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画(以重阳节为主题的画)
【编者按】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是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之一。重阳节有许多名称,白天称为“重阳节”和“重阳节”;按习俗,常称为登山节、山茱萸节、菊花节、老人节等。唐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成为文人聚会饮酒、赏菊、绘画、吟诗的日子。许多以重阳为题材的画从古代流传到现代。画中的重阳节是什么?
菊花酒,重阳的习俗饮品:九月采菊酿酒,来年开坛,重阳。为什么要像隐士一样喝酒?难得放假喝个烂醉。
中国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易经》将“九”等奇数定义为阳数,九为阳之极。九月九日,日月合日,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故称“重阳”、“重阳节”。同时,“九”与“长”谐音,有长命百岁之意。在唐代,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和“老人节”。在传统的重阳节习俗中,包括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插吴茱萸、簪菊、女儿归父母、射箭、放风筝、敬老等。其中登高赏菊在画中尤为常见。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艺术家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出来的。
[攀爬]
首先,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九月,天高气爽。在这个季节,远道爬山,可以达到放松身心、强身健体、祛病强身的目的。早在西汉时期,《长安志》就记载了人们在汉都九月九日游览该景点。东晋时有一个著名的“龙山瀑布之帽”的故事。重阳登高也成为中国诗画中永恒的主题。
张大千《重阳登高图》
比如张大千的《重阳登高图》就是基于这个题材。画面中,左山上有一位身着古装的老人,站在一块巨石上,登高远眺,仿佛有“一旦登上顶峰,一见之下,其他的山都显得相形见绌”之志。。画面右侧,悬崖直入云端。在两山之间,有雄伟的塔和寺庙,隐藏在古树和松树下。其间,感觉天空浩瀚,宇宙浩瀚,万千景色尽收眼底,呈现出一派重阳登高的景象。这种登高望远、思念亲友的心情,在题词和碑文中描述得很清楚:“书来谈济南,是鹊华秋色,胡明何时听歌?”
北京海关地图集-重阳登高
【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也很常见。菊花能祛寒解毒,所以重阳节又叫“菊花节”。艺术家们经常以重阳赏菊为主题来描绘他们的作品。清代画家陈美的《月曼青游图》中记载,宫廷嫔妃九月的主要活动是重阳赏菊。重阳菊花也成为画家作品中的重要题材,如清代张桐曾的《菊花图》和李苦禅的《重阳节菊花开》。
清代陈美的《月满情游图》显示九月重阳赏菊。
清代张同增的菊花图
李苦禅的《重阳节菊花开》
在历代画家的菊花画中,很多题跋也会提到重阳节。明代徐渭在《花卉图册》中写下“忽街饼五颜六色,西风沉甸甸九菊天”这句话。清代武昌硕也曾在一幅菊花图上题诗,曰:“荒岩寂寞脱俗,老菊秋气清,重在含笑登高,开饭离国。”同时,菊花也被称为延年益寿的花。中国很多画菊花的画都是以“寿”为题,齐白石有一幅作品就是以“寿”为题,画的是菊花。此外,齐白石在93岁时,为出生在重阳的夏衍先生画了一幅《重阳生辰》,以示庆贺。图片内容也是菊花。
明代徐渭花卉图册
清代吴昌硕的菊花图
齐白石的长寿
齐白石的重阳节
[聚会饮酒]
唐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成为文人聚会饮酒、赏菊、绘画、吟诗的日子。有很多吟咏重阳节的诗词,重阳节题材的绘画。其中,王维的《山假日思山东兄弟》是最为人熟知的千古名句之一:“独在异乡为异乡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知哥哥往何处爬,少一人插山茱萸。”清初画家石涛也以此诗为指导,创作了一幅王维的诗画。画中两个朋友席地而坐,对着窗外的花园和远山,喝着酒拉着家,想起了远方的兄弟。
清代石涛笔下的王维诗画
【吃重阳糕】
除了饮酒、赏菊、爬山,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的一大习俗。因为“饼”字与“高”字谐音,也表示一步步爬得更高。在宋代,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除了互相喂食外,还注重重阳饼的包扎。据《梁璐之梦》卷五“九月”,重阳节,人们用糖水拌米粉做年糕,放在笼中蒸熟,笼顶插上小旗,送到邻居家。你为什么要插旗?不是为了好吃,只是为了好看。当然,除了插旗,重阳糕还有其他服饰。南宋三将军之一张浚重阳节送给宋高宗的糕点被扎成假山和盆景。
明代,九月重阳节,宫里上下都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还要亲自爬万岁山庆祝《春秋》。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清朝。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方将夏历9月9日定为老人节,并通过倡导全社会建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和“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农历九月初九为老人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