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千古之一人”:玄奘大师(玄奘俗姓)

玄奘常见姓氏(“千古一人”:玄奘法师)

2018年,玄奘大师死于1354年,三月二十一日(农历二月初五)是他的忌日。佛教界举行纪念活动:玄奘法师曾以住持身份,在他译经的Xi安大济州举行庄严的纪念仪式,表达对这位中国佛教史上重要人物的怀念和敬仰;玄奘法师舍利所在的成都文淑书院举行了向佛法致敬的仪式。此前,Xi安归元玄奘文化促进会成立。文艺界也在筹备另一部关于玄奘西游的电影。最近电影《玄奘西域记》正在拍摄前的准备中。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玄奘”这个名字很陌生。人们对《西游记》中的唐僧比较熟悉。《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威力毋庸置疑。然而,自明代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以来,一个阴柔懦弱的唐僧形象就深深地刻在了国人的心中。人们在谈论孙武空的时候,对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进行了歪曲和误读。几个世纪以来,真正的玄奘大师越走越远,渐渐离开了国人的视线,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身影。

梁启超称赞玄奘法师为“神仙之一”,鲁迅先生也曾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舍身求法”的精神,尊其为“中华脊梁”。那么,玄奘法师为什么要西行取经,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磨难,获得了哪些佛经,回国后又做出了哪些贡献?我们可以从史料中有所借鉴,还原历史上真正的玄奘大师。

早年出家,学佛。

玄奘,俗名陈,生于公元602年。他从小就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后来因家庭变故在洛阳踏入佛门,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公元612年,隋朝选拔僧人,玄奘以过人的才智打动了考官,于是剃度出家。由于玄奘记忆力极好,对佛经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才华很快就传遍了洛阳。公元618年,玄奘抵达长安,从长安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游学之旅,拜访高僧人,勤学苦读各种佛教经典。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600多年,但传入的佛经并不完整,在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误译,对佛教的误读也是常见空。佛的本质是什么?佛教的真谛是什么?凡人最后能成佛吗?当时的古籍没有答案,和尚的解释也说服不了玄奘。带着这些来自灵魂深处的困惑,玄奘结束游学回到了公元625年的长安。

在长安,玄奘遇到了一个叫予言的印度和尚,得知在遥远的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寺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叫戒贤的佛学大师,或许可以解答他内心的疑惑。从予言,玄奘感受到了印度佛教的智慧和佛教发源地的魅力。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寻求真正的佛法,玄奘发誓要西行求法。

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上书朝廷要求西行,不料遭到朝廷拒绝。原因是当时游牧的突厥人经常南下攻打大唐,威胁长安的安全,唐太宗为了准备与突厥的战争,实行了封关政策。公元627年秋,长安发生自然灾害,朝廷允许百姓外出求生,玄奘借此机会离开长安,开始了西游记。

在求法的路上,我死里逃生。

西游记里的唐僧经历了八十一难从西天来,九死一生。《西游记》的原型是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不同的是,唐僧取经主要靠弟子的保护,尤其是孙武空,而历史上的玄奘完全靠的是他百折不挠的努力。在西行求法的路上,玄奘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凉州,玄奘遭到声讨和追杀。在玉门关,玄奘被凉州政府发布的通缉令通缉。摆脱了政府的通缉后,他遇到了走私的石盘陀,差点被石盘陀谋杀。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西行的路上要经过800英里外的方圆漠河岩寨沙漠,无数人被吞噬。在茫茫沙漠中,我根本分不清方向。只能靠前辈留下的尸骨来说了。烈日当空,我无法在白天行走,只能选择夜间出行。不小心打翻了沙漠中的水袋,让玄奘陷入绝境,面临生死考验。孤独的身影,一望无际的沙漠,四天五夜没有水,我们无法想象玄奘是一种怎样的信仰。或许,在他看来,誓言不可破,宁死在西方,不生在东方。他终于走出了大漠,带着置生死于度外的执着到达了高昌。

高昌是西部的一个大国。人们信仰佛教。当他们得知玄奘的到来时,高昌王给了他最高的待遇,并要求他留在高昌。玄奘曰:“青山可以动,弟子心不变。我去西天只是为了法律,不能半途而废。请原谅我。“高昌王威胁玄奘,如果他不能留住他。玄奘只好绝食。绝食到第四天,高昌王无奈,答应了玄奘的请求,让他西行,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帮助他西行,而玄奘则答应印度求法归来后,在高昌讲学三年。离开高昌后,玄奘爬上郁郁葱葱的雪山,然后翻越帕米尔高原。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为了心中永恒的梦想,来到了印度。

勤奋,在印度很有名

玄奘西游印度求法的目的地是那烂陀寺。公元631年秋,玄奘经过四年的跋涉,终于来到那烂陀寺,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欢迎玄奘。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高的佛教学术中心,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杰贤法师是寺里级别最高的和尚,已近暮年。玄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学德只学知识的仪式。

纳兰陶寺有上千名僧尼,每天开设数百个讲坛。僧尼们恪守戒律,努力工作,大多才华横溢。其中,有数百位著名的外国人。玄奘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佛,很快学业成绩非常可观,出家为僧。公元632年,戒贤大师专门为玄奘开了一次修行者之地的讲座。这次讲座不仅在那烂陀寺,而且在整个印度都是轰动的事件。讲座前后用了15个月。玄奘在纳兰陶寺待了五年,不辞劳苦,不敢浪费一点时间。他不仅研究了瑜伽师位理论,还研究了荥阳理论、大维萨波沙理论、全畲理论、中学理论、百家理论等。,并成为纳兰陶寺最高的佛教高僧之一。三年后,玄奘开始了在印度的游学之旅,遍访世界各地的佛教圣地,拜访高僧大德,收集整理梵文佛经。公元640年,玄奘再次回到那烂陀寺,受圣贤教诲,传授取大乘论和唯识选择论。恰逢石子光讲中伦、白伦,反对唯识论于法,玄奘就写了《惠宗论》三千赞,调和大乘禅定和瑜伽的理论。之后写了控邪论,三体论。公元641年,以玄奘为主要发言人,在群女城举行佛教辩论大会,玄奘演讲,难问,无人能挑战。这场辩论让玄奘在印度名声大噪,被尊为“大乘天庭”。此时的玄奘已经完成了他在印度求法的使命。接下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大唐,把在印度的收入带回大唐。

回国翻译经书后就完整了。

玄奘在印度呆了14年,他从一个“留学生”成为了首屈一指的佛教大师。公元641年,玄奘离开印度踏上归程。本来玄奘可以选择海路回国,避免劳累,但最终他选择了陆路返回,以履行与高昌王的约定。然而,当玄奘抵达高昌时,高昌已被唐朝打败,旧约已成过去。于是,离开大唐十七年后,玄奘再次踏上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南线归来。公元644年,玄奘到达玉田,他给唐太宗写了一封诚恳的信,请求回到大唐。不久,当特使前来宣布圣旨时,唐太宗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安排了他的回程。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

从公元627年到公元645年返回长安,18年行程5万里,游历了110多个国家,带回了657部佛经、150件舍利子和7尊珍贵佛像。玄奘带给大唐的是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回国后,唐太宗两次劝他加入朝政,都被拒绝。在玄奘心中,他最应该做、最想做的事,就是尽快翻译他带回来的佛经。

公元645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开始翻译佛经。他在慈恩寺、鸿福寺、裕华宫设立翻译车间,第三夜就睡觉,争分夺秒地工作。经过19年的翻译,共译出佛经47部,1335卷,占唐代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其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量的两倍多,全面超越前人。公元648年,玄奘翻译了瑜伽师的《土地论》,呈献给唐太宗,请他作序。唐太宗亲自撰写《唐三藏圣人序》,盛赞玄奘为“护法之首”,好评如潮。玄奘译经数量多、质量高,开辟了中国译经史上的新纪元。

玄奘是古代世界两大文明之间最成功的使者。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玄奘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唐人西域记》是玄奘口述,辩论之笔编的。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的100多个国家的情况,记录了唐朝西北边陲到印度的山川、地貌、风俗、物产,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后人要想了解古印度和7世纪以前的印度,主要依靠大唐西域的记载。可以说,没有唐朝西域的记载,印度人很难重建他们的古代史。如今,玄奘的古诗被写进印度学生的课本。读过书的印度人很少有不知道玄奘的。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曾这样评价玄奘:“怎么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的印度历史是黑暗的,是唯一的光明。”玄奘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

鲁迅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辛勤劳动的人,有辛勤劳动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对皇帝和将军来说相当于所谓的“正史”,但往往掩盖不了他们的光辉,这是中国的脊梁。”玄奘是“舍身求法”者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