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当是什么?怎么来的)
在我国广大地区,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石碑,它们的深埋地下,有一半暴露在外。它们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矗立在房屋、村庄、街道、桥梁的战略要地,上面刻着几个雄伟的大字“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
(网络图)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石干当起源于中国古代人民对石头的崇拜,是一种精神性石头信仰的遗产。
这块小石碑放在这些特定的地方,是为了祈求灵石能够抵御一切邪灵,保护人们不受恶势力的侵害和骚扰。
元代文学家陶在《南村落田录》中记载了石敢当的遗风:“若有人家正门适街桥,立小石将军,或植小石碑,刻'石敢当'字样,以厌之。”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石敢当作为灵石信仰的特定文化符号,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之中,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民俗现象之一。
关于石敢当习俗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石敢当的意思是“石头可以作为它的撞击物”,所以应该放在人们生活中一些关键的地方,起到辟邪、消灾、避难的作用。“故镇在鲁府,曲巷府前有处,墙角街。”
第二种观点认为石敢当是五代名将。初唐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急章注》中说:“敢言者无敌。”据他说,所谓“石敢当”是一个叫石的战士。
(网络图)
第三种说法是石敢当源于某件事或某个人的传说。
在《泰山民间故事大观》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记载的:石敢当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有一天他去山里干活,正好一个新娘结婚了。石敢当发现轿子后面有四个小鬼。他勇敢地护送轿子进入新郎家,因为他害怕孩子们会伤害新娘。小恶魔不打算停下来,但他在新郎的房子周围徘徊。石敢当马上捡起两块石头放在大门口,大声吼道:“石头在这里,就说明石敢当在这里。”从此演变成一种习俗。
另一个故事是,山东泰山附近有一个县,以前人们安居乐业,但后来恶鬼经常出入,人们深受其害。连县长石敢当的儿子都被残害致死。石敢当带领人民与恶鬼殊死搏斗,最终打败了恶鬼,恢复了和平安宁的生活。石敢当去世后,为了纪念他,家家户户都竖起了“石敢当”四个字的纪念碑。
当然,这些传说都源于人民对恶势力的痛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附于石敢当。
《石敢当》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汉代。西汉书法家尤氏在他的《集九篇》中写道:“学虎,石敢当,不侵,龙不绝。”
中国出土的最早的石敢当铭文起源于唐代,出土日期在宋清。当时福建莆田县知府整理县衙,发掘出一块石敢当石碑,碑文为“石敢当,镇满鬼,累灾,官有福报,民有安康”。风生水起,礼乐鼎盛。“唐历五年四月十日”等字样。
泰山石敢当的出现要晚一点,大概形成于明清时期。
(泰山)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把石敢当和泰山结合起来呢?这和泰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关。
泰山所在的齐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泰山居五岳之首。它不仅宏伟,而且在钟灵也是独一无二的。自古神秘,享有“泰山安,天下安”之说。正因为如此,泰山在历代皇帝心中也享有崇高的地位,成为皇帝祭天封禅的圣山。
自秦始皇封泰山,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等。都在泰山举行了盛大的封禅仪式。
在古人眼中,封禅仪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司马迁的父亲因为错过汉武帝封泰山为禅的仪式,遗憾终生。他在《史记》中写道:“我手一动就在哭。今天我要接管千岁的统治,封泰山,但我做不到。我都是夫妻了!”
泰山封禅仪式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祭祀仪式,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也对神话中的泰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人们将原始的岩石信仰和泰山信仰结合起来,形成了明清时期的“泰山石敢当”习俗。
由此,泰山石敢当不仅具有“镇宅、厌灾、消灾、防灾、保平安”的原始功能,还具有泰山所蕴含的灵性和神力,赋予人们有求必应、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