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来看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双循环”(发展动向)

发展趋势(看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双循环”)

率先形成发展新格局。这是去年8月在合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对长三角发展提出的新目标。

半年来,沪、苏、浙、皖四地殊途同归、争上游、比实力,长三角发展新格局建设不断提速。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之年。向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目标,沪苏浙皖将如何发力?

近日,记者仔细研读三省一市四份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在构建发展新格局这篇大文章中,三省一市既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又努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乃至全国的发展格局。

列车运行在浙江省安吉县,上合杭高铁。

精确定位

打下稳定的“圈层”基础

构建发展新格局,我们先来看长三角这个“圈”。

它不是像摊大饼一样的平均力,而是一层一层的不断延伸。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的重点。这也是支点和枢纽的本质。长三角是中国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支点枢纽”。

但是圈子里有圈子,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能级不一样。在这个“小圈子”里,他们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地的自我定位。

“圈”的核心自然是上海,它是长三角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而上海也有一位“老大哥”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

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谋划和推进,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打破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共同打造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火车跑得快,完全靠前带。

面对依靠硬实力的区域竞争,上海提出优化战略布局,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当天,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备受关注。这五个曾经被称为“与上海的关系连昆山都不如”的外围地区,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上海将把这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这将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在新的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举措——作为长三角发展最完整的城市,挖掘周边新城的发展增量,无疑将充分释放带动效应。

2020年,江浙地区生产总值将分别突破10万亿元和6.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四,并保持稳定增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省的定位颇为相似。

江苏提出,在推动形成以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外流通相互促进的格局中,发挥强大支点和战略枢纽作用;浙江提出努力打造国内大周期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周期战略枢纽。江浙两省都把目光放在练好内功,培育更有竞争力的发展“源动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是两省的共同目标。浙江也提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

“在省级层面推动构建发展新格局,必须集中资源,抓住重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和江苏的相似之处在于省域发展的“多核驱动”。浙江要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江苏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四个万亿城市。“集中力量发展这些城市,是两省更好承接上海优质资源,带动省内发展,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构建发展新格局的最有效途径。

安徽提出,以长三角联动、畅通流通为抓手,配合重大项目投资和区域消费中心建设,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建设一批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共享平台。

“顺畅联动”、“协作”和“区域消费中心”...安徽用了很多词“低调”。在三省一市中,安徽虽然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十足。

安徽有“外延优势”。作为三省一市与内陆腹地联系最紧密的省份,是长三角不断辐射全国的“前哨”。安徽也利用这一优势,提出支持亳州、宿州、六安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安徽也是唯一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明确提出建设目标的省份。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安徽省很多节点城市将迎来发展机遇期。”一位资深观察人士表示。

要求在长三角中心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宣城,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去年,沪杭高铁全线贯通,宣城结束了市区没有高铁的历史。后来被杭州都市圈列为观察员城市,前景看好。

由内而外,找准定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经过半年的磨砺,长三角三省一市为实现率先形成发展新格局的目标奠定了稳固的“圈”基础。

参观者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沙盘前听取建设方案。源地图

各显神通

形成协调发展的强大合力。

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找准定位,只是第一步。在这四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三省一市发展的各种“绝活”。

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和供应链比较完整,市场潜力大.....长三角的很多优势都是靠“独门绝技”实现的。

三省一市各有“绝招”,但更难得的是,这些“绝招”正在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合力。

资源要素的聚集地上海是“一把出鞘的利剑”的平台——上海将在长三角搭台唱戏,充分发挥资源要素的集约优势。

说到底,还是围绕着“龙头”二字。无论是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进口博览会、将长三角科技创新力量连成链条的G60科创走廊,还是为长三角新兴产业集群提供底层支撑的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验长三角分中心,都被视为上海发挥引领作用、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关键平台。上海搭建的平台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某高速公路G60科技创新走廊为起点,沿线同行业上下游企业“外保温,内扬长避短”,逐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自由对接,共同做大产业蛋糕。

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G60科技走廊九市GDP总量占全国1/15,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市场主体805万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000多家,占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三分之一,科技创新板上市企业47家,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

大平台孕育小平台。在G60科创走廊上,相关产业优势区域的龙头企业发起成立了多个产业联盟,催生了长三角一个又一个产业高地。

江苏,产业“如龙出”,提出要充分发挥江苏作为国内众多产业的起点、连接点和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重要通道的优势。尤其是在制造业。2020年,江苏亮出漂亮的成绩单: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产业链成效显著,9个集群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占全国1/5。

如果从另一个维度看产业协同,那就是企业家。去年6月,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正在孕育一条又一条产业链,而这些产业链将成为长三角拓展市场、构建发展新格局的有力筹码。

“产业链联盟可以联合各产业链上下游的骨干企业,形成同领域和跨领域的双重协同发展,通过企业间的相互促进,推动整体产业链做大做强。”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轮值主席南存辉说。

浙江的优势在于开放和市场,“双剑合璧”。向外出海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无论是宁波舟山港,还是义新欧,都是浙江发展新格局中的“长板”。浙江锚定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提出打造全球投资避风港,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广阔的市场是基于浙江人的收入水平。2020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7元,比上年增加2498元,首次踏上“5万元”的台阶,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是消费的前提。20世纪60年代,日本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建立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基础上。浙江发达的数字经济也让浙江成为消费场景应用的“先行者”,在培育新的消费市场上可以抢占先机。

开放和市场之间的协同作用也越来越大。前者体现在自贸试验区的联动上。2020年11月10日,该院下属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战略入股浙江国际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签约仪式在舟山举行。这被视为浙江自贸试验区与上海联动的重要突破。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正在探索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寻求更多合作。

后者体现在打造长三角统一大市场。去年8月26日,长三角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在嘉善召开。会上,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签署了7个重点合作项目。起源于浙江,在三省一市联合推出的“满意消费长三角”加持下,一个能让消费者放心的大长三角市场正在加速形成。

安徽将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严打”。当时安徽苦心引进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其崛起的最大力量。近年来,科技厅出现了许多高科技公司,如科大讯飞和国盾量子。接下来,安徽还将以科技和产业创新为突破口,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共建长三角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事实上,科技力量的联动在长三角早已成为常态。2019年底,由江苏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发起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在苏州成立。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该院将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聚集一批发挥尖塔效应的科技人才,攻克一批材料行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推动在先进材料多个领域形成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满足新材料产业重大创新需求。

三省一市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在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中,做大做强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是通过协调合作将局部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

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本版所有图片均据新华社。

突破障碍

打通“双循环”作为执政者的第二脉

三省一市的合作越来越频繁,但距离目标达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增强顺畅流通的能力,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四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提到了相同的发力点,而这些发力点正是长三角顺利“双循环”的精准穴位。

创新是穴位之一。上海提出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科技创新合作、产业协同取得积极进展。浙江和安徽提到了同一个名词: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在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中。科技带来的新信息资源生产消费新场景,是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重中之重。

“当前科技创新更强调交叉和前沿,科技创新要交叉,产业创新要面向前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建表示,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和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前沿交汇点。尤其是长三角,有很多高质量的高校,可以充分交流碰撞,企业和行业也可以交叉合作。

这就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内涵。抓住这个基点,夯实全国乃至全球科技高地的基础,将是长三角率先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底层保障。

对外开放是另一个重点。经济学上有一个“本土市场效应”,即如果一个产品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在中国有竞争力,那么必然具有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的竞争力在国内首屈一指。在新的发展格局中,长三角不仅要率先融入统一市场,更要发挥引领作用,更好地融入国际大循环。两方面都要率先探索,率先突破。”浙江大学副校长黄说。

港口一体化是这种合力最突出的体现。浙江和安徽分别提到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管理,加快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深化港口合作发展,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加快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共建。

尽管江苏没有具体提及港口整合的内容,但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宏生告诉记者:“我们一直在与其他两省一市合作,加密南京-洋山快线和南京-宁波集装箱班轮航线,促进长江南京以下港口和航运通道的畅通高效。”据了解,目前江苏港口集团下属港口至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江海中转航线服务效率明显提高。

最后一个穴位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屏障问题。黄认为,行政壁垒仍是长三角建设统一市场、形成顺畅内循环的最大障碍。

"关键是打破市场分割和行政壁垒."他认为,国内贸易自由化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来自行政边界,行政边界成为经济壁垒。“因为每个地方都要追求本地区GDP的最大化,也要考虑本地区当前利益的最大化,这与经济一体化会有冲突。”

通过四次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个问题会得到进一步解决。

作为长三角打破行政壁垒的先行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出现在上海、江苏、浙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年,这块“试验田”成绩斐然。以集成性制度创新为重点,形成了32项开创性制度创新,形成了“行业共治、制度合法、市场运作”的跨域治理新格局。

安徽虽未进入这块“试验田”,但步伐不甘落后,拟与上海、江苏、浙江政务服务扩大“一张网管理”和“一卡通服务”覆盖面,从民生角度打破行政壁垒。

“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协商机制,赋予一定的行政权力。这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难点。既有经济和行政机制,也有市场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黄对说:

从四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长三角三省一市局长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决心。面对率先形成发展新格局的目标,这个充满活力的河口三角洲未来可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