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古人如何利用光速传讯(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人如何利用光速进行交流)

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利用光速进行交流的?

残存的汉代长城和烽火台

破城子汉代遗址出土的火成菊苣

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烽火通信,速度堪比今天的光电传输。

在甘肃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中,有一种藏品叫火火赤草,呈圆柱形,用绳子将芦苇杆绑牢,有的比较长,2米左右,有的比较短,不到1米。它们出土于河西走廊瓜州县东南25公里处的一个名叫破城子的汉代遗址。其功能是用来点亮灯塔的。

一、两个古代交流的故事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马拉松海边附近发生了一场战役,史称希腊-波兰战争,最终雅典人取得了胜利。为了传达胜利的喜讯,雅典指挥官派了一个叫珀利皮德斯的士兵回去告诉这个消息。佩里皮德斯是著名的“飞毛腿”。他一口气跑到雅典,上气不接下气,激动地喊道:“雅典人,我们...赢了!”说完,他倒下死了,筋疲力尽。

这就是现代马拉松的起源。

锡伯战争前三百年,也就是西周周幽王时期(前782-前771年),也发生了一起因传播而导致的灭国事件——烽火戏诸侯。

西周有个美女,夸她不爱笑。为了取悦她,王猷举行了篝火,并呼吁王子。群臣赶到那里,才发现不是土匪,只好仓惶撤退。后来,随着残戎的入侵,周幽王用篝火发出了警告信号。王子们认为这是另一个骗局,而不是去。结果,王友被残戎所杀,褒被俘虏,西周灭亡。

当然,西周灭亡是历史必然,烽火戏诸侯只是催化剂。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3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在用烽火通信了。

理论上,信标的速度就是光速。光速约为每秒30万公里,一场42.195公里的马拉松指日可待。如果当时希腊有烽火台,长跑运动员佩里皮德斯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第二次信标传讯有多快?

烽火台是古代敌人入侵时的紧急军事警告信号,烽火台后来成为中国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

甘肃境内有战国秦汉明三大长城。长城是由关隘、城墙、城楼、烽火台组成的大型军事系统工程。无论汉长城还是明长城,烽火台的数量都是最大的单体建筑。目前,汉长城沿线已发现408座单体建筑,其中包括375座烽火台。明长城沿线发现1519座单体建筑,其中包括1218座烽火台。

为什么要建这么多烽火台?这要从烽火台的作用说起。

古代的烽火台基本都是用交通线和边境线来设置的。河西走廊的长城烽火台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与长城一条线上的烽火台,任务是报火、送信、守长城、守边境。另一类是瞭望报警的烽火台,是延伸到长城边墙以外的瞭望线。它的主要任务是向指挥部门传达准确的军事信息。

当马蹄混乱,人们哭泣的时候,烽烟就是伤口,是紧急动员令。点燃烽火台上的火,一股浓烟升起。当人们看到烟火时,他们知道有敌人袭击。

“白日升一盏明灯,夜晚升一把火”是篝火的两种形式。从视觉原理来说,人们在白天很容易看到烟,而在晚上却能清楚地看到火。要让白天的烟更浓,你得有特殊的材料,比如用狼粪做燃料。

为了快速传递信息,长城沿线修建了大量的烽火台。汉朝边境五里有洞,十里有码头,三十里有堡垒,一百里有堡垒。

如果边疆有警察,消息要多久才能准确到达长安?据汉简记载,汉代烽火通信的速度一度约为99里,西汉实行一日十八时制,一里等于今天的325米。按此换算,汉代烽火台的传输速度为一昼夜579.15公里,从敦煌到长安只需三天两夜60小时。

汉武帝时期,“帝王双璧”卫青、霍去病率军抵抗匈奴时,以篝火为行军令。借助篝火高效便捷的传输,汉军可以日夜将河西军事信号传输到辽东,达数千里。

“等车到甘泉,篝火通长安”一点也不为过。甘泉在今天的陕北,距离汉都长安约300公里,烽火通信已达,而邮差还在600里之外。这首诗也揭示了汉代军事交流中的烽火与驿站并行制度。在下雨刮风的天气里,当篝火无法一下子点燃时,边亭会派出飞马或者命令人快速跑到其余的烽火台传递信息。“匈奴交通,刮风下雨,篝火不燃,急传话,人就病了。”

烽火台是如何准确传递信号的?

烽火台本质上是一个警报系统。烽火作为传递军事情报的手段,是如何传递信号的?当然可以?火冒出烟,就说明“狼”来了。其实没那么简单。

20世纪70年代,甘肃敦煌出土了大量汉简,其中包括《塞尚烽火之约》。《品悦》记载了比较完整的预警条例,通过事先分析敌情,用具体的信标信号和不同的组合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这些预先安排好的信号,可以使汉军快速准确地了解敌情,从而调动部队备战。史料中还记载了其他关于敌军入侵的规定,如敌军进入要塞,举起篝火时,所有守卫和负责侧阁的官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位,以便及时向上级的姓府报告入侵人数和入侵部位。

汉代实行“三兽三菊苣火”制度。比如10个以上的敌人在长城外或者已经有一个以上的敌人进了长城,白天给两个烽火,晚上给两个菊苣火,同时要烧一个工资。1000多敌人攻打亭子屏障的时候,是三峰三菊苣三积薪。如果敌人已经攻占了亭子屏障,士卒必须点燃琉璃苣火,并开启和关闭,这被称为“离合琉璃苣火”,这意味着局势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明代实行五信标及以上制度,利用硫磺、硝石等物质和射击声,使军事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准确。如果入侵的敌人数量在一两个到一百多个之间,就给一个烽火台,放一炮;500多人,二营,二炮;一千多人,三把火,三门炮;五百多人,四座烽火台,四门大炮;一万多人,五把火,五门炮。

驻扎在烽火台的战士们为了保证烽火台的正常运转,保证信息的畅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种古老而快速的光速通信技术也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