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是谁发明的(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是谁发明的)

众所周知,一元二次方程属于初中数学知识,其解法有配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等。在各种方法中,配方法有其硬核的论述,公式法有其复杂的造型,还有优雅的因式分解法,其神秘的气质让初中生又爱又恨!二次方程的解法已经成为数学基础的基础,用这样的基本方法在21世纪诞生了新的解法,势必赚足眼球!

“一元二次方程新解”的发明者罗伯逊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华裔数学教授,也是美国数学教练。罗伯逊教授说,“如果这种方法直到今天才被人类发现,我会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个话题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数十亿人都遇到过这个公式及其证明。”

事实上,在古代,全世界的数学家都在研究一元二次方程。虽然没有完全相同的方法,但就其内涵而言,古代的一些解法与罗教授的解法是相似的。不难想到原因。古代数学家没有韦达,更没有代数的符号记数法。现在罗教授的解决方案有“踩肩膀”之嫌。那么,这种方法的含金量有多高呢?我们不做定量的判断。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个二次方程的解PK。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今数学大神的精彩表演吧。

2019年新解决方案

有请第一位选手上台,掌声欢迎罗教授!为了更直观,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方法。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x-8x+12 = 0,先假设这个方程的根是R和S,

那么一定有:x-8x+12 = (x-r) (x-s),

展开右边:x-8x+12 = x-(r+s) x+rs,

对应的左右相等,结果是:r+s = 8;RS=12,

关键部分来了。因为刚才它们的和是8,R和S的平均值是4,所以方程的根可以设为4+K,4-K,又因为RS=12,那么(4+K)(4-K)=12,那么16-K=12,那么K=2(-2是同一个结果)方程就解出来了!如果二次系数不是1,先把二次系数改成1,再做上面的操作。

当这个解决方案公开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有人说,这个解决方案简直太好了,不需要记忆异常的公式,也不需要寻找那个公式的小尾巴。当然,也有来自中国留学生的声音:这不是交叉乘法吗?解一个方程需要很多步骤。我们需要的不是如何解方程,而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正确求解!也有人认为这只是维耶塔定理的一个小应用,维耶塔定理的表述更一般。

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佩服罗教授的思维之新颖,是“旧知识”与“新逻辑”的巧妙结合!

古阿拉伯语溶液

说到古代阿拉伯数学,我不得不提到一位重量级人物——阿尔华拉·墨子。“代数”一词源于公元825年一本用阿拉伯语写成的书的书名,作者是华拉·墨子。没错,他是我们今天第二个上台的选手。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罗教授的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阿尔花剌子模,阿拉伯人对方程的理解简直是登峰造极!

在书中,阿尔拉·墨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平方和这个平方的十个根等于三十九个迪拉姆。多少钱?”是不是看起来太迂回了?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代数符号,古代的数学方程只能用文字来描述。我来帮你解释一下,如果这个数是X,那么“平方”就是X,“平方根”就是X的根,那么“平方根”就是指“X”,“这个平方的十个根”就是10X,问题就转化为求解方程:X+10X=39。不得不佩服数学符号对数学的意义。这样短的符号和冗长的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花刺模块给出的解法是:(注:下面的“根”不是指现在方程的根,而是指平方根)

①根数减半。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将10减半,所以我们得到5;

②自己乘以5,再加上39,得到64个;

③取64的根,即64的平方根,得8;

④从中减去一半根数,即8减5得3,方程就解出来了。

有小朋友发现了问题,因为二次方程有两个根,都丢了!别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因为当时的人普遍不接受负数,所以自然不会考虑负数。如果能出现负数,那么在③处,直接用64的平方得到8,然后两者减去5,自然就得到两个根,3和< 13。今天借用历史传统,这里还是不谈负数,就是考虑平方根的正根。

以下纹身子模块的解决方案符合今天的公式:

我们还可以看到,华腊子模研究的方程是一个二次系数为1的二次方程,即x+bx+c=0,上述方程的解是用字母的系数设定的:

如果考虑正负平方根,二次系数不等于1,这就是现代版的求根公式!

当我第一次看到花剌子模方程的解时,我很不安。这个解决方案是怎么想出来的?脑洞太有必要了。不仅我这么认为,我相信他同时代的人也有这个疑问,所以花剌子模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觉得应该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想了一个证明方法,考虑到其他同事的知识水平,这个方法必须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其实他发现这个方法就是几何方法,没有什么比图形更容易让人理解的了!

该方法如下:

①构造一个边长为X的正方形和一个长宽分别为X和10的长方形,则它们的面积之和为X+10x;

要理解X+10X=39的等式,即当图形面积为39时,边长X是多少?

②将矩形一分为二,即分成两个5X,然后将一个5X平移到底。这个时候面积还是39;

③完成右下角缺失的正方形,很容易知道虚线的小正方形边长为5,面积为25;

④此时大正方形的面积为39+25=64,中大正方形的边长为8,再用8减去5自然求出X=3。完成!

可见在花刺子模的计算方法中,每一步都是严格对应他的几何证明,令人信服!华拉子模之后很多数学家也在研究二次方程。从9世纪到16世纪,几乎所有关于代数的书籍都是从“X+10X=39”开始讨论方程的。如果二次方程圈要祭祖,花拉子模一定是第一候选!

中国古代的二次方程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如祖冲之、秦等知名人士。我们古代数学重在“算术”。可以说算术异常发达,常常让西方数学家瞠目结舌。既然要计算,就要参与“二次方程”!对于中国二次方程的求解,我们大致介绍一下朝贡信息资源在两个时间节点上的贡献,一是《算术九章》,二是《勾股方图》。

①《九章算术》卷九有一题:“今有不知大小之城,各开中门,出北门二十步有木,出南门十四步有木,西一千七百七十五步有木。问城市的几何?回答:250步。”

如图所示,DEFG是一个方形的小镇。北门H位于DG的中点,南门K位于EF的中点。北门20步有一棵树,南门14步到C,再往西1775步到b,只要看到A处的树,求小镇的边长。

原文还给出理解方法:“以出北门步数(20)乘出西门步数(1775)次为实,以出南门步数(14)为从法,以方分之,即城边。”以上文章中的“实”是指常数项,“跟随法”是指第一项的系数。由此可得二次方程:X+(20+14)X-2201775 = 0。至于如何解这个方程,只有“按方除之”才能解这个方程,留给后人无限遐想!当然,这也很符合《九章算术》的一贯风格。给出一个问题,匹配一个答案,剩下的自己想!后来刘徽在给《九章算术》做注释时,只对为什么这样列方程做了合理的解释。至于如何解方程组,还是没有提到。

②公元3世纪的数学家赵爽,在注《周易算经》时,不仅给出了勾股定理的完美几何证明,还给出二次方程的解法!其中一篇论文说:“它的双弦是一个广大的组合,使那些看到钩子和股票的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四是减它,剩下的收入就是差,差就是减和,剩下的就是宽,减到弦上就是你要的。”

这里对抽象的文言文不做过多解释。如果方程可以写成:X-bX+c=0的形式,那么方程的根就是X=(b-√b-4c)/2。可以看出,这几乎是二次方程的根公式,当二次项的系数为1时。更何况“其双弦为广大组合”是指两个根之和为B,“使钩与股互视为实”是指两个根的乘积为c,我说的是根与系数的关系。是“维耶塔定理”的简化版。要知道这个结论比Wada早了1300多年,所以有人称赵爽为“中国的Wada”。

根公式的发现

关于二次方程的研究全世界都有涉及,那么大家熟悉的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呢?说出来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直到1768年,大数学家欧拉在《代数导论》中给出了中学课本中的求根公式,这才是这个公式第一次被公开发表。

虽然各路大神对二次方程都有独到的见解,但始终难以有一个“一统江湖”的普适公式。早在20世纪50年代,大卫就已经提出了“维耶塔定理”,完美地解释了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18世纪初,牛顿提出了二次方程的根与其判别式的关系。为什么求根公式迟迟不出?

其实数学圈前面有两座山,一座是负的,一座是虚的。千百年来,人们普遍不接受这两个“怪物”的存在,并在计算中尽力避开它们。比如负数,生活中真正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自然不需要它们的存在。再比如虚数,看起来比较空灵。-1的平方是多少?自然没有负数,牵强附会,更不用说平方根运算了!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接受负数,就必须让负数有一个“合理”的平方根运算,否则数学体系就不完整。人们一直在回避他们,却像幽灵一样,在计算中总是被回避。

直到19世纪中期,数学家对代数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完善,对代数方程的研究演变为对代数系统的研究。人们终于接受了负数和虚数,于是就有了求根公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