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抗骨质疏松中药骨碎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中医认为“肾主骨髓,骨髓是先天的”,骨骼的生长发育与肾精充盈密切相关。肾精充盈,骨髓变得活跃,骨骼强壮;当肾精亏虚,骨髓不足以滋养骨骼,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减少,则出现“骨萎缩”和“骨萎缩”。让我们来看看抗骨质疏松中药骨碎补与边肖。
说到骨碎补,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它有趣的名字所吸引。不同地区叫法不同,也有猴姜、毛姜、崖姜、肉末补、碎石补等。《药性论》说:“(骨碎补)毒气主骨,风血痛,五痛六极,口手不遂,上热下寒。”顾名思义,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壮骨的功效。
骨碎补是水龙骨科植物骨碎补的干燥根茎。附着于森林中海拔200 ~ 1800 m的树木或岩石上,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一年四季,你都可以挖掘,清除沉积物,晾干,或者去除绒毛(鳞片)。
中医认为筋骨补痛,性温。入肝肾经。能疗伤止痛,补肾壮骨;临床上可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肾虚腰痛、筋骨无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等。斑秃和白癜风的外治。外用祛风祛斑。此外,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了20种含骨碎补的中成药,如七厘散、骨疏康胶囊、骨痹片等。,广泛应用于骨伤科。
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骨碎补的成分柚皮素具有促进骨细胞形成、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圣草酚具有抗炎、抗骨质疏松的作用,与中医“止痛壮骨”密切相关。它可以通过体内的信号通路调节骨吸收和骨形成,从而抵抗骨质疏松。此外,骨碎补还具有抗炎、促进牙齿生长、防治中毒性耳聋、降血脂等作用。
计件字符
骨碎补呈扁长弯曲分枝状,长5 ~ 15厘米,宽1 ~ 1.5厘米,厚0.2 ~ 0.5厘米。表面密被暗褐色至深褐色的小鳞片,柔软如发,烧后呈褐色或暗褐色,两面及上表面有突起或凹陷的圆形叶痕,少数叶柄残体及须根。质轻,脆,易断,横切面红褐色,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状。气微,味淡,略有涩味。
植物形态学
骨碎补植株高度为25-40厘米。根状茎粗壮,肉质,密被钻形披针形鳞片,具绿色毛。叶型2;雀形不育叶灰棕色,椭圆形,无柄,干燥,基部心形,背面有稀疏短毛,边缘有浅裂;可育叶高,纸质,绿色,无毛,长椭圆形,基部窄,呈波状,向下延伸成短茎,翅窄,中部以上有深深的羽状饰毛;裂片7-13对,稍斜向上,短尖,具不明显的稀疏钝齿在边缘;网脉,两面明显。孢子囊群呈圆形,位于隐微静脉的交汇处。沿中脉两侧2-3排;没有工业。
注意:阴虚内热无血瘀者慎用。注意大量服用骨碎补会带来口干、心慌、胸闷等不良反应。
中医轶事
唐玄宗的李隆基在荡秋千时折断了脊椎,疼痛难忍。御医用了内服吃药,外用贴药的方法,都没有效果,疼痛依然没有缓解。于是,他命令张煌邦召集天下最优秀的人,为唐玄宗治腰疼。
这时,一个民间医生来了,给他提供了一种草药,名叫猴姜。一方面煎服,同时捣碎外敷。他很快治好了唐玄宗的病。
皇帝很高兴,问:这种药叫什么名字?医生回答,猴子姜。皇帝说这个名字不太好听,不太雅观。我给它起个名字吧,“骨碎补”,这就是骨碎补名字的由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