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厌学(初中生心理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厌学
表示
厌学学生在行动上表现为讨厌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或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讲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上课睡觉甚至捣乱,对学校和老师不满,过于依赖家教,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靠抄作业为生,甚至不交作业,没有学习的动力。他们来学校学习,只是被老师和家长逼的,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出现。对一切学习活动漠不关心,比如练习、作业、考试等。,从不学到混学,再变成学困生,造成恶性循环。
厌学的后果
结果
厌学情绪一旦产生,就会对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产生逆反心理体验。如果这种经历在一个人身上长期存在,就会沉积固化成不良的学习品质,影响个体发展,甚至贻误一生。目前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很多,但受社会因素影响并不大。他们主要受校内外学习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既有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方法、家长教育方式等外部因素,也有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的内部因素。
但总的来说,学生不是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而是认为家长、老师、学校做得不好,导致学习兴趣降低,甚至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原因分析
理由
学生从一开始就不厌学,不是简单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外界客观因素的刺激和学生现有心理水平的冲突造成的。
低水平的人格因素是厌学的自身原因。
1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学生对待学习成败的态度。当然,学生的学习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往往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很大影响。如果学生经常在学习中看到失败而没有成功的希望,他们就会降低学习热情,失去努力学习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信心。
这些学生大多是有学业障碍或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时间长一点,他们就会变成整体学习困难的人。
起初,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后来由于学习行为中的许多问题,不良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和积极兴奋的情感输入,很难有效地处理知识内容,有些人甚至因知识差距而阶段性地失败,因此他们经常表示害怕考试。
其中初三学生最讨厌考试,最担心考不上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也有一定比例讨厌考试。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成绩不好或者成绩直线下降。从经验中我们知道,这部分学生群体也是很不稳定的,他们的学习信心往往会随着考试成绩的起伏而变化。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一定次数或次数的分数提高而提高学习兴趣,而另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一次或多次的分数降低而失去信心,降低学习欲望。
2心理动机的期望和诱导阻断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成就感强的学生认为自己达到学习期望后会得到老师的积极评价,因此会努力学习以取得优异成绩。
现实中,老师总是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递积极的评价,如肯定和期待的眼神、点头、微笑、表扬的手势和语言等。
由于教师学习期望的丧失,他们往往不会被指责通过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没有这种外力,这些学生就不会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从而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也无法从老师的期望和学习中得到诱导。这样的恶性循环,快乐的和鼓舞人心的学习都不会存在,厌学情绪也会随之而来。
3意义障碍和逆反心理
根据心理学研究,青少年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了他们对成人某些要求的理解,使他们无法将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甚至对知识和要求产生心理抵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老师不考虑学生的动机,在教学中经常把学生不存在的动机强加给他们。
比如老师错误的批评和对学生的主观负面评价等等。,可能会让学生对这个老师有意见,造成重大障碍。他们将不再接受这位老师来自意见,有时会发展成激烈的对抗状态,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恶化师生关系,甚至不喜欢他所讲的学科,从而对这门课产生极大的厌恶。
初中生人格发展的不成熟是厌学的一个可能因素。
因为初中生正处于半成熟半独立的时期,认知水平尚未成熟,所以在追求一个远大的目标时,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执着。“把头吊在横梁上,把头粘在圆锥体里”的故事也是大人的典故。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还没有脱离“玩”的本性。他们最想做的是“玩”,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睡眠。
可以看出,初一学生正处于过渡阶段,他们对活动的需求还是比较强烈的。所以,虽然他们给自己定下了远大的目标,比如上大学,成为科学家等等。,他们不会给自己定小的短期目标。他们仍然不了解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心,在学习负担过重时失去学习兴趣。
学校教育的弊端是初中生厌学的直接外部原因。
1 .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时间过长
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现在的教学还是遵循这样的程序: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习题;教师命题测试——学生测试;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教学方法改进了,课堂活跃了,讨论多了。但是讨论还是受到老师的限制,学生在这个范围内讨论,达到老师的预期目标。在这样的被动模式下,再怎么精心设计,其趣味性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大部分课堂教学还是满课(改进后就变成满题),学习缺乏新鲜感,探究欲望降低。
2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所改进。
目前教学中虽然有一大批在改革教学方法的探索者,但他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课堂上大做文章,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然而,经过45分钟的兴奋后,学生未能有效地处理信息,并将知识归还给教师。
学生也对目前盲目使用电教、盲目追求花样的教学方式感到厌恶。他们还是自始至终喜欢有知识有素养的老师。
目前的教学方法改革只倾向于让学生多记,而不注重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节课的出发点只是理解内容,没有“训练”这个环节。
而家庭的社会压力是初中生厌学的外在原因。
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社会活动,几乎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活动。正因为如此,一些人往往把这次活动的结果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
同时也会被公认为老师和家长评价的参考值。当老师和家长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用这一理念来控制自己对学生和孩子的行为时,就会对学生产生压力。
而且在现实中,如果教师希望学生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出发获取知识,以便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而督促学生学习,一般来说,只要方法得当,学生是不会有学习压力的。
但如果教师从个人利益出发,比如通过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或毕业率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甚至为其职称和晋升寻找机会,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会因个人功利而变得严厉和超强,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会产生。时间长了,学生在学习中变得厌倦。
家长方面,目前家长脑子里充斥的都是“只学高”的教育观念。有些家长不客观考虑孩子的实际和环境因素。他们必须让孩子上大学,剥夺孩子的自由时间。他们以“保持好成绩”和“赶上坏成绩”的原则督促孩子。
为此,除了学校学习,家长还要为孩子请家教、加班。有的同学采取了各种手段,还是达不到家长要求学习或者赶不上。此时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学习由倦怠转为厌倦。
防止初中生产生厌学的对策。
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很多。相应地,防止学生厌学的策略也应该是多维度、多种多样的。在此,针对学生厌学的内因和外因——即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外动力机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重视初中生内部动机的激发
在学校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活动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使他们产生特殊的好奇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创设情境
通过“提问”,学生对自己想学的东西产生怀疑,产生心理上的不和谐。方式可以表述为: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规律,等学生理解后再举反例——提出几个可以回答的问题。
鼓励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鼓励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尽可能地鼓励和肯定学生,即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不当之处,也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3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当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为此,首先要寓教于乐,把学习和实际任务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成功。从教学经验和调查中发现,学生特别喜欢微机、实验、英语听力等实践活动。,因为他们喜欢边做边学。
“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一些能引起学生愉快心情的活动,会使学生对文化学习产生兴趣,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其次,要提高“给予”的艺术,传授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方法,这样既能调动学习热情,又能保持学习热情。
学生应该对失败有正确的态度。
学生要认识到,暂时的学业失败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长期的连续成功和长期的连续失败一样对学习不利,因为已经成功的学生心里都有一个暗示,不需要再努力就可以在未来成功,学习动力会逐渐减弱,学习成绩会下降,学生还是会想不通。这时候如果加上其他性格因素,可能会厌学。
5 .利用兴趣转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如果学生对学习以外的活动有强烈的内在动机,他们可以采取将这些活动与学习联系起来的方式来产生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
利用外部强化形成内部动机或者直接培养外部动机。
1 .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要具体,远大的目标对初中生起不到积极的作用,适当的目标难度要适当,让学生量力而行,容易被强化。
2及时奖惩
当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时,应立即给予鼓励和表扬,尤其是对学困生。
对于学习不认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惩罚是必要的,但惩罚要适当,让学生从心里信服和接受,否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逆反心理。
3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习结果的反馈起到了信息作用,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取得了多大的进步,达到了多少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可以采用分数加评语的评价方式来评价教师的学习成果,这样可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学习环境
1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和业务水平。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新颖活泼,不能盲目延长教学时间,否则学生会在极度的身心疲劳体验中逐渐形成逃避学习的潜意识动机。
2家校联系,寻求最好的教育
除了及时联系老师了解情况,老师还要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克服溺爱和苛求的心态,客观评价孩子,不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更不要试图从精神上和身体上控制孩子。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特长,把家校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自习室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