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舞天舞地舞自己(跳天舞地)

对着天空跳舞(对着你自己跳舞)

黎族玩柴火舞。

黎族面具舞蹈。

金钱的双刃剑。此图由受访者提供。

手持锤杆,敲击臼沿,有时数一两次,发出“嘭-嘭、嘭-嘭、嘭-嘭”的声音,带动身体有节奏地扭动。夕阳西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范翔村的一块空地上,几个刚下班回来的村妇扔下农具,搬起舞蹈台,一曲泥泞接地气的歌曲《稻舞》跃然眼前。

没有伴奏,没有专业的舞台服装,这是一场随意却生动的表演。从“泥腿”到舞者,身份的转变只是一瞬间。像这样的场景在海南黎族地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庆祝丰收,庆祝婚礼,乔迁新居,祭祖。千百年来,黎族人习惯于将自己的情感编织到舞蹈中,让舞蹈成为黎族人的另一种语言,为这一民族艺术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举起手来跳舞

展示祭祀仪式和劳动智慧

几乎每个去过李村的人都经历过。聊到尽兴,聊到半醉,李哥和李梅就会放下碗筷或干活,说唱唱,说跳跳,一场热闹的即兴歌舞表演就此拉开序幕。之所以开口就是歌,举手就是舞,是因为他们的歌和舞大多出自普通的生产劳动,没有经过过多的加工和修饰,自然就能即兴发挥,随时随地跳舞。

收获的季节,早谷登场,家家收新米,家家尝新米。妇女为了缓解疲劳,在挥舞木杵时加上一些优美的动作,自娱自乐、姿态优美的揉米动作逐渐演变成艺术欣赏性很高的“揉米舞”。

在碾米前的晾晒阶段,乐东、昌江、东方、五指山等市县的人们,常把薄皮竹子砍下来做成扫帚柄,用敲击的沙沙声赶走前来偷吃小米的山鸟。这种劳动生产方式演变为“赶鸟舞”后,舞蹈者会将竹竿轻轻地击打在手掌、手肘、肩膀、后背、臀部、脚等部位。

把枯燥的劳动场景变成欢快的舞蹈动作,构成了黎族舞蹈的一大门类——生产劳动舞。“我们在努力的时候跳舞,我们在丰收的时候跳舞。”中范巷村村民王素娇跳了大半辈子舞。椰子勺子、玉米秸秆甚至锅碗瓢盆都可以成为她的表演道具。在她看来,跳舞不仅是一种缓解疲劳、自娱自乐的方式,也是少数民族在特殊节日里不可忽视的仪式。

大家轮流敲锣打鼓,木头人夫妇身着盛装喝下“祝福酒”,然后手舞足蹈...在五指山李村,那里已经实行了“分亩制”,在农历三月、七月和十月举行“牛日”是流行的,这被认为是“祝福日”,所以必须跳“祝福舞”。这种舞蹈粗犷原始,有着浓厚的原始气息。与之类似的还有白沙黎族自治县辕门、习水等乡镇祭祖时必演的古老舞蹈,黎哈方言区“斋戒”时表演的五风舞。它们往往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古老的巫术特征,被称为祖先舞或宗教祭祀舞。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高泽强曾将黎族传统舞蹈按其文化内涵和性质归纳为五大类:宗教祭祀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娱乐庆典舞蹈、生产劳动舞蹈和英雄斗争舞蹈。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许多种类的舞蹈因其娱乐性和观赏性较强,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场合,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中流行的群众舞蹈,其中最著名的是“与柴共舞”,即“竹竿舞”。

这种舞蹈据说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的一次丧葬活动。经过创新改编,把原来的木棍、圆木改成了竹竿,“女打男跳”变成了“男女混合打跳”,舞蹈中加入了许多高难度动作。每当舞蹈者灵巧地跳过竹竿时,持竿者齐声欢呼,传递出一种活泼幽默的气氛,这无疑透露出黎族人豪迈洒脱的性格。难怪宋代大文豪苏轼从海南北归,留下“蛮舞李歌,余音绕梁”的感慨。

你所跳的就是你所听到的

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舞蹈。

舞蹈源于人类模仿的本能。特别是对于没有自己语言的黎族人来说,舞蹈已经成为他们表达感情的必要方式。无论是扮演猴子的角色,在木鼓上跳舞的猴舞,通过握手和扭臀产生的大蛇舞,还是通过揉米动作美化的米舞,黎舞中几乎所有的招数和风格都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和听到的,让人一看就明白,跳起来。

“他们通常没有专业的舞蹈指导。大家凑合着跳后,舞蹈渐渐有了意志,你和我一起跳,一起修改动作,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海南文化艺术学校舞蹈老师杨丽川看来,人人都可以参与,这让黎族舞蹈有了显著的“群众性”特征。

这种“群众性”使黎族舞蹈能够通过口耳相传、榜样示范的方式代代相传,在同一地域、同一民族的人们共同的性格和文化心理下,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堪称黎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从平安舞、锣鼓舞、祖先舞、花灯舞中,我们可以看到黎族以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千川舞”、“当米舞”再现了黎族原始劳动中“刀耕火种”的场景;在钱岭的双刀舞和大曲舞中,舞者们用刀和棍棒搏斗,以暴力和悲壮的动作,生动地展示了黎族人民英勇的斗争历史。

与其他表演性更强的舞蹈不同,黎族舞蹈更多的是为了祖先和万物,也是为了自己,这也使得他们的传统舞蹈没有经过刻意加工,没有脱离其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具有明显的原生态特征。

例如,在祭祀祖先时,包利会装扮成“古塔”、“西塔”、“帕曼威嘎”等角色。在经历了“出师”、“开缺”、“绕洪走”等诸多仪式后,一曲《老古舞》也将宣告谢幕。在这个过程中,舞蹈动作与祭祀仪式融为一体,贯穿始终,成为黎族独特的审美符号。

黎族舞蹈虽然足够独特,但仍呈现出与东方其他民族相同的典型体态:头胸、腰臀、臀腿三弯呈反方向S形。

“这是因为大多数黎族人生活在高山密林中。黎族人经过多年的翻山越岭,养成了侧身、曲膝、弯腰、直头等姿势。,而他们的脚的弹性振动适应性极强,这就赋予了他们在舞蹈中另一种特征性的动作‘颤抖’。”海南省舞蹈家协会原副主席吴明辉介绍,,不同地区、不同舞种的舞蹈动作呈现出细微的差异。

在曾经实行“亩制”的五指山地区,妇女们穿着别致的超窄筒裙,大多是一顿一顿地走着,舞蹈动作轻柔飘逸,明快活泼。美孚方言区的女子穿及脚跟的筒裙,舞姿缓而直,摇曳生姿,十分帅气。跳“假面舞”时,其动作以张开双臂、胯跳为主,颇为矫健洒脱。“和平舞”是缓慢的小幅度跃进,每三跳双脚并排站立一次,然后膝盖呈弓状向左右转动,粗犷有力。

可见每一方的舞蹈和习俗都是不同的。

跳一支新的舞

从原生态到舞台艺术的转变

从"娱神"到"娱人",黎族舞蹈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承载了不同的功能,但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它就登上了更大的舞台。

1956年春,青年舞蹈家陈乔随歌舞团来到东方市采风时,第一次看到黎族青年男女欢庆“三月三”的情景:夕阳西下,一直躲在椰树和灌木丛中的青年男女纷纷来到打谷场上相会,姑娘们羞涩地用树叶和杂草遮住自己的脸,小伙子们大胆地把树叶往前推,看姑娘们的脸。如果双方都同意,就在密林深处携手唱情歌。

这种大胆直白的示爱方式,让当时只有18岁的陈乔大吃一惊,马上提取了几个动作进行消化和升华。经过反复推敲和考虑,他加入了“断步摇肩”等动作和舞蹈情节,创作了集体舞《三月三》。

《三月三》彩排后,首先在海南各乡镇演出,赢得阵阵掌声。后来又被选送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并代表我国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节演出,惹得观众频频高呼“哈拉绍”(俄语中“好”的意思)。

自此,黎族舞蹈终于实现了从原生态舞蹈形式向现当代舞台艺术的成功转型。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舞蹈演员不断深入黎族村落,创作了《草帽舞》、《五朵红云》、《高山流水长》等一批优秀的黎族舞蹈。,表现手法和形式多样。在完成黎族舞蹈词汇系统的构建之后,这一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古代祭祀仪式来看,黎族舞蹈汇集了民俗、气质、审美心理、音乐、服饰等。,并组建了李历史文化博物馆。如今,随着与时俱进的传承与创新,不断展现出新的活力。(记者李梦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