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透视)
据教育部预测,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34万人,比去年多14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10月,企业校园宣讲会和全国各地招聘会拉开帷幕。笔者在走访招聘会后发现,准毕业生的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职业规划,学成回国的海归求职并非一帆风顺。
1.简历中盲目的“运气”
“我主修音乐。有没有适合我的职位?”在不久前举办的一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笔者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个准毕业生拿着一叠自己的简历,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问招聘人员,即使看到一个与音乐专业脱节的单位,也要递上一份。
据我观察,这不是偶然现象。由于缺乏职业规划,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非常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进入哪些行业和岗位,也不确定自己的专业能做什么。他们撒简历如同大海捞针,收效甚微。事实上,一些大学毕业生曾有过“先有学位再参加高考”的想法。至于所学的专业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或者是否适合自己,没有考虑透彻,导致就业无所适从。
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19应届生求职趋势报告》显示,今年应届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行业导向意识普遍较弱,仅有36%的人明确了行业方向,超过60%的人处于行业选择的探索期,对行业没有预期,也没有频繁更换预期行业。
一些大学生反映,找工作并不难,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容易。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方向。业内人士认为,当工作与个人追求不匹配时,会遇到满意度低、频繁跳槽等问题,影响就业的稳定性。一些大学生对行业的真实情况和工作内容缺乏实践和了解,往往导致学生“入错行”。
2.海归就业存在时间劣势。
大学毕业生中,出国留学,毕业后选择回国就业的海归越来越多。作者发现他们在就业时间上处于劣势。
10月20日,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留学人员招聘会在北京举行。上午10点半,排队入场的海归有数百人,其中一些人拖着行李箱,一脸疲惫。因为人太多了,组织者不得不增加一个入口。
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信息,共有152家企事业单位参展,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吸引了2500多名留学回国人员现场求职。大部分岗位都是校园招聘岗位,工作机会主要集中在北京,也有企业提供海外岗位。
为了吸引国际学生,许多企业提供了优惠条件。“落户北京”、“提供宿舍”、“住房补贴”、“七险一金”、“超长年假”成为招聘现场的关键词。在许多热门企业的展位上,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被学生围得水泄不通,有些人等了15分钟才得到机会解释他们对该职位的期望。
除了学生,招聘会上还有很多留学生家长。他们帮孩子投简历,要招聘简章。一位家长告诉笔者,儿子在国外读书,明年毕业。他在这里充当前哨。“现在海归找工作竞争这么激烈……”这位家长感叹。
据了解,海归回国求职最大的劣势就是时间的问题。由于留学期间不方便参加招聘和面试,很多留学生无法参加国内的应届毕业生秋招和春招。因此,相当一部分海归在毕业后一到六个月就开始找工作。这样,他们将面临校招岗位被国内毕业生“瓜分”的尴尬局面。如果他们转行社会招聘,缺乏工作经验,很难被录取。
3.新一线城市对本科生更有吸引力。
近年来,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压力与日俱增。成都、Xi、杭州等新一线城市频繁推出户口、购房优惠、面试补贴等政策,一些大学毕业生开始“转战”新一线城市。
在一场招聘会上,大学生小李表示,自己只是来北京的招聘会“见识见识”,对山东济南、河南郑州、江苏淮安的用人单位更感兴趣。
统计显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4年的25%下降到2018年的21%,而毕业生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4年的22%上升到2018年的26%。新一线城市对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一批曾经把“北上广深”作为自己预期就业地的本科生,出现了逃离趋势。刚毕业就在“贝尚广深”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三年内离职的比例明显上升,从2011年的18%上升到2015年的24%。在京工作多年的刘先生,两年前争取到了去安分公司工作的机会,并成功落户安。现在他正准备买房。提到离开北京的原因,他说大城市确实给了他很多机会,但在生活舒适度方面,他更满意新一线城市。
4.为就业铺路,选择考研。
明天,2020年考研将截止,教育部门预计本次考研报名人数将超过290万。考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多大学生考研是为了将来找到理想的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可以进可以退。如果他们毕业后想继续深造,可以选择读博。如果毕业后想找工作,选择工作的范围会比本科生高。基于这种思路,近年来,本科生考研的比例直线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支考研大军中,选择国内留学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本科毕业生占比14.7%,比2017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2016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在学生就读研究生的高校中,“双一流”院校的比例为29.4%,非“双一流”院校的比例为11.7%。
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前景好”和“职业发展需要”。在选择读研学校时,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专业的名气”和“学校的品牌”。值得注意的是,2018届国内研究生有27%的人转了专业。从学科来看,2018届管理专业毕业生占比最高,其次是经济学。
相关新闻
三成海归觉得找工作难。
启德教育、前程无忧、应届生求职网联合发布《2019海外海归就业调查报告》。结果显示,31.7%的海归觉得找工作很难。其中,26.5%觉得有点难,5.2%觉得很难。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为51.9万人。今年,这个数字还会上升。调查报告认为,国内经济发展势头好、就业前景好等因素是海归回国就业的重要原因。家人朋友都在国内,这也是海归选择回国就业的原因之一。
然而,海归就业并非一帆风顺。拥有波士顿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和布朗大学公共事务硕士学位的王先生,在美国留学后回国,历经数十次求职,最终入职国内一家金融公司。提到回国找工作的经历,他用“非常艰难”来形容。“每个公司都需要面试和笔试,而且是好几轮。公司进行实习考察也不容易。”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海归找工作难与就业行业、个人对工作的期望水平、个人的能力密切相关,不能一概而论。具体到每个人,需要合理规划,提前了解国内用人单位的招聘方式,知己知彼,才能顺利找到工作。
他人的建议
美国高校为毕业生设立私人咨询小组。
为了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个性化的求职服务体验,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成立了就业与教育系。大一新生一入学,就业教育部就会指定一名就业导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价值观、优势和兴趣,完成职业探索,找到“毕业后做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
就业导师是学生“个人顾问团”的第一个成员,学生可以把未来学习所涉及领域的教授和校友带入个人顾问团。凯特琳·坎贝尔(Caitlin Campbell)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专门从事农村研究。将来,她希望在她的家乡工作。然而,找到一份与她的需求和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并不容易。在就业和教育部的帮助下,许多来自同一地区的校友加入了她的个人顾问团,两位教授就她是否需要申请研究生课程以及她回到家乡可以做什么提供了许多建议。
加拿大大学为学生组织带薪实习。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以其带薪实习项目闻名于世。该校带薪实习采取工作学期和学习学期轮换的形式。在学习学期中,学生可以安心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工作学期充分保证学生的工作时间,让学生在外面全职带薪工作一整个学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滑铁卢大学的特色“岗位矿”蕴含着丰富的实习岗位资源,是很多高校望尘莫及的。2016-2017年,学校实习岗位21800余个,用人单位近7000家。总共收到了100多万份实习申请,进行了67,500多次面试。
带薪实习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有目共睹。数据显示,有过付费实习经历的滑铁卢大学学生,毕业半年后有96%的人在自己所学领域就业,比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大学平均比例高出22个百分点。毕业两年后年薪超过5万加元的带薪实习学生比例为79%,比安大略省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带薪实习不是帮助学生保存工作经验,帮助学生找工作的唯一目的。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职业和行业选择的困惑,探索不同岗位是否符合个人期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