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长度(长城有多长?)
长城又称“长城”,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入侵而修建的大型军事工程的总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于燕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今天的长城是指明朝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甘肃省嘉峪关。
201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国历史上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城墙、壕沟、单体建筑、城门及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在修建和记录长城时使用了不同的名称。
方:这是春秋时期楚国才有的。
长护城河、护城河、城墙护城河:这些称谓基本都是互相通用的,从战国到明朝几乎都在使用。
赛、赛元、赛维:史书上用“赛”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来说,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关隘,二是长城。
长城屏障、长城亭屏障、长城屏障屏障:这些称谓在史书中很常见。
壕沟、界沟: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界沟是金代长城的专用名词。
边墙边墙:长城称为“边墙”,主要是在明代。在中国古代,中原各部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区常被称为“边地”,而在明代,在这一地区修筑的长城则被称为“边墙”或“边墙”。
长城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的王公们为了抵御其他国家的入侵。建造烽火台,并与城墙相连,形成最早的长城。从那以后,几乎所有的国王都加固并修建了长城。因为它有几万英里长,所以也被称为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修建长城动用了近百万劳动力,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那时候没有机械,所有的劳动都是靠人力完成,工作环境是山高崖陡,非常艰苦。长城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今天的长城指的是明朝修建的长城。世界各地去过长城的人都惊叹于它的雄伟气势、宏伟规模、艰巨工程和预防意义。它融合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和耐力。所以长城是稀世珍宝,也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恒不变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明代除了“外”长城外,还修建了“内”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侧”长城,以北齐为基点,西起内蒙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东经雁门关、平型关进入河北,再向东北,经源、房山、昌平三县,直达居庸关,再由北向东,到达怀柔第四关,与“外侧”长城相连,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与“内侧”长城平行,有的地方两个城市相距只有几十里。此外,还建设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地区的“重城”多达24座。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建过长城。如果我们把不同时期修建的长城加起来,将超过10万英里。其中,秦、汉、明三代修建的长城长度超过了一万里。中国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和烽火台遗迹。
战国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始于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赵岩为什么要在北方修建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情况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夏、秦、楚、吴越诸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大一统的趋势日益强烈。当时正在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汉、楚、齐、秦、燕等国强大起来,然后进行合并战争,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以匈奴为主的陕北、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也日益壮大,不断掠夺秦、赵、燕的北部边境。秦北有夷曲、匈奴;赵西北有、娄烦,北有欢欢、匈奴。燕北境有东湖。从战国中期开始,他们就一直在掠夺秦、赵、燕的北方地区。因为他们擅长骑射,擅长野战,采取突然袭击,飘忽不定,变幻莫测,所以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而战国中期秦、赵、燕的作战力量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脱下外衣的大袖子,行动缓慢。他们一天走三五十里,自然挡不住匈奴和东湖的进攻和掠夺。这不仅严重威胁了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破坏了生产,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先后对军事进行了改革,并修建了北方长城。从商鞅开始,秦国开始改革,推行强兵富国。军队逐渐转变为步兵和骑兵,并根据军事功绩进行奖励和晋升,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披靡。第六年(前332年)和第十年,惠文王打败魏国,夺取未夕县(今陕西省洛河流域)和尚军县(今陕西省东北部)。为了防止匈奴南下掠夺,赵浩棋下令在陇西、北地、尚军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兵驻守。
赵于武陵十九年(307年)开始改革兵制,在骑射。此后,部队变得更加强大。民国20年,武陵王西行至,至榆中,献马投降,然后回国。二十六年(300年前)攻破中山,繁华北至燕、戴(今山西西北),西北延伸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伍家河一带)。于是下令修筑长城,世世代代以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为界向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吴佳),修筑戴军、雁门、云中郡,防止匈奴南下掠夺。为了专攻西北,第二年,他让位给他的儿子王会文何,谁命名自己的父亲。惠文王二年(前297年),父亲来到西河(今山西内蒙之间的黄河),惹恼了国王,率兵出征。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南有羌齐和新崛起的赵国,北有东胡。直到燕昭王登基(前311年),燕国才强大起来,广纳贤才,实行改革。当时董虎势力强大,经常南下横扫燕国北部。为了维护北方的和平,被迫与东胡王媾和,并挟持将军为人质。赵浩棋统治时期,秦凯在东湖。他既聪明又勇敢,东湖王非常信任他。所以他行动自由,能够了解东湖之南的山川险阻,保护的情况,军事活动的规律。回国后率军攻东湖,全军覆没,但东湖在一千多里之外。还“巡视辽东,打击朝鲜的”,将国土延伸至涟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又修长城,使阳(今河北康保县、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集上谷、渔阳、幽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拒胡。”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在北方修筑长城的原因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和杀戮。
南长城。1.楚长城以楚、齐、魏、汉、孙中山为代表的南长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记忆。楚长城于30年前在楚怀王建造,当时叫“防城”。其位置应该是从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到达湖北竹山县,以防御周边国家的进攻。
2.齐国长城。齐国的长城是由一座又一座的堤坝连接起来的。齐国南部,西起山东省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大珠山入海。这些建筑主要由泥土和石头构成。
3.孙中山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抵御西南地区赵、金的入侵而修建的。建于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它位于今天河北和山西的交界处。
4.魏长城。魏的长城有两个:西北的反秦、反戎长城(河西长城)和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建于魏惠王统治时期,利用西部边境洛水的堤防扩建,南起陕西滑县华山北麓的祥源洞,南至内蒙古固阳。晚年,魏惠王为保护国都修建了南长城,南长城转向东南,西至新密城。
5.朝鲜长城。首先,长城是由修建的,然后汉朝灭了郑,继续修建和使用它。
汉朝时期
长城风光汉初,匈奴乘中原大战之机,越过秦蒙天修筑的长城,以战国秦、赵、燕的长城与汉朝统一。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劫掠,势力达到代谷、太原、西河、尚军、北地等县。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采取亲匈奴政策。公主嫁给了可汗阏氏(女王),并给了很多财富。但就是这样一座破烂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军事防御的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军队,一般不可能进入长城进行掠夺。其次,如果守军得力,即使有匈奴军队,也进不了长城。程颐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他和李光一样有名。他管理军队非常严格。他总是护着匈奴不突袭,匈奴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来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人进攻匈奴,都是以赵、秦长城为主要的攻防基地。这说明直到西汉初期,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虽然防御能力不如战国,但仍在发挥军事防御的作用。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才修复了蒙恬修建的秦长城,修筑了长城,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才被废弃,其军事防御功能也随之终结。
明长城。修复后的长城是张的部下戚继光修建的,秦长城一片废墟。但戚继光修建的长城也有南山长城和八达岭长城的建筑结构(为实施张“一鞭法”)。
长度:据历史文献记载,修建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两个朝代:秦始王修建的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第二,汉朝修筑了西起河西走廊,东至辽东的长城,长达一万多里。这些长城遗址分布在北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天津、辽宁、黑龙江、湖北、湖南、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由于年代久远,早期朝代的长城大多残缺不全,明代修建的长城保存完好,所以人们一般都是指明代长城,长城的长度就是指明代长城的长度,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2009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省虎山,西至甘肃省嘉峪关,自东向西贯穿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全长8851.8公里。护城河359.7公里后,自然灾害2232.5公里。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公布,经过近5年的调查,我国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长城城墙、壕沟、单体建筑等。这是中国第一次科学系统地测量长城的总长度。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首次公布了明长城的勘测数据。中国明长城的总长度是8851.8公里。长城的调查确认,不仅确认了明代长城的长度,还进行了秦汉及其他时期的长城资源调查。
方法: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修筑长城。古代千千数百万劳动人民贡献了多少智慧和汗水,才使它成为世界奇迹。无论是像龙一样的城墙,还是生产工艺和更科学的烧砖作坊。因此,砖制品的产量大大增加,砖瓦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很多地方,内外檐壁都是用巨砖砌成的。当时在人工施工、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条件下,用重量小、大小相同的砖来修筑城墙,不仅方便了施工,而且提高了施工率和建筑水平。其次,很多关隘的大门都是用青砖建成的大跨度拱门。虽然这些青砖有的已经严重风化,但整个大门依然雄伟壮观,显示了当时建筑拱门的高超技艺。从关内门楼的建筑装饰来看,许多石雕、砖雕工艺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的艺术才华。
城墙:城墙是城墙的主体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部分地段高达14米。山丘陡峭的地方建筑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比较高;重要的地方高一些,一般的地方低一些。城墙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6.5米,平均地板宽度5.8米,以保证两辆马车的平行运行。该墙由外檐墙和内檐墙组成,用泥土和砾石填充。腰墙是指外墙面向城外的一面。建筑时有明显的点,一般是墙高的125%。墙体的封闭可以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加强其防御性能,使外墙显得雄伟。内檐墙指的是城市中外墙的侧面,通常建造成垂直的墙,没有明显的点。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以“垛”处的墙厚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式主要是平砌。
墙的结构内容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一般来说,长城有几种建造方法:
1.建造夯土墙;2.土坯砌墙;3.砖墙;4.砖石墙;
5.混合砌体;6.石头;7.接地砖。
砖石墙是用砖、石、砖石砌成的。当地形坡度较小时,砖块或石块与地形平行,而当局部坡度较大时,则采用水平落差法砌筑。
信标:长城系统配备了大量的信标(烽火台)作为信息传输系统。在古代,用来点燃烟花和传递重要信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是最古老但有效的地方电报。这座烽火台是为了防止敌人入侵而建造的。如遇敌情,白天冒烟,晚上点火,连接平台传递消息。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汉简和实地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有大量的烽火台,它们远远延伸到长城以外。根据烽火台的位置和功能,可分为四组:位于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预警信息的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传递沿途信息,从长城通往首都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政府相连,一组烽火台与长城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驻军相连。按照明朝的制度,100人左右,一烟一枪,来到敌人面前。给两个烟,两个炮,大概会有500个敌人;1000多人给三根烟,三把枪。50公里长城沿线发现80多个烽火台,平均距离约3公里,最远距离不到5公里。“烽火”,古代边境警报的两个信号,白天抽烟时叫“烽火”,晚上点火时叫“吼”。
烽火台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以来,长城沿线的烽火台就与长城紧密结合,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甚至建在长城上,特别是在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烽火,又称烽火,是古代军事情报报警的一种措施,即白天敌人入侵时,燃烧烟雾(烽火),夜晚敌人入侵时,点燃火(烽火),以可见的烟雾和灯光向各方和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为烽火台,亭台楼阁,唐宋“烽火台”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而在明代一般称为烟墩或墩塔(明代西北的墩塔也有御敌作用,小的只有望而不点篝火的作用)。烽火台一般相隔10里左右,明代也有5里左右的距离。守台士兵发现敌人进攻时,立即在台上点燃篝火,邻台看到后纷纷效仿,以便迅速将敌情传达到军事中央部。
主要关隘:长城关隘包括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关、黄崖关、瓦桥关、虎山长城、姚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坊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岛关、大茅山关、沂源口、界岭口、中峪口、徐溜口、冷口关、白羊峪关、青山关、铁门关、潘家口、龙井关、红山口、上关。关白、鹿皮关、河坊口、莲花池关、黄骅城关、道道口、九孔楼、海斯叶口、居延塞老城、吉鲁塞、高雀塞、大同市、沙湖口、威路堡、金锁口、黄泽关、黄玉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德胜口、真红。镇羌堡、拒壁堡、拒门堡、助马堡、破虏堡、保安堡、堡、破胡堡、残胡堡、马堡、云石堡、邵家堡、大河堡、败胡堡、应恩堡、抗胡堡、、将军崖、老营堡、
地质:“因地形,用险堵。”是修筑长城的重要经验,得到秦始皇的肯定,后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之后每个朝代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修建长城的。关城关的所有建筑都在两座大山和峡谷之间,或是河流的转弯处,或是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情,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达到“且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的效果。在危险的地方建造城堡或烽火台也是一种选择。至于建城墙,充分利用了地形。比如像居庸关、八达岭这样的长城,都是沿着山脊修建的。有些地区从城墙外面看很陡,而里面很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在辽宁省,明代辽东镇有一种长城叫山危墙、劈山墙,就是利用陡峭的悬崖,把悬崖一点点切割成长城。有些地方完全利用悬崖、河流、湖泊作为天然屏障,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是居庸关前哨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海拔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朝重要的军事关隘,也是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在这里登上长城,向下看,欣赏群山壮丽的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奥巴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300多位名人到访过这里。八达岭风景区以其壮丽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历史上的九圣之一,是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树一帜。八达岭长城博物馆是一座以长城为主题,全面反映长城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中国长城博物馆位于八达岭关城外,于1994年开放。
慕田峪长城:慕田峪长城位于怀柔区,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西接长城,东至古北口的2250米长城段,其特点是长城两侧有扶壁,尤其是正观台的三座敌塔组合。著名的长城景观箭扣、角边、倒挂飞鹰位于慕田峪长城西端,是长城的精华。木鱼长城群山覆盖,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木鱼长城配备了国内一流的登城缆车,开发了中国梦石头城、石必德滑道等项目,形成了长城文化、石头文化与体育、健身、娱乐的有机结合。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等多位外国领导人参观过慕田峪。1992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2002年,被评为4A级风景名胜区。
司马台长城:“险、密、奇、巧、全”五绝的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距北京120公里。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4公里,有35座瞭望塔。长城全段是长城的精华,构思巧妙,设计奇特,结构新颖,造型各异。著名的长城专家罗教授称赞说: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是中国之最。司马台长城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
古北口长城:古北口长城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组成,包括卧虎山、盘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古北口是山海关和居庸关之间的长城要塞。是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的咽喉。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辽金元明清时期,争夺古北口的战斗从未停止过,所以长城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箭扣长城:箭扣长城位于京郊怀柔县西北的八道河乡,距怀柔县城约30公里。山势多变,险峰峭壁之上的长城更是雄伟险峻。箭扣长城,因长城全段蜿蜒呈W形,形似一张弓扣之箭而得名。箭扣长城是明代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是近年来各种长城画册中曝光率最高的一段,一直是长城摄影的热点。
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密云县和滦平县交界处的燕山山脉中,距北京140公里。西起龙峪口,东至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沿途有67座建筑各异的敌塔,2座烽火台,5条大小不一的关隘。这里长城上敌塔密集,一般高50-100米,城墙以巨石为基础,高5-8米,有挡马墙、垛墙、障壁,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素有“长城,金山独一无二”的美誉。
山海关长城:山海关长城是长城入海的入口。目前,山海关境内长城全长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关城长城、北翼焦山长城、三岛关长城、九门口长城。老龙头长城是长城流入大海的末端部分,有“中国之魂”的美誉。山海关城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邑城、易贝城、威远城、宁海城七座城堡组成。四周是长4769米,高11.6米,厚10多米的城墙。城墙高大、坚固、宏伟。城东、西、南、北四门,城东南、东北角有角楼,城中央有雄伟的钟鼓楼。整个卫城规模宏伟,防御工程强大。山海关是明朝建立“驻防制度”的产物,明朝的“屯田制度”和改革政策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嘉峪关长城:嘉峪关长城是明长城西端的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城门,河西第一关,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关是由内城、外城和护城河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现在的城关以内城为主,用黄土夯,外包城砖,坚固雄伟。城关两端的城墙穿越戈壁,你可以体验沙漠孤城的荒凉。现代小草《长城》诗曰:“风吹大漠远前山,雪舞祁连六月;上墙台谈楚汉,长城嘉鱼见雄关”给出了真实的诠释。
大京门长城:大京门长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它是长城中唯一以城门命名的城门。长城四关之一。大京门长城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位于东西太平巍峨的群山之中。据长城重要关口,是边界的关键。大静门城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西侧有明代万历年间挖掘的西京门(小京门)。明清古迹众多,西太平山长城公园、来元宝、小荆门、关帝庙、二郎庙、山寺等。它是“长城第一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