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简介(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02 ~ 1977.0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第一、二、三届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他在1929年开始出版他的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预言》、《夜歌与昼歌》、散文集《星火集》、《星火集续》、《还乡杂记》、《画梦录》、《现实主义散文集》、《西苑集》、《论红楼梦》、《文艺的春天》、《关于写诗与读诗》、《何其芳诗集》和《何其芳译诗集》。
何其芳小时候在老家的私塾读书,聪明好学。他着迷于中国古典诗歌和张辉式的绣像小说,这使他热爱文学。14岁到万县上新中小学,开始接触白话和新文学。凭着自己的兴趣,他读了冰心的《送给小读者》和他的诗集《星星》和《春水》,也读了印度泰戈尔的《鸟集》和《新月集》。他也喜爱闻一多早期的诗歌,受其影响很大,于是开始练习写诗。之后,他去了重庆,在治平中学上学,一直读到1928年。在几年的城市中学生活中,何其芳接触到了许多新的思想,开阔了他的眼界,激发了他的抱负,使他的理想上升。他立志“立志东方”,走出夔门,谋求未来。1929年考入上海中华公学预备学院。次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
1930年秋,何其芳从上海到北京,进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因为没有正式的高中毕业证,被学校开除了。1931年,他再次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他在散文《还乡杂记序》中说:“我在大学读哲学,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为我只以为作为了解欧洲文化的基础,我必须了解西方哲学的来源和演变,我没有考虑到我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虽然读的是哲学,但内心向往文学,执着于写诗写散文。1935年,何其芳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到天津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何其芳在大学求学及随后任教期间,著有散文集、画梦集、刻意集、还乡杂记及诗集、预言集。在这里,他还与卞、李广田一起出版了《汉源集》,被誉为“汉源三杰”。我还办过一个小规模的文艺刊物《红沙斋》。1937年以散文集《画梦录》获得天津大公报文艺奖,在中国现代文坛声名鹊起。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何其芳从山东回到四川,开始在万县师范大学任教。他和好友杨继孚创办了《川东文艺》,撰写和整理了许多宣传进步思想、批判腐败现实的作品。《川东文艺》被当局查封后,何其芳到成都石狮中学任教。在此期间,他与卞、方静、朱光潜、谢文炳等同事创办了《工作》杂志。何其芳在上面发表了《工作》等文章。1938年6月,他写下了《成都,让我摇醒你》这首诗,被当时的年轻人广为传诵。1938年8月,何其芳与、边等人离开成都前往延安。到达延安后,他很快受到毛泽东的接待,被分配到鲁迅艺术学院(简称“艺鹭”)任教,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陆毅,何其芳担任文学系主任。除了给学生上创作和文学理论两门课,他还热心创作。在他加入共产党的那个月,他写了散文《我歌唱延安》,歌颂延安“自由空精神、慷慨空精神、开朗空精神”。
1939年,何其芳、沙汀随贺龙120师赴晋西北、冀中抗日根据地工作。
1942年,何其芳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此后,他的化创作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和发展。大家耳熟能详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人生有多广阔》就是这一时期的诗歌。收录于诗集《夜歌》(再版改为《夜歌》、《白天歌》)。
1944年至1947年,何其芳两次被中共中央派往重庆,在周恩来领导下做重庆文艺界的统战工作,并创办《新华日报》。在此期间,他写了论文,如《论现实主义》和许多尖锐的文章。这些论文与《我唱延安》、《川陕路杂记》、《贺龙将军》等散文一起,编成《星火集》、《星火集续编》。此外,还有《重庆街头的所见》、《新中国的梦想》等诗歌。他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重庆新华日报社副社长。
1948年初,何其芳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央工委工作,曾担任朱德的秘书。不久,他到中央马列学院(党校)任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何其芳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热情地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雷声中诞生。”
何其芳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人民文学》编委。1953年负责成立文学研究所,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文学研究》、《文学评论》主编。
建国后,何其芳除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外,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工作。他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新诗的形式特征,提出了按照现代汉语的规律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专门写了一篇关于现代格律诗的文章。同时,他写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中国古典文学专题文章。同样在《红楼梦论》和《阿q正传》中,提出了著名的“通名论”。他这一时期的理论著作有《西苑集》、《写诗与读诗》、《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红楼梦》、《诗歌鉴赏》、《文艺的春天》等。在毛泽东的授意下,他编写了《不怕鬼》这个故事。
“文革”期间,何其芳遭到残酷打击和迫害,身心俱毁。1971年从干校回到文艺学院。尽管面临高压的政治气候,他仍然专注于中外遗产的整理、研究和翻译,并开始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部反映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小说。
1977年7月24日,何其芳在北京逝世。后来,他的妻子牟觉明收集了他1949年以来的诗作,交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何其芳诗集。出版了《何其芳选集》和《何其芳文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