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之父(谁是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一个能震动中国的名字。
他是太空飞行之父,导弹之父,他发明了太空飞行和导弹等术语。
他是两弹一星之父。他带领团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火箭,第一枚核导弹,让新中国巍然屹立。
他的“钱学森之问”至今无解。
是什么成就了钱学森?中国能回到钱学森吗?
01
在介绍钱学森之前,必须提到江南的钱氏家族。千余年来,钱氏尊师重道,勤俭持家,宰相、院士、学者、人才辈出。宋代的,明代的钱,民国的钱穆、钱钟书都是钱氏宗亲。
是什么让钱家如此辉煌?
答案是钱的祖籍,钱柳。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创建者,被称为“钱王”。他在位期间,努力使江南富裕起来。他对后代要求极其严格,立下了钱氏家训:“爱子不如教子,教子读书为第一义”,植入了延续千年的钱氏家族优秀基因。
中国科学界有“三钱”,航天之父钱学森,力学专家钱伟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他们也是钱柳的后代。
钱学森,生于1911年,是钱柳的第33个孙子。
02
听过钱学森演讲的人都知道,他说的是北京话,不是上海话。这是因为他三岁时搬到了北京。
钱均夫的父亲早年留学日本,重视独子钱学森的教育投资。他把钱学森送到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所小学是中国第一所引进西方教育理念的学校。
经过六年的思想启蒙,钱学森升入了一墙之隔的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里,钱学森被教导不要死记硬背。“如果你能考80分以上,你就能取得好成绩,真正掌握和理解你所学的东西就行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点,让你开始掌握自己的人生。
但谁也没想到,钱学森中学毕业后连续三分相遇,每次都是猝不及防,每次都是脱胎换骨。
1929年,校长钱学森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在学校,他努力学习,目标是成为下一个詹天佑。然而,他的成长轨迹突然被改写了。
1932年,“一二·二八”事变爆发,日本飞机入侵上海,轰炸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看到惨状,钱学森意识到单靠修建铁路是救不了中国的,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田空,成立了学习航海的志愿军空。
1934年,钱学森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30年因病休学一年)经过严格选拔,钱学森考入庚子赔款的公派留美学生,赴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空齿条”专业。
这种主动的改变会给钱学森带来什么?
在麻省理工,西方学生看不起中国人,但钱学森不服,一年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士。航空空齿条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美国所有的飞机公司都因为害怕中国学生窃取技术而拒绝接收中国实习生。
25岁的钱学森被迫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转变。获得航空空齿条硕士学位后,前往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空理论。在这里,有一位世界著名的航空空理论研究权威——冯卡门教授。
向冯·卡门学习,钱学森必须小步快跑。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众多顶尖人才中脱颖而出。当时冯·卡门去过航空空工业几乎为零的中国,在课堂上能读到钱学森热切的眼神。他对钱学森大加赞赏,说:“世界上有两个最聪明的民族,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中国人。”
冯·卡门
就在钱学森的航海空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的时候,他开始了第三次转型。这一次,他瞄准了火箭。
1938年,冯·卡门接手了美国人研究助推火箭的任务,钱学森加入了这个神秘的“火箭俱乐部”,成为其中一员,从事理论研究。后来,火箭研究成为美军的重大项目,钱学森成为美国火箭工业的“五大奠基人”之一。
二战爆发后,德国用导弹的威力轰炸了英国伦敦。瞬间,巨大的废墟让美国大为震惊。罗斯福总统很快决定冯·卡门的火箭俱乐部将专注于火箭和导弹。就这样,钱学森成为了世界顶级“导弹俱乐部”的一员。
1941年,美国火箭的摇篮——冯卡门实验室正式成立。最紧迫的任务是设计射程超过100英里的火箭。钱学森被任命为火箭研究组组长。
沈倩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他撰写了美国第一部《喷气推进》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喷气推进原理和导弹性能,并被选为大学教材。
因为是外国人,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的种种限制。然而,当时的战争形势迫使美国吸收更多的顶尖科技人才,而在冯·卡门的推荐下,美国军方一路给钱学森开了绿灯:允许他参与陆军、海军空武装力量、国防部和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等所有军事机密工作。
就这样,中国人钱学森凭借自己的知识进入了美国研究领域的核心,在五角大楼工作,成为美国倚重的精英。
1947年2月,在冯·卡门教授的推荐下,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这一年,他36岁。
03
忙于学术研究多年,钱学森至今未结婚。
事实上,钱学森有合适的人选,那就是他的干妹妹“钱薛莹”,本名蒋英。钱学森蒋英8岁。他们俩都喜欢音乐,经常在一起聊天。他们关系很好。
蒋英
钱学森留学后,蒋英的父亲蒋百里在美国看望钱学森,并带来一张蒋英的照片。后来,蒋英考入国立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青年女高音。
但在此期间,钱与江的交往并不多。
1947年,钱学森回到杭州,与蒋英团聚。他们的爱情突然发展起来,科学家和艺术家很快决定结婚。
钱学森没想到,在以后的岁月里,正是蒋英高亢甜美的歌声,帮助他一次又一次战胜了磨难。
04
钱学森在美国呆了17年。他认为美国不能永远停留。他总是要回国办点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以华为代表的归国科学家的号召下,许多留学生心潮澎湃,放弃国外优良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国进行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的内心也在燃烧着一团火,“回到祖国去”在呐喊。
此时的钱学森在美国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工作,但他已经等不及了。1950年,钱学森告别众多朋友,以看望父亲的名义提出回美国。本以为风平浪静,却引起轩然大波。
这件坏事发生在钱学森的美国朋友丹尼尔·金贝儿身上。
金贝儿是美国海军副部长。他平日与钱学森交往密切,非常了解钱学森在火箭、导弹领域的杰出才能。当时,钱学森是美国国防部科学顾问团的重要成员。金贝儿认为钱学森掌握了大量美国军事机密,相当于五个师。
听到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金贝儿吓坏了,认为让这样的人回到红色中国会对美国构成巨大威胁。他立即拨通电话,向美国政府部门报告,要求立即阻止钱学森回家,宁愿枪毙。
1950年6月6日,钱学森在美国的地位突然发生变化,从五角大楼随意的客人变成了FBI调查的嫌疑人。不允许钱学森参与任何关于美军的研究。
至此,钱学森只能更加坚定地离开美国。
钱学森的离去让许多美国科学家感到惋惜。他们无法想象刚刚结束战争的中国能给钱学森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钱学森买了从加拿大渥太华到香港的机票,把行李和书装进木箱,从水路到香港,再转机到上海。然而,美国移民局动作更快,他们给了钱学森一个限制令:不准离开美国!
他的托运行李也被扣留,以非法携带美军机密文件出境为由接受调查。事实上,行李里的机密文件都是钱学森多年来为扩大知识面而做的剪报。美国媒体宣布,在钱学森的行李中发现了机密文件,钱学森随后与非法越境罪犯一起被关押。
警卫每隔15分钟就会开灯,让钱学森无法好好休息。目的是摧毁他的意志。在15天的拘留期间,他瘦了30磅。
由于暂时没有确凿的证据,钱学森被取保候审。据蒋英夫人回忆,钱学森像是变了一个人。她以前乐观风趣的丈夫变得呆滞,失语,但除了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美国政府的监控。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钱学森渐渐恢复了活力。几个月后,美国移民规划局以反复研究未发现机密文件为由,将行李退回。
钱学森和家人都松了口气,回国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但是美国政府还是担心钱学森太有价值了对美国不好,所以想出了一个坏招:拖延。
他被怀疑参与了美国共产党的活动,并威胁要颠覆美国政府,因此仍然被限制出境。
美国人的想法非常阴险。如果一天一天拖下去,你钱学森在火箭导弹的理论研究上就会落后,美国科学家就有机会把你甩在后面。
黑暗的岁月,不断侵蚀着雄心勃勃的钱学森。为了驱散愤怒,钱学森吹起了木笛,蒋英弹起了吉他,成了幽暗中唯一的亮色。
05
这一天已经拖了五年。钱学森没有一天不想回家。
直到1955年的一天,钱学森偶然在一份中文报纸上看到一个人的照片,他立刻兴奋地跳了起来。
这个人叫陈叔同,是他父亲的好朋友,现在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知道,如果能把自己在美国的遭遇告诉陈叔同,向中国政府求助,回国的希望就大了。
为了躲避间谍的监视,他让蒋英模仿孩子们的笔迹写信。写完后,他和蒋英开车去了很远的一家黑人超市买菜,并把信放进了邮箱,收信人是比利时的姜华和蒋英的妹妹。
钱学森为了回国,与美国政府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幸运的是,这封信居然躲过了美国特工的侦查,从美国到比利时,再到上海,一个月后在北京被周总理看到。情急之下,他立即展开谈判营救工作,最终利用中美民间交流协议,通过不屈不挠的谈判,将钱学森“要”回来。
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一双儿女乘坐“克里夫兰总统号”游轮赴港。但美国人还是不死心,会千方百计让钱学森在中途停留地上岸。他们的想法是,如果钱学森在邮轮上出了事,美国人脱不了干系,但上岸后无论发生什么,都与美国无关。
幸运的是,钱学森提前得到了朋友提醒,他决心不下船,因此在途中保住了性命。
跨过深圳河,钱学森终于安心了:就是家!
06
陈赓曾问钱学森:“钱先生,你认为我们中国人能搞导弹吗?”
钱学森脱口而出:“怎么了?外国人能做,我们中国人也能做。中国人比外国人矮吗?”
后来,他补充说,中国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服务:火箭军,它可以远距离和高精度地打击目标,这是现代战争所必需的。
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正式成立,钱老的愿望成为现实。
在国家的安排下,钱学森成为火箭和导弹研究的带头人。没有教材,他编;没有天赋,他教书,带领团队手拉手,一点一点做研究。
为了加速研究,首先引进了苏联的专家和技术。后来中苏敌对,专家撤走,中国只好靠自己。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钱学森带领团队终于攻克了核心技术,并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
仅两年后,完全自主设计的“东风二号”研制成功。没想到,发射失败。这让自信的中国导弹研发团队望而却步。设计导弹确实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之一。
作家迟子建说:“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炼和锻炼,这会使人的脊梁永不弯曲。”
失败并不总是坏事。钱学森很快恢复了团队的信心,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事故原因。
经过两年的努力,改装后的东风-2成功发射,中国导弹工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东风-2的射程只有美苏导弹的十分之一,这让钱学森不敢放松。特别是迫切需要发展原子弹头的运载导弹。
又是艰苦的两年,舰载导弹研制出来了。但飞行路线会经过甘肃的居民区,如果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精心设计,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终于发射成功,紧紧攥住心的钱学森终于笑了。
他把核武器和导弹结合起来,制造出威力强大的核导弹。从此,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敢小看中国。
曾经向美国政府通风报信的金贝儿后来说,把钱学森送回中国是美国历史上最愚蠢的错误。
地对地导弹,地空导弹,反导系统,长征一号三级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核动力潜艇...
钱学森不仅制造了它,还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专家,至今仍影响着中国航空空航天工业和国防科技。
07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点06分,钱学森在生命的98年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没有舞蹈的每一天都是对生活的失望。
钱学森带着为中国创造的11个第一离开了。他是一个不怕风暴的民族英雄。他一生都没有害怕过,也没有后悔过。
他最关心的是国家的创新。他常说:“我们要培养会动脑,有非凡创造力的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钱老生前最关注的话题。2005年,钱学森找温家宝谈话,问“为什么我们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无锡钱氏宗祠钱氏家训中有一句话:“不求利于一身,利在天下必求”。钱学森的一生,虽然没有他的祖先钱柳富有,却让整个中国巍然屹立,欣欣向荣。
鲁迅先生说,从古至今,都有努力的人,努力的人,为人民求情的人,舍命求法的人...这是中国的脊梁。
2007年,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获奖感言流传至今:
“在他心里,国家最重要,家庭最重要。科学最重要,名利最不重要。五年回国,十年玩两次。他是知识的宝库,是科学与旗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钱学森是难得的,但每个中国人都能有钱学森报国的爱国精神。
我只想在有生之年为我的国家服务。向民族脊梁钱老鞠躬,致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