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好心好意谈观后感,于丹为何被轰下台?(于丹为什么被轰下台)

于丹为什么被驱逐?(好心说说观影感受,于丹为什么被赶下台?)

我认识于丹很久了。2007年初,老詹去了《人民日报》海外版,策划了“于丹为什么这么红”的系列报道。报告会结束后,我在编辑部采访了于丹,她的聪慧、智慧、自信和谈话中的激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别时,于丹把她当时在世界上很难买到的著名作品给了我。从那以后,我们虽然联系不多,但还是经常在一些公共场合见面。她被邀请上台做一个或长或短的演讲。和往常一样,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前几天,我惊讶地在网上看到“于丹尴尬,被北大学生赶下台”的新闻。消息称,北大百年讲堂举办了优秀的传统戏曲表演,十几位古代珍稀的昆曲大师,数十首经典唱段,精彩纷呈,脍炙人口。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请于丹上台谈谈自己的感受。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就遇到一个人在台下喊着“于丹,你下去”。大家纷纷响应,叫嚣,起哄。于丹只说了一句“把所有的尊重都留给老艺术家吧”,就尴尬地走了下来。

于丹被“轰炸”,引来网上各种评论。有的表示同情、愤慨和不解,有的幸灾乐祸,说酸话,甚至鼓掌。于丹本人对此相对平静。他在微博中三次回应,并具体说明演出性质是“面向社会”,不仅仅是为了北大,“不要误解北大的学生”,“虽然因为太晚大家都喊了几句,但绝对没有不雅或过激的语言。”她宽容地说:“人们买票是为了听歌声,而不是演讲。我们都是热爱昆曲的人。因为爱,一切都可以理解。”

当这件事告一段落时,我们本可以不再谈论它。但为什么一个曾经那么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大学教授、文化学者突然遭遇尴尬,甚至被“轰”下台?挺值得深思的。作者认为,在中,有一些意外,但在这些意外中,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意外。

首先,时间不对。

著名的歌剧表演结束后,于丹上台准备他的演讲稿。这场演出真是精彩。不过,毕竟演出了三个多小时。节目再精彩,名人再有教养,观众坐在这里听了这么久,真的累了。此时,如果再冒出一个和表演几乎脱节的人,就得滔滔不绝了。从心理上来说,人们自然不会接受。

第二,位置不对。

于丹被“轰炸”的地方,是一所一直倡导“学术自由、特立独行”作为精神遗产的北大。北大学生一直提倡凡事“有主见,有自由思想,有叛逆精神”。于丹关于《论语》的“余论”,天生带有传道授业、解惑解惑的色彩。本来是面向文化水平不高,几乎没有历史知识的普通大众的。那些自诩为精英的北大学生并不买账。这一次你居然主动上台,不就是找上门来无所求吗?

第三,内容不对。

在著名艺人唱完之后,听他们说说自己的演唱心得,讲讲幕后的故事,听众是愿意甚至愿意接受的。但此时,以演讲和讲解《论语》著称的于丹站在台上,准备“代表观众”发表自己的观感,就有些不合时宜了。更何况,于丹的“话语体系”虽然含义深刻,充满激情,但由于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和整齐的排列,实在缺乏朴实和真诚,容易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缺乏与受众的平等交流。这种言论容易被普通人接受,会大声欢呼。难免不被有个性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所接受。

"虽然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一位深度媒体人曾这样评论于丹事件,认为北大学生无论如何不应该采取“砰”的态度。

不过话说回来,还不如“吵”和“轰”,也未必是北大学生。因此,认为我们应该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是愚蠢的,不仅是于丹教授本人,还有那些不分时间和地点,不分内容和场合,喋喋不休的发言者,尽管你的意图可能是相当好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