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有了这些基础知识,菜鸟小白也可以读(易经基础知识)

易经基础知识(有了这个基础知识,菜鸟小白也能看懂)

要真正理解《易经》,就要解决断句断句、断句断句、断句断句、如何理解和解释卦爻辞等问题。笔者尝试运用音韵、语法、语义、象数、考据、占卜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近年出土的简帛资料,对《周易》卦爻辞进行重新标点和解释,以纠正前人断句和解释的错误,希望能为《易经》的进一步探索和现代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这可能是《周易》研究史上的第一次。以下是卦爻辞断句释文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句子一定要按韵断句标点。因为《易经》是韵文,所以首先要注意韵位,按韵断句(就像其他诗词韵文一样),而不是囿于传统习惯(大量古代传记都是这么断句的),要用“散文句法”的概念(也就是普通人熟悉的常规句法)来指导读句,要根据个人来读意。作坊里的很多周易(包括古今版)读物都忽略了这个重要问题,造成了很多错误。

(2)句法特征必须明确。区分句子的结构关系与上一点有关。因为《易经》是韵文,所以常用诗歌的句法,但诗歌的句法不同于一般的散文(比如诗歌的语序、词序可以根据押韵或表达效果的特殊需要任意颠倒)。因此,要正确理解文本的意思,还应注意句法问题。

例如:

1.主谓倒置

乾卦中的“乾隆”、“剑龙(在田)”、“龙飞(在天)”、“康龙”、“建群龙”等,其实都是主谓倒装句(倒为韵:龙,与其他字押韵)。龙出现(在田里);蜻蜓(对着天空);高龙飞得很远;龙一起出现;等一下。但是,人们并不理解这一点,所以很多译本把“潜龙”翻译成“潜龙”;把“康龙”翻译成“亢龙”或“在很高的地方的龙”;把“看见龙”翻译成“看见很多龙”或者“发现龙”,等等。

2.宾语的直接介词

在汉语中,“动词+宾语”是一种常见的句法形式,但在古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中的情况相当普遍。但一般是有条件的,比如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或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往往是前置的,比如“我没出轨,我没出轨。”(《左传·弓玄十五年》)“我在欺骗谁?瞒天过海?”(《论语》)等等。

3.属性后置

定语是放在名词前面的修饰语,所以“定语+中心词”是古今汉语中常见的格式。但在《易经》中,有一些句子,定语却在中心词之后。比如:

(1)《失之九》:“得失无咎。甄、纪;有一个好的未来。我没有家。”“我无家可归”,即“我无家可归”。定语后置“臣”,对奴隶的统称。“家”就是家人的意思。我入了韵,就断了。

4.另外,有时候有些句子结构相同但不同,一定要区分清楚,否则很容易会错意,导致误解和误译。

古阿古阿知识

本书使用了一些传统术语来解读《易经》,为方便读者,简要解释如下:

(1)关于卦

1经典卦和其他卦:三画的卦称为经典卦(也叫列表卦),共有八卦,分别是干、坤、真、荀、阚、理、艮、兑。六画的卦名为别卦(又称冲卦、复卦),由八个卦成对重叠而成,共六十四卦。这本书特别标注了书名以作识别,如甘、坤、屯、孟、需等。

2阳爻与阴爻:奇数为阳,故奇数爻称为阳爻,即干、真、坎、根四爻;其主要原因是阳,其性质是刚性的。偶数为阴,所以画为偶数的卦称为阴卦,有坤、荀、理、兑四卦。其主体为阴,性软。

3.内外卦和上下卦:在互卦中,下卦称为内卦或下卦,上卦称为外卦或上卦。先秦时期,内卜称为真,外卜称为悔。

4反卦(古称“错卦”、“旁通”):一个不同的卦变成另一个阴阳相反的卦。如干与坤、易与大禹、阚与李、仲甫与都是反卦关系。

5.倒卦(古称“合卦”、“叠卦”):一个异卦转180度,六个卦完全倒成另一个卦,称为“倒卦”。如《屯》中的倒卦为孟,《需》中的倒卦为讼,《剥》中的倒卦为符等。(既倒又反的也属于倒卦的范畴,如太、无)。倒卦形成一个“对立的形象”。在《易经》所有六十四卦中,除了四对乾坤之外,其余二十八对(五十六卦)都是由成对的倒卦连接而成。也就是说,孔英达的《周易正义》说:“两相耦合,不反则变。”伏,指的是倒卦;变指反卦。

6此卦与爻:在占卜的活动中,如果有变化,一个卦就会变成另一个卦。原爻称为“原爻”,变化形成的另一爻称为“爻”(也叫“变爻”)。是去而复去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占卜的变化。比如的“荀”,就是说的占卜一开始就由阳转阴,变成了荀。原爻是,荀是爻。

7.体:指卦体。信息网络,如“三聚地震体”或“三体地震”,是指第三爻在爻体内(即爻)。

8.互:指互卜,又称互体。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其他的卦中,一个新的卦是由内部卦和外部卦的相互作用组成的。比如二、三、四卦可以组成一个卦,三、四、五卦可以组成一个卦。这是古代先秦法律,所以也用这本书。如《屯》云:“四体互根(三到五爻互根)”,即屯中第三、第四、第五爻形成一根爻,第四爻在此爻体内。

9.卦象:是指八经卦和六十四卦所代表的事物和人物,以及卦与卦之间的关系所衍生出来的形象。其他卦都是重叠卦组成的,所以六十四卦也是八卦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所代表的事物和人物,主要见于先秦时期的《易传》(尤其是《说卦传》)。所以本书中的意象主要是《说卦》及其合理引申,有些是根据其他《易传》或《易》卦,有些取自《左传》和《国语》。其余汉人的繁琐无聊的说法,如“卧象”、“半象”、“卦”等等,都是“藏龙不可用”。10十二消息卦:古人用福、林、泰、大壮、奎、干、敦、无、关、剥、坤十二个卦来表示一年十二个月。这十二卦有刚有柔。兴趣是生长和消散,所以叫消息占卜。前六卦是杨琪和殷琦,意思是杨琪自下而上逐渐增大,称为利益卦。六卦之后,表示殷琦自下而上逐渐增大,称为消卦。

(2)关于。

1.卦名、卦位、卦性:每个卦的第九、第六、第九、第六等称为卦名或爻。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上标记表示六个卦从下到上的顺序,称为卦。九、六性之兆:九为之数,代表阳,其性正;六是老阴数,代表阴,性软。

2.阳位阴位:第一、三、五位为阳位;第二,第四,上位是阴位。位置,位置丢失:凡阳在阳位,或阴在阴位,称为位置,又称位置、位置、右位、右位、右位、右位。凡阳在阴位,或阴在阳位者,谓之失位,亦称不当位、不当位、不当位、不当位、不当位、不当位、不当位、不当位、不当位、不当位、不当位、不当位、不当位、不当位。得到职位的人是有利的,是指一个人的才能和性格与其职位、地位和行为相称;如果你失去了你的位置,它将是相反的。

3.位、位、人位:根据《易传》,六爻分为“天、地、人”和“三才”,第一、二爻,第三、四爻,第五爻。第二爻属于阴位,所以是“地位”;三爻属阳位,故为“人位”,五爻属阳位,故为“天位”。天也,君也,尊也;地位也是部长职位。

4.上位、中位、下位:第一卦为下位,第二卦为中位,第三卦为上位;第四卦是上卦的下位,第五卦是上卦的中位,上卦是上位。所以第一,第四,第二,第五,第三,上,叫做同位语。

5.成功或失败:那些处于中间的人被称为中层、成功、中层或中层。若阳关在中位,则恰到好处;阴在中位,谓之柔中。不在中间的不能叫。如果你是对的,你就能做正确的事。不,恰恰相反。这反映了古代人“中庸”和“贵贱中立”的思想。

6.义与非义:阴爻在上爻(62)中间,或阳爻在上爻(九五)中间,以得正位,也称正中正位,简称中正。阴阳不在中位(如63),或阴阳不在中位(如94),说明不对或不对。中正有益;不积极的,一般都是不利的。

7.承诺、乘法、比较、响应和证据。

方位:如果一个在另一个之下(多指阴住阳之下),那么这个对上一个就叫“方位”。

乘法,证据:如果一个在另一个之上,那么另一个叫做“乘法”或“证据”。(阴爻住阳爻叫乘,阳爻住阴爻叫乘。)

毕:邻里之间有密切的伙伴关系和辅助关系,称为毕。成“毕”者,多为阴阳,如“吕九儿”,优于三六;“大顶九”,低于六五;等一下。

应该:是指两者之间相互呼应(感应)的密切关系。“应”的情况属于同位(称应义,如楚义、李芑、二义、五义,或伊三、尚义),一般为一阴一阳,偶有例外(见《钟繇九二》)。如有相互回应,则称对应、回应、响应或积极回应(视情况而定);否则就叫不回应,不回应,不回应或敌回应。该有利的就有利,该吃亏的就更不利。比如《小牲畜93》中,未能回应第六,也就是第三,敌人应该回应,于是产生了负面结果。如果敌人强行应对情况,也会产生负面效果,比如京92,易95。刚柔并济:表示阴在阳之下;又名城阳。是吉祥的形象,如蒙初六。

以柔为劲:意思是阴在阳上。做的不好,做的不好,像,比如“孟63”。

8.爻:受爻(阴阳、刚柔)和爻(卦阶)制约的事物的某些性格和形象,以及由爻与爻的关系衍生出来的形象。因为质量本身也是由卦形成时蓍草的数量决定的(七九为阳爻,八六为阴爻),象与数密不可分。

9.变卦(又称“动卦”)和不变卦(又称“静卦”):用蓍草布或抛钱成卦时,若得数为七,则称少阳,得数为九,则称老阳;所得数八,谓之少音,所得数六,谓之老音。老阳和老阴都是变化的(即动态的),而少阳和少阴是不变的(即静态的)。

(3)图像数量分析:

象数分析又叫象数分析,是基于卦、爻辞、卦、爻辞的推断和分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