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人格改变(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格改变)
什么是性格改变?
人格改变是指人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发生显著而持久的变化,包括情绪、需求和冲动的表达。与人格障碍不同,人格改变通常发生在成年期,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人格异常。在最新的DSM-V中,人格改变作为一种疾病被包含在其他人格障碍中。
人格变化的影响因素
影响人格改变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一些精神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等。
1.环境因素
客观环境对性格影响很大。比如监狱里的犯人有“监狱人格”来适应监狱环境。主要表现为:
被动,缺乏自信
过度的自我控制和谨慎
多重性人格,比如欺负比自己弱的犯人,却在公共场合示弱以博取同情。
2.心理创伤
在一些严重的心理压力下,有些人的人格稳定性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人格改变。最常见的症状是创伤后压力应对障碍,也称为PTSD。主要表现为:
反复的创伤经历
警觉性的持续提高
避免连续
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对未来失去信心
3.疾病
3.1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可能导致人格改变。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人格改变是精神分裂症相对独立的症状维度,也是可观察的临床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
退缩和依赖
情绪不稳定
害羞和回避
3.2脑器质性疾病
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的特点是起病缓慢,进展缓慢并逐渐加重,病程长,病变不可逆。在长期患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性格变化。导致人格改变的常见脑器质性疾病包括:
癫痫
由于癫痫病因的复杂性,目前还无法将人格改变与特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和解剖结构联系起来,也缺乏明确的概念和诊断标准。癫痫引起的人格改变可分为三种类型:
A.某些情绪的放大,如做作、不苟言笑或道德感过度。
B.言语和行为往往特别细致、刻板、固执
C.情绪不稳定,冲动,幼稚,易怒,易受暗示
这些人格改变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显著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时,才会被称为人格障碍。
脑外伤
脑外伤后人格改变的次数高达82.3%至92.8%。性格变化主要分为衰弱型和攻击型。I型虚弱表现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失眠、抑郁、主观不适、冷漠等。攻击型表现为情绪障碍和失去自制力,易怒,情绪不稳定,道德感和羞耻感下降,可能有攻击行为和病理性激情。
阿耳茨海默氏病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原发性脑退行性疾病,多在老年期,以精神障碍为主。老年期痴呆的人格改变往往早于精神发育迟滞的出现,预示着痴呆过程的开始,主要表现为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自私、易怒、多疑、焦虑、缺乏热情。
颅内感染性疾病
颅内感染性疾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发病阶段可能会出现人格改变,人格改变也是其后遗症之一。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欣快、肤浅、情绪表达不协调、易怒、冷漠、不顾后果等。
脑瘤
脑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生长与脑,继发性肿瘤是其他器官和组织的恶性肿瘤从机体的转移到脑。脑瘤引起的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包括:生活懒散,行为被动,兴趣下降,甚至拘谨;或者还有一些无缘无故的大喊大叫,漫无目的的闲逛,收废品等行为。
3.3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精神活性物质有很多,比如酒精、毒品、烟草等等。长期使用该类物质可导致人格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完全以强制服药为中心,自私、不诚实、孤僻、冷淡等。酒精依赖患者会出现易怒、焦虑、紧张、多愁善感、多嘴、鲁莽、鲁莽等。
3.4人体器官移植
人体器官移植的影响是很多人不能很好的接受新的器官。大多数患者认为移植的器官是存在于自己体内的有生命的全能者。这种心理会影响患者的性格和自我认知。
人格改变的识别和治疗
1.人格变化的识别
人格改变是继发于社会心理因素、精神或脑器质性疾病的一组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不同原因引起的性格变化特点也不尽相同。目前人格改变还没有单独的诊断标准。目前诊断人格改变一般需要以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至少六个月后才能判断。在做出性格变化判断的同时,也要判断性格变化的原因。
语速和语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减少有目的的活动能力
认知障碍
情感障碍
无法抑制的需求和冲动(不顾后果和社会规范)
临床上,人格改变和人格障碍的区别在于:
2.人格改变的治疗
由于性格变化的原因不同,特点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主要方法有:
病因疗法
找到发病原因,采取环境改变,去除应激源,治疗原发性疾病,根据原发性因素停用精神活性物质,可以尽可能从源头上消除原发性因素。
心理疗法
帮助病人认识人格缺陷,鼓励他们改造人格。
药物
包括情绪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