大的战损,只要这支部队的建制还在,恢复元气只是时间问题。
东北的女真也是如此。一个部落只要出兵,每个士兵都能立刻知道他的指挥官是谁,他的队列在哪里,每个单位都是天然的军事单位,不需要磨合和训练。
所以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喜欢把投奔自己的女真部落一个一个地编成牛录,即使他们的编制实际上超过了300人,他也不会把他们打散重新整编,因为他知道这样会削弱自己的战斗力。
有人认为八旗“种族隔离”的目的是为了打压汉人,其实更大的原因是为了保存战斗力。
努尔哈赤和统治者一样,也想通过吸收汉人来补充军队,所以在他统治期间,汉人并没有被孤立。但是到了皇太极时期,情况完全变了,因为他有进军中原的野心,而且随着中国汉人的增多,他被迫采取了分离汉人的措施。事实证明,他确实有先见之明。城里的旗人因为与世隔绝,可以长期保持东北老家的组织结构。
入关后,前线伪军每次对南明军作战不利,都会请“真满洲”来压场。即使在康熙时期,八旗在与准格尔人作战时也频繁出现。与同样来自白山黑水的金人前辈相比,他们一到中原的花花世界就迅速退化,战斗力相对维持了很长时间,持续了百年,直到出现了更多有组织的客家人和湘淮军。
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入关意味着失去东北恶劣环境的锻炼,八旗兵战斗力不如一代人是必然的。清朝的对策是把索隆等民族从东北老家运过来“输血”。然而,这毕竟是杯水车薪。东北的地理环境相对隔绝,输入输出通道只有两条,一条在华中,一条在北亚。这使得东北地区在技术和人口上成为东亚的“地板”,只有在恶劣环境中磨练出来的武功才能支撑。
当关外输血已经无法维持关内军事体系的时候,清朝赖以存在的八旗武装实际上已经崩溃,倒计时开始了。
除了本土士兵的枯竭,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变迁让旧的军事组织成为过去。
之后东北进入工业化时代,一个单位的人吃住在一起。慢慢的,新的单位共同体取代了过去的血缘共同体,东北人进入了另一个有着“战斗”传统的时代,不过这是后话了。
巨大的变异群落
如上所述,这种以地缘为纽带,血缘为枢纽的组织,是近代以前最有效的结构,非常适合古典军政府和殖民扩张。
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这种模式也会发生变化,从基于血缘关系的小共同体,变成基于国家的大共同体。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气候干燥的西北,秦人的日子显然不能和关东六国相比。
但秦国的生存压力比东北的女真要严峻得多,因为像魏国这样的大国,时不时要去秦国来个秋风。但是,历代秦王都不是守法的主。他们不得不不时与东部的邻居开战。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秦国采取了政治改革,消灭了境内的小氏族公社(类似的改革在商鞅之前就有),把所有的资源整合成一个大公社。
这种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力量,秦朝就是靠这种力量在短时间内消灭了关东六国。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原来的小共同体里的人都缺乏最基本的认同感,别说被征服的关东六国,就连秦朝的老地方都不认同自己的政权。
刘邦进入关中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所谓的“老秦人”自发的反抗刘邦这个楚人。而是在“约法三章”之后,刘邦如愿留在秦国称王。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秦人也是最没有存在感的,甚至连商业立国的齐国也比秦人更有战斗力。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秦朝的法律太过严苛,三人以上“无缘无故地聚在一起”就会被指责。决心把整个国家变成战争机器,把每一个公民都变成机器中的备件,除了控制机器的秦王本人,其余的人连人都算不上,就算是臣子的信,也要称自己为“待罪”。
秦军的实力注定是昙花一现。
当举全国之力建立起来的军队在巨鹿之战等战役中全军覆没的时候,秦国的机器就像榨干了油一样,再也发不出什么力量了。
现在我们知道,在古代战争中,一个地方能不能打仗,取决于它的共同体是否足够团结,取决于政权的向心力。古代王朝虽然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消灭“天然向心力”(血缘)的小共同体,建立大共同体,但也是被历史证明了不能长久的。事实上,秦以后的汉朝之所以大闹“为儒击百家”,就是要给庞大的“民族共同体”注入人为的向心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