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民间俗语“二百五”从何而来?(二百五是什么意思)

250是什么意思?(民间说法“250”从何而来?)

25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变成骂人的话?

其实生活中的“250”也不完全是诽谤性的言论。常用于关系较好的朋友之间,意为调侃,带点亲密感,也可用于自嘲。

如果一个女人的说话不合逻辑,她最好的朋友会说她250。

女儿说话肆无忌惮,一发不可收拾,我妈会说她250。

著名文学家田汉在《卢沟桥》第三幕中说:“我是一个固执的老人,一个250岁的人。我可以说出我心里的想法。”

有一次去我嫂子家,我嫂子说我哥是个250的,因为我哥不让他儿子叫他爸爸,而是叫他自己的名字。

还有一次,朋友爷爷生日,一家四口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几十个人去照相馆合影。我的朋友的妻子悠闲地说:“如果有什么需要拍照的,那就是同一只乌龟。”大家哄堂大笑,朋友妈妈都忍不住说:“你看我老婆。嗨,真的是。”

“250”这个词在南北方地区普遍使用,其意境类似于“13点”和“脑子不转”。

二百五是指头脑迟钝、直言不讳、欠考虑、非常随便、容易出错的人。

在我们老家这边,一般用250来形容说话不得体,不靠谱,不讲道理,平时行为不符合常识和惯例,爱出丑的人。

那么250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有什么典故吗?

一个高频的流行词汇必须有出处。单词250有以下三个来源。

一、250两悬赏金说

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军事家苏秦被杀。苏秦当时是齐国的高官,齐王听了勃然大怒。他把苏秦的头挂在城门上,悬赏捉拿凶手。

苏秦一生愚弄了很多人,欺骗了很多国家,树敌太多,直接悬赏捉拿凶手,太难了。

于是齐王耍了一个花招,说苏秦是齐国的叛徒,杀他的人是英雄,要赏他两千两黄金,希望他来领赏。

这样,真的事半功倍。通告一贴,就来了四个人领赏,他们都绘声绘色地说苏秦杀了自己。

王益一听他们说的漏洞百出,就质问他们说,你们都说是你们杀了苏秦,那该赏谁?四个家伙都说:“大王好办,每人250元。”

王益听了,厉声道:“来人,把这四个‘250’拖出去斩了。”

第二,越弱的东西越糟糕。

这种说法更像是一个手工制作的笑话。

在科举时代,孙山有一位多次考试不及格的学者。他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都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他心灰意冷,放弃了考试,娶了老婆,接连生了两个儿子。

秀才的老婆没文化,但很坚强。讨论的是第一个儿子的丈夫起名,第二个儿子自己起名,说这样可以体现夫妻平等。

于是书生给大儿子取名“成功”,妻子反其道而行之,给小儿子取名“失败”。秀才觉得不对,但怕狮子吼,只好收下。

一天,秀才去市场,给两个孩子布置作业。

要求大儿子写300个汉字表示成功,小儿子写200次表示失败。当他回来时,他检查了他的家庭作业。

晚上回家,秀才发现少写了50字的,只有250字;失败者超额完成作业,写了250字。

秀才看完哈哈大笑:不及格的是二百五,不及格的不止一个!

第三,古钱币理论

白银在古代是硬通货,白银一般以两计算。

交易或存款时,为方便起见,白银要用纸包好,每520捆称为“一封”。

不够一捆的,每二百五十两装一包,称之为“半信封”。这半个信封正好与“半疯”谐音,所以古人把工作不靠谱的“疯子”称为“二百五”。

另外,古代一千铜钱一致,也叫一挂,五百铜钱半挂。“半衣架”,在北方是形容不真实,更不真实的人,常被称为“两个半衣架”,类似于250。

在北方,如果有人说你“半吊子”,你不能沾沾自喜,但也不要怀恨在心。往往关系好的人会说你“贴心”。

“二百五”或“二吊半”或“二吊半”,当面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你的好朋友或亲人;背后说你,有很大概率你真的不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