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中医是如何治疗肝炎的?(肝病中医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中医如何治疗肝炎?)

目前,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乙肝患者。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有10%的人是乙肝患者。显然,肝炎已经成为对我们健康的巨大威胁,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这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大部分肝炎患者都是西医治疗,但是患者数量似乎并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

很多患者求助于中医,所以想知道根据中医的理论,肝炎如何康复。我将从肝脏的生理病理,结合六经辨证和临床误治,详细分析肝炎的正确治疗和康复。

生理病理学

肝炎,顾名思义,是肝脏的炎症。这是西医对疾病的叫法,中医两千年来没有这个叫法。中医如何认识肝和肝炎?我们先从中医理论来分析一下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

肝属木,木属东。其味酸,性温。肝升血藏。也就是说,人体的阴血想要上升,就必须依靠肝脏的功能。肝能从左温阴血,这是肝的基本功能。肝病就是肝脏的这个功能受到了损害,患者的第一个表现就是阴血左升不足。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克土,如果肝气过盛,伤及脾胃土性,就会导致脾胃土的运化和受纳功能丧失,患者就会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嗜睡、腹胀、黄疸等症状。肝郁则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因此,患者常有胁痛,如果胁痛持续时间较长,就会逐渐发展为肝区疼痛,这与血瘀有关。

由此,我们知道如何恢复肝病患者的健康。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恢复肝脏的升温功能。肝喜温而恶寒,喜润而恶燥,喜升降。所以凡是温润升发的东西,往往都是肝脏喜欢的,也能治疗肝病。任何与之相反的东西,肯定会伤肝,导致病情加重。

我们来看看肝炎的一些常见症状:急性肝炎早期可能会有类似感冒的乏力和发热,大约3 ~ 5天后发热会消退,因此可能会误诊为流感。即消化道症状,包括厌食、恶心、呕吐等。,随后出现眼睛发黄、小便发黄、全身乏力等症状。慢性肝炎表现为全身乏力、头晕、口干、口苦、肌肉或关节痛、食欲不振、恶心、油腻感、右上腹不适、腹胀、腹泻。严重者可出现黄疸(皮肤黄、眼睛黄、小便黄如浓茶爽肤水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肝病,表现为肤色暗、暗黄棕色、粗糙、嘴唇暗紫色等。还可能引起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部分患者可出现脾大。

如果按照中医的理论来分析这些症状,可以避免被西医的名称所误导,对正确认识肝炎大有裨益。

首先,这些患者大多属于“三阴”兼杨琪不足的体质。因此,他们容易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其早期有明显的太阳病,但虚在内,邪在外,所以太阳不能抗邪,发烧一定是低烧。三五天后,邪从太阳深入少阳,成为少阳病的症状,如口苦、咽干、干呕、嘿嘿不想吃。邵阳是杨琪的中心。此时,如果不能通过邪气走出,邪气就会不断加深,客入太阴,产生太阴病,出现眼睛发黄、小便发黄、黄之黄疸和全身无力的太阴阳虚证。此时,邪气初入农历,正气未受其损,尚可助阳抑阴出邪,则邪通则身安。如果黄疸被认定为湿热,苦寒被滥用而损伤阳气,那么正气无法祛除邪气,邪气可被三阴深深影响,从而引起慢性肝炎。所以所谓的慢性肝炎一定是阳虚邪爱。

如果邪气落在农历,则表现为腹胀、胀满、腹泻、恶食油腻等症状。从症状上看,此时的肝炎其实是中医的脾胃病。人体正气受损,脾胃升降浊功能失控,清升不到左边,浊阴降不到右边。可以说大部分慢性肝炎都是月子病。通常患者为太阴体质,脾阳总不足,必面色苍白,而腹内久泻者,邪客必陷其虚处,缠绵难愈。此时肝炎已经不是肝病,而是明显的脾胃病。

如果是少阴俯卧,则表现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嗜睡、面色晦暗、黄褐色、脉微等症状。患者一定属于少阴体质,通常会出现手脚冰凉、恶寒、热喜温、唇淡等。肾阳不足是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扶少阴阳是根本之道。千万不要见炎就滥用苦寒消炎药,那么病情会加重,甚至导致肝硬化。

如果落入厥阴,就会表现为口苦、腹泻、腹痛、食欲不振、胁痛、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脾肿大等症状。厥阴是阴阳分离的关键。治疗乙肝,首先要了解厥阴。厥阴为三阴衰竭,或阳归少阴,或阳出阳,或阳出死证。所以生病到厥阴,总可以用一点阳气预测疾病的结局。得这种病的人肯定是阴阳混合,上热下寒。上热为蜘蛛痣,多在面部、上肢或胸部。因为肝藏血,肝病会导致血瘀。两胁疼痛是肝经邪气正交竞争所致。肝病表现为口苦、咽干、头两侧肿胀或压痛,为厥阴经证,不能认定为少阳证。腹泻,迅速但不痛,是典型的上热下冷,阴阳分离的症状,不能视为月经期综合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明确了,所谓肝炎,就是外邪来自太阳,深入三阴的疾病。前期开阳解表,扶正固本,可速效。当疾病和病原体深受三阴影响时,肝炎应被视为一种阴证,只有支持杨琪和“益火消阴滞”才能滥用苦寒伤阳的药物。

六经辨证施治

对于慢性肝炎的中医治疗,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如果少阴、太阴症状明显,先去少阴、太阴症状。不要肝不见而治,要因证而治。太阴证要扶太阴之阳,以四逆汤为主,兼以透表祛邪、透表少阳。其方须与柴胡合用。少阴证以附子煎剂为主,艾灸关元穴,辅助少阴、,培元固本。厥阴病要先破冰祛寒,用四逆汤敷几剂,把等脉的右尺由暗沉无力改为微弦,这样就可以把方子吴梅丸改成真捣厥阴,引阳入阴,消其阴。

如果证候表现为上热明显低于寒,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开太阳,助太阴,枢少阳。若寒邪盛而疼痛明显,或发热不退,则用当归四逆汤合厥阴,打开太阳之门。若四肢冰冷,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汤加强温少阴之功。如果太阴寒性过盛,患者胃寒、寒性过饱、食欲不振、便溏,可在附子理中汤中加入硫磺粉内服,可直接补充太阴之阳。如果是三阴合病,四逆汤合附子汤可以先帮助三阴和杨琪,这才是治本之策。

肝炎很难治疗,肝炎指数很难转阴,但为什么很难治疗?阳虚邪实。一方面致病因素凶猛,但根本原因在于身体的阳虚不能完全恢复,医生治病过度,见指标就退指标。所以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上,一定要抓住“三阴病”的本质,一心温阳,一心助正气,才有彻底治愈的一天。阳虚是乙肝的根本原因,温阳是治疗乙肝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从三阴上下功夫。中医在这方面有积极意义。患者千万不要忽视中医,白白找西医。

阳离不开阴,阴离不开阳。在注意扶阳的同时,切忌过干伤阴,病情加重。所以也要用酸、甜之品,以生养肝之津液,柔化其燥。我常用助阳药里的当归、枸杞之类的药材,温而不燥,挺能顺应肝的软。

总之,治疗肝病的关键是保暖而不是御寒。

小贴士:

总之,今天我们总结一下中医知识,供你自己对照。如果你怀疑自己的证候属于这一类,不要急着去涂。一定要在专业中医的辩证指导下使用。不要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只有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