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藏族舞蹈的历史文化 (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悠久的甘孜藏戏

藏戏是藏族人民以歌舞的形式表达文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综合表演形式。它是在藏族宗教仪式、祭祀鬼神、民间歌舞、说唱表演等不同的艺术土壤上形成的。

藏戏的萌芽、雏形、复兴和普及过程

据西藏史书记载,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宗教——本博教。从其内容来看,是一种万物之神的信仰。活动主要是通过巫师作为神灵的化身,是中沟通人神关系的中间媒介。巫师通过舞蹈让神灵保佑众生,避免灾难。这样,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如祭祀、祈祷、巫术等。,向神灵祈祷的,就形成了,巫师自然就成了本博教中举行宗教仪式、祈求占卜的舞蹈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宗教的发展,已经进入奴隶制的藏族民间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鲁民歌与舞蹈、鼓震音教、巫舞相结合,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娱神驱鬼、迎吉消灾的“羌姆”。总之,“羌姆”是在“傻波”向庆媚神祈福、摇大鼓的巫师仪式基础上,吸收民间民间民间舞蹈演变而来的宗教舞蹈。

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赞普赤松德赞(公元718-785年)派大臣到阿福汉,欢迎高僧莲花生大师入藏弘法。西藏羊年(公元779年),第一座藏传佛教寺庙——桑耶寺在山南建成。莲花生大师到藏后,大力弘扬佛教,极力将佛教与傻佛融合,将佛教教义与傻波教义、巫师崇拜仪式、民间舞蹈相结合,改编成新的藏传佛教崇拜舞蹈形式。这种宗教舞蹈虽然带有浓厚的佛教仪式色彩,但却是当时百性的若干思想、情感和欲望的生动体现,是藏族民间歌舞和民间表演的最初代表形式。《莲花生传》中有记载;“翻译家(莲花花生)在散叶寺慈石岛翻译完佛经后,长老们手持译经绕寺三周,列队,戴上面具,敲鼓跳舞,为译经开光。”之后这个仪式就沿袭了下来,形成了现在西藏寺庙里举行的所谓“舞神”。《巴谢》中记载的历史;“桑耶寺建于吐蕃赞普赤松德,莲花生大师表演的轨道乐器中首次应用了一种舞蹈,以降伏邪魔”。这是藏族舞蹈“羌姆”的开始。这些舞蹈的形式和内容都记载在地斯桑吉嘉措写的藏医书《亚瑟》中。在祠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了“卓”、“鲁”、“结社”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灵感;《鲁》是唱而不舞的;”“谢”的意思是唱歌和跳舞这时的演员都是和尚,表演时有时还伴有诵经,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哑剧形式,诵经念佛。

西藏历史《萨迦子孙史》中记载:“西藏木狗年(1034年),卓迪(今西藏萨迦寺附近)有一次大庙会。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和手工艺中,有许多巫师,二十八个自由的女人,戴着面具,拿着武器,还有长辫子的女人敲鼓,和他们一起跳舞,真是一个奇迹......也就是说,在11世纪,以宗教崇拜神灵和舞蹈为主,夹杂着各种技巧等内容的艺术形式中,也出现了男女共舞的正式场景,出现了自由女性和巫师之类的戏剧人物。这进一步说明“羌姆”已经从单纯的宗教仪式发展成为一种既媚神又娱人的艺术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相传14世纪,噶举派僧人唐东杰波(1385-1464年后藏地区的传奇人物)是藏戏的改革家和创新者,他将“羌姆”等宗教仪式从寺庙传入民间。唐杰波一心为众生谋利,决心在雪域所有河流修建索桥。为筹集修建铁锁桥的资金,他吸收了当时各地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邀请了山南省琼结县一个叫白腊的家庭的七个歌舞姐妹组成表演队。两个演猎人,两个演王子,两个演仙女,一个演钹。唐东杰博亲自编导节目,设计唱段和歌词,用寺内舞神的舞蹈形式,插入佛祖“本生佛”,七姐妹组成的“宾顿谢巴”是最早的藏戏白面具派,使过去单纯的舞蹈“羌姆”逐渐戏剧化,在矫情的舞蹈中开始出现说话和唱歌。随着表演手段的不断强化,这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逐渐脱离宗教仪式,形成了藏戏艺术的雏形,这一改革顺应时势,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从而使改革后的艺术表演更加大众化,彻底实现了藏戏从寺庙到民间的转变,使之成为藏区世俗化的歌舞艺术(来源:图/网、文/西部旅游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