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陆(苏州美食家陆和他的美食家)
鲁的长篇小说《美食家》于1983年发表在《收获》杂志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外文法文版一出,就受到法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仅在巴黎就卖出了10万册单行本。十几年过去了,法国城市依然有很多读者,每年都有小说印出来。故事讲述了革命干部和资本家朱40多年的风风雨雨,以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反映了时代和人们价值观的变迁。
鲁在苏州生活了60多年,他作品中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苏州的工厂和小巷里。无论是评弹、吴语、美食、民俗,都渗透着苏州独特的市井风情。在这部作品中,鲁不仅着眼于通过主人公朱这位美食家的跌宕起伏的命运来反映当代社会政治变迁的主题,而且用大量的笔墨深入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苏州精致独特的饮食文化。
鲁本人就是个美食家。小说的成功与鲁对待饮食的态度密切相关。他认为,吃饭要寻求一种状态,或者说环境、氛围、心情、情境。只有环境优雅,氛围浓郁,食客才会感兴趣,才会舒服,才会开心。自从有了美食家的轰动,每次鲁在饭店用餐,当厨师得知鲁要来吃饭时,他都有点害怕,感觉就像在美食家面前班门弄斧。如果他做的菜不好,他很可能会毁了自己的名声!
小说里,苏州有一家面馆,叫朱宏兴面馆。面条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食客的喜好来定义,比如“硬面、烂面、宽汤、紧汤、重青(多蒜叶)、无青(无蒜叶)、重油(多油)、轻(少油)、重面轻浇”
朱对吃面条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就像服务员唱的:“来,炒一碗虾,把汤做得又宽又重绿,过桥,再倒的时候硬一点!”为了这碗面条,朱会半夜早起。如果他错过了第一碗面,他会整天沮丧,为自己感到难过。这既体现了苏州人对美食的高要求和口味的精致,也显示了苏菜讲究吃的艺术的独特性。
苏菜选材严谨,制作细致,四季不同。苏州菜的食物结构比较完整,从第一道菜到最后一道菜都有固定的顺序,不能随意更改。从凉拌到炒菜,从甜食到大菜,从点心到大汤,无一不展现着江苏菜的美味与贴心。除了对菜品要求严格,对就餐人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江苏菜的丰富多样,决定了它需要很多人的集体行动——四到八个人最好,太少的人尝不到所有的美味,太多的人吃不饱。
在美食家中,最著名的是朱和夫妇举办的“五彩缤纷”的宴会。只惊叹菜名:
挑花莲子汤、藕粉鸡头饭、雪花鸡丸、糖醋桂鱼、蜂蜜火腿、三套鸡等。,其中的味道自然是舍不得放下筷子。这一桌盛宴不仅让食客们欣喜不已,更凸显了苏菜的特色:讲究新鲜,做工精细,色、香、形俱全。
苏州人不仅擅长吃大菜,也嗜吃苏州小吃。爱喝酒的苏州人喜欢在吃饭时间约上三五好友在苏州酒店,但酒店往往只提供酒不卖菜,于是小吃开始进入食客的视野。酱肉,野味,烂鹅,臭豆腐等。都成了苏州小吃的典范,只能在大街小巷、天桥路口找到,或者在商店、小摊或者街边卖。这种平民化的方式也能让更多的食客体会到小吃文化的魅力。
《美食》的出版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苏州的饮食文化丰富而精致,种类繁多,色香味俱全,跌宕起伏。同时也向人们解释了吃的行为,不仅承载了饱腹感的单一功能,还传达了一种独特的境界。环境和氛围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小说以美食为切入点,展现了苏州古城的风土人情。吴越遗迹、风味小吃、石头胡同等等都历历在目,让世人领略到了吃的艺术和价值,也让苏州的饮食文化名扬天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