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有哪些(斑节对虾)

斑节对虾(斑节对虾的防治疾病有哪些)

斑节对虾俗称草虾,是目前世界三大养殖虾种之一。它可以在中国南部沿海种植两种作物。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食性杂,能长期耐甘露,易于劳作和销售。随着对虾养殖的发展,环境污染、养殖不规范、种质退化等原因,对虾病害趋于严重,养殖成活率下降,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制约了斑节对虾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

斑节对虾的疾病首先要预防,预防重于治疗。所以平时要观察虾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以便及时处理疾病,把损失降到最低。一般来说,健康的斑节对虾胡须比虾体长还长,游动的脚光洁,肚子饱满,尾扇张开,见光就闪避。但是,食欲不振,头贴墙,长须断,胃气不足空等。是这种疾病的症状。

斑节对虾常见的虾病

1.尾椎萎缩。常发生在无节幼体阶段,发病时刚毛和尾刺弯曲变短,使污物缠绕,幼虫下沉,严重时幼虫大量死亡。这种疾病是由不干净的水质引起的。

2.肝浊。是由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于神秘虾的幼体和早期幼体。患病幼虫和幼虫常浮于水面,行动缓慢,肝脏混浊不透明。严重时肠道变得浑浊不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危害大。

3.弧菌病。它是由弧菌侵入血液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多见于蚤幼虫、糠虾幼虫和幼体。病幼虫活动明显下降,趋光性弱,腹部拱起,体色苍白。显微镜下,体内有大量活跃的细菌。被感染的幼虫死亡率非常高。

4、烂鳃。养殖池塘底部的淤泥或饵料残渣大量堆积,使大量杂质附着在鳃上,鳃被堵塞、损伤、变色,出现全面或局部变黑的症状。

5.不完全尾症。过度刺激引起的碰撞,或者换羽时的尾部损伤,都可能导致尾扇溃烂缺损,病情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死亡。这种疾病常伴有黑斑病。

6、卡通肠(肝硬化、肠炎)。虾生病时,壳变软,活动能力差,来到岸边。如果剖开病虾的头部和胸部,可发现其肝胰腺肿胀、发炎、变色或萎缩变硬,后肠可能化脓,但鳃可能仍正常,也可能因久病而发黄或腐烂,死亡率相当高。

疾病诱因分析

1.外部因素

(1)海域环境污染由于部分地区盲目追求高产,采用高密度养殖,虾池有机质积累过多,大量的水质变化和池塘冲淤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海域,导致海域富营养化,带有病原体的病虾池污水排海,也导致虾病感染。

(2)气候突变的对虾发病高峰往往发生在寒流或持续暴雨等异常气候之后。由于区域气候的突变,会引起近海水源和虾池的环境变化,如盐度、pH值、水温、溶解氧和氨氮的突变,影响虾池的生态平衡,恶化养殖环境。

(3)虾池养殖条件不完善。未经处理的被污染且携带病原体的海水被直接用于养虾,这是一个潜在的疾病风险。

(4)养殖技术不规范和管理不完善,放养密度过高和投喂量过大,导致对虾代谢产物过多,水质和沉积物恶化,盲目用药会导致虾池水色突变。“养虾先养水”,这是水产养殖的座右铭。虾池水色不好,水质指标不稳定,经常诱发虾病。

2.内因

(1)虾苗的体质。在养殖期间,高温和频繁使用抗生素培育的虾苗和已生产四五批的无节幼体,抗病能力差,易发病。

(2)虾苗携带病毒的潜在危险。目前国内亲虾很少,很多育苗单位使用未经检疫的进口亲虾,可能携带病毒。

那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1.合理调水

虾养殖周期长,喜欢潜水。藻类不能培养太厚,建议在培养前期进行肥水处理。培养中后期要及时添加真菌,平衡藻相。使用了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和EM细菌。

定期施用芽孢杆菌复合制剂,降解水产养殖代谢产物,促进优良浮游微藻繁殖,抑制有害细菌繁殖,促进有益菌优势形成,改善水质。播种前施用芽孢杆菌制剂后,每隔7-15天追肥一次,直至收获,用量可为第一次的50%。

培养中期后,添加培养环境调节剂、沸石粉等。每隔7-10天施用一次,吸附和分解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天气变化时,施用养殖环境调节剂和有益菌。当pH值发生变化时,使用腐植酸制剂进行调节。下大雨,酸碱度太低的时候,可以撒点石灰水。

2.饲养和管理

放苗后的第二天,开始配合饲料的投喂,每天每万尾虾苗0.06公斤,此后每天增加10%。放养15天后,在池塘周围设置饲料观察网,每次在规定时间内检查观察网上饲料的投喂情况,以调整下一餐和第二天同一餐的投喂量。

虾的投喂量应根据虾的个体大小、养殖密度、水温、天气变化、水质、底质情况、健康状况、生理状况、摄食状况等灵活调整。

不要扔变质的饲料,水质不好的时候少扔,大虾生病的时候掺药饵的时候少扔,大虾蜕皮的时候少扔,蜕皮后多扔,天气不好的时候少扔,残饵多的时候少扔,没有残饵的时候多扔,养殖前期少扔,中后期多扔,规格不一样的时候多扔。

原则上,前期每天的投喂次数少,后期多。前期每天喂食2 ~ 3次,中期每天喂食3 ~ 4次,后期每天喂食4 ~ 5次。放养后的第一个月,投喂时尽量在整个池塘均匀分布,养殖中后期在虾池周围均匀投喂。整个饲养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投喂时间,体长应小于6厘米,控制在2小时以内;体长6 ~ 10 cm,宜控制在1.5小时;体长10 cm以上,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

根据对虾的生长状况和季节变化,可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和营养增强剂如维生素C、胆汁酸、杜仲叶提取物等,保护斑节对虾肝胰腺健康,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从而增强斑节对虾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