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隋朝(盛世隋朝为什么会崩溃)
隋朝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连接着南北朝和唐朝。同时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大的时代之一。然而,如此强大的王朝,从公元581年建立到公元617年灭亡,只用了二十九年,可以说是一个相对短命的帝国。
那么,繁荣的隋帝国崩溃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原因。
55年,北魏分裂扩大,形成东、西两大势力;57年,北齐被北周灭。同时,北周统一了北方地区。59年,隋朝打败陈朝,完成统一。
然而,虽然国家统一了,但国家内部的纷争并没有消亡。西魏和北周,东魏和北齐,其实本来就属于一个“宗族”。然而,由于多年的征服,各方对彼此持有非常强烈的敌意。不仅如此,北周作为征服者,对原北齐人非常歧视。
所谓山东人,自以为是“巧取豪夺,避服务,懒旅游”的人。所以在各种政策方面,对原北方齐人的限制比较多,出现了一些不平等待遇。而且,不仅普通人受到了这样的待遇,原北齐社会的一些高层人士也受到了相关的高压态势。这些都记载在《隋书食记》和穆法松的《老齐学者与周隋政权》中。
此外,隋朝灭陈后,也对南方地区采取高压政策。
很多严刑峻法,各种镇压政策,各种歧视人民的待遇,让人民苦不堪言。最终促使众多陈姓旧人起来反抗隋朝的统治,而且人数众多,规模逐渐扩大,但最终被隋朝镇压。
从而反映出隋朝统治中的一个问题,即虽然实现了领土统一,将地方权力变为国家集权,但并没有实现政治统一,即没有完成“地方集权”的过程。原北齐、陈朝上层之所以入关,只是为了方便控制这些势力,而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统治奠定基础。
此外,隋朝各地表面上是统一的,但实际上仍然停留在一个地方、一个中心人物、一个地方政权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成为当时的一大政治问题,也为隋朝的早期覆灭埋下了隐患。604年,隋朝统一全国15年后,隋文帝驾崩,其子杨光继位,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杨迪。
从登基到618年在江都去世,他在位不到15年。可以说,隋文帝统治时期,关中地方政权的中央集权根本没有完成。
那么,在杨迪统治的15年里,他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付诸行动来解决它呢?
64年7月,杨迪在仁寿宫继位。11月到达洛阳后,开始修建东都城,将政治中心东移。这些行动都是他意识到“中央集权”重要性的具体行动,但他的行动并不彻底,或者说有一些固有的思想。因为,他的这种建构,依然是自我防卫、自我固定的思维。
当然,他疏浚运河,设置东都为全国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关中与山东、江淮地区的交流与联系,使统治具有了政治地理意义上的统一整体关系。同时,他还多次出巡,展示兵力,对周边和各方敌对势力起到了一定的威慑和控制作用。
在《隋书杨迪记》中,详细记载了杨迪统治时期的各种游览和瑶兵的行程和路线。杨迪皇帝的第一次航行开始于605年8月,结束于606年4月。此后,他每年都要在各地巡回几个月,直到616年7月,江都之行成为他最后一次巡回。因为,在618年3月,他被宇文化及杀死了。
从杨迪的这些行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做了皇帝以后,在长安的时间很少,除了周游列国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江都和杜东。1963年,民变规模开始扩大,隋朝政局急转直下。1965年,杨迪被雁门围困,这大大削弱了隋朝控制国家的能力。
第二年,杨迪去了江都,并在那里住了下来。在杨迪统治时期,对朝鲜的袭击成为他统治的转折点。此外,对于杨迪为何多次进攻朝鲜,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从理论上讲,朝鲜对隋帝国的统治并没有构成太大的实质性危害,但真正危及隋朝统治的应该是突厥。
然而,在与突厥的对抗中,杨迪表现得非常理性,他始终采取防御态势。许多学者分析说,杨迪之所以对突厥采取这种友好的态度,主要是为了威慑朝鲜、河北和河东地区。但凡事都要找出主次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做人就是这样,治国更是如此。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杨迪不了解情况,这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但是开凿大运河消耗了太多的国力;残酷的性格让很多官员对统治不满;膨胀的野心与国力严重不符;与外界没有真正的对抗,人民在家也休息不了。相反,他们盲目地建立一个伟大的事业,浪费人民的财富。再加上隋帝国本身的中央集权管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些都注定了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