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的意思(筋骨的意思是什么?)
是什么:对颜《伤逝》的解读?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和刘公权是中国书法史上两位重要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被后人称为颜古。这个称谓源于宋代范仲淹的《祭石之士》:
“曼青之笔,颜顾。”
颜的骨是指颜真卿的书法笔画含“筋”,而刘公权的书法方法含“骨”。
也许我们对这个名字感到困惑。为什么古代书法家经常用人体部位来形容书法家的书写风格?
为什么:汉字与人体的类比隐喻
其实这样说话的不止范仲淹一个人。宋代苏轼在《论书》中提出:
一本书必须有神、气、骨、肉、血。缺少其中的一个,就不是一本书。
苏轼讲的“神、气、骨、肉、血”这五样东西,其实都和人体息息相关。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古代的书法家和艺术家有意将书写汉字的行为与人体部位联系起来。
到了近代,康有为在《易洸周爽纪》中说:
书若为人,必备筋骨,血浓骨老,筋骨藏肉,姿态奇雅,可谓美不胜收。
其实这个说法有很深的渊源。古代书法家认为,一个人的书法就像他自己的一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像他自己的。
汉朝的杨雄曾经说过:
书,心画也。
也就是说,我们的书法其实是我们心理状态的反映。
而清代的刘熙载甚至在《书概》中坦言:
所以,书也,心也是学来的;作家,写记录。
书和学问一样,和才华一样,和志向一样,和人一样。尚青和厚书一样,清楚厚书必须以心为本。否则,这本书虽然免于晦涩,但也不过是别人的写照。
其实我们说的和之前解释的一样。所以一个人的书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他的性格和他的气质。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古代书法家用人体部位来描绘人的书法风格和书法状态。
如何:好的书法一定要有筋骨。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颜真卿和刘公权的书法。顾的称谓实际上凸显了他们书法的鲜明特色。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是笔画丰满,可见他的“肌肉力量”比较厚实。
刘公权的书法又细又硬,可见其骨力外露。但这是否意味着颜真卿、刘公权的书法只含“骨”,或者仅仅含“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清代王澍在《论书·腾宇》中说:
文笔如人,但筋骨有血有肉,精神有脉。如果你准备了八,你可以是一个人,你可以是一具尸体。
所以,一个人的书法一定是由筋骨匹配而成的,不能只有“筋”没有“骨”,或者相反。如果少了一个,字迹就像行尸走肉。
所以,一个人的书法,只有具备筋骨这两个要素,才能称之为书法。没有任何一种特色,都很难称之为好书法。
但后人只看到了颜真卿书法中的“金”,因为颜真卿把自己的骨头包在了金里面,骨头没有露出来,而是比较粗,不是说他没有骨头。
唐代徐浩在《论书》中认为:
学习之初,宜从筋骨入手,无筋骨,无肉。
如果一个人的书法没有骨头,那么它的基本骨架就无法建立,那么他的书法就会软弱无力,失去精神,这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刘公权的书法不能只有骨,因为有骨无筋,他的书法就会生硬。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刘公权的书法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灵动帅气的,没有筋是不可想象的。没有筋,那么他的书法就只是一堆松散的笔画,连不起来。
所以,无论是颜真卿还是刘公权,他们的书法都是有筋骨的。
结语:从笔法角度解读颜遗骨。
如果说颜真卿把筋骨藏在血肉里,那么刘公权的书法就把筋骨完全暴露出来了。
如果说有点恐怖的话,刘公权的字是颜真卿的字解剖后关节和骨骼的状态。
所以,我们看刘公权的书法。笔触细而硬,笔触两侧坚硬如钢,笔触间的关节往往由“关节”支撑。这个关节本身不是藏在里面,而是露在外面。刘公权的骨子里更多的是发挥中锋的作用,尽量减少偏笔。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欢迎大家和我探讨,坚持认真思考书法艺术。
参考书目和推荐读物:
宋代范仲淹的《学士祭石论》
宋代苏轼的《论书》
近代康有为的《易洸周爽集》
刘熙载《清代图书概论》
清代王澍的《腾宇论》
论唐代徐浩的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